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时间:2023-02-24 19:30:53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十多年来,“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培训了数以千计的重点中学校长,被称为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教育家的摇篮”。而作为“培训中心”的主任,陈玉琨教授也一直被这些校长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学校长们就是“服”他,“服”的不只是学问人品,更有他对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独到的见解。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学者或许与静坐书斋划上等号,但陈玉琨教授更是一个教育改革实践的倡导者。他经常说:“我把校长当成自己的老师,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几千所学校,每一所都能给你一些启示,他们的实践都会帮助你开拓思路,帮助你更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实际。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离开了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没有意义的。”

以“培训中心”主任的身份,陈玉琨教授对校长的成长是异常关注的。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如何有效地管理一所学校,这些问题是陈教授目前思索最多的问题,也是现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为此,本报记者专门访问了陈玉琨教授。

----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

陈玉琨教授简介: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学术专长:校长培训、教育管理、教育评价。

社会与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督学、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同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上海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著有《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教育评价学》等著作20余部,论文“课程价值论”等150余篇。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远程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教师报:刚刚我们在桌子上看到一本书,您在里面提到您对ISO9000的一些看法,并且文章的题目也很直接,就是《ISO9000,中小学不宜》。事实上,现在对于这件事情也有很多争论,您能否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呢?

陈玉琨:要谈这个问题,我想先从学校的发展谈起。在我看来,学校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从这种意义上,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有奉献精神、先进的教学思想等等,但从现代管理的角度上看,仅仅依靠校长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很难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在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校长不在,这个学校依然能够保证正常运行。这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可以说,这是比第一个阶段更高的一个层次。ISO9000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管理机制,它比仅仅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和管理经验要好一些,它的存在有其特殊意义。

在第三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用文化来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这样比单纯的制度建设、人格魅力又上了一层楼。

学校管理发展的这三个不同阶段是递进的。一个好的校长在完善学校的制度与机制,以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再分析为什么说ISO9000不利于学校发展,虽然它超越了人治,依靠机制和制度,但是它有四个不可逾越的缺陷。

第一,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它的宗旨就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这在工商界有重要意义。比如,计算机的U盘插口,每个机子都一样,这给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中小学教育的本质是多样化、个性化,这是创造的前提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能要求学生小学毕业就必须背会2000个单词吗?如果达不到就是废品?在这个意义上,ISO的标准化与人才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矛盾。

第二,ISO在注重改进和提升的同时,更注重“承诺”。例如商家对产品的保证,有很多技术指标,这是ISO的基本理念。可是中小学教育能做出什么承诺呢?学生没学会四则运算,包退包换?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有害的。教育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这与ISO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ISO注重的是文本化管理。文本化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它通过对生产与管理过程的持续记录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可是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十分赞同叶澜教授的一个观点,教育是一充满智慧的事业,它需要教师的创造,因而,教育必须是“人本”的,而不能过于强调“文本”,它不可能用一种模式来规范所有的教育行为。当然,我不是反对文本,但是过于强调“文本”就可能出现“文山会海”、“文山”压死人的现象,它扼杀的不仅是学校的生命力,更是整个教育的活力。

最后一点,ISO讲究的是“顾客至上”,谁出钱,谁埋单,谁就是“顾客”,商家就对他负责。可教育的“埋单者”是谁呢?家长?政府?家长有时是急功近利的,政府也是有任期的,因而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而基础教育真正要面对的还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所以,我说,ISO9000不适合中小学,不管怎么改造。

中国教师报:刚刚您说,ISO9000运用于学校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个性化与多样化,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观察角度,您对此有无更详细的阐释?

陈玉琨: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让每个人的强势智慧得到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追求。教育千万要把握住一点,不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获取一种自信,这才是最宝贵的。个性化的教育应该以长带短,以长促短,而不是以长补短。教育是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要给每个学生一个选择权。如果中国每个人都成了陈景润,那我们就没饭吃了,还是应该有人去做一些普通工作的。

中国教师报:那为什么会在一些学校“流行”起ISO9000这种模式,是不是有个大背景?比如说我们很多学校很需要一种管理评价体系,但是又找不到现成的合适模式,所以就把它拿来所用?

陈玉琨:应该说,这种动机是很善良的,当时我们国内的确没有合适的管理体系。刚刚我对ISO9000运用于中小学提出了一些批评,但是它也有其合理性,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是它的体制化,即把质量保障贯穿于生产于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不是只关注某几个环节;其次,它是内生性的,不是来源于外部,是基于内部需要产生的;还有它的可操作性和全员性。这都对我们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是很有意义的。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我们提出了QASD的模式。它借鉴了ISO的一些思想和经验,弥补了一些不足。

中国教师报:这种基于学校发展,并且是我们自己研制出来的质量保障体系,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呢?

陈玉琨:从1995年起,校长培训中心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在吸收了ISO9000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1000多所学校的案例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发展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这样一个比较科学的程序。所谓“发展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就是QASD(qualityassuranceforschooldevelopment)。

它基于以下4个理念:

⒈学校要追求做到更好,保障可持续性,因而要特别关注学校的发展诊断和问题发现。

⒉学校的发展要重视人财物的优化配置,更要重视文化的引领,用文化来提升教职员工人生目标的期望。

⒊学校需要有形资产的扩张,更需要声誉品牌的增值,公办学校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无形资产的经营上。

⒋学校需要外部支持,更需要自身努力,要把可能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来丰富学校发展。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不能光想着靠政府支持。

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其次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包括预警机制、学校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在学校问题出现之前,把握问题的苗头和征兆,来解决问题。最后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评价,包括学校发展目标的评价、发展潜力等等。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从1999年起,QASD在100多所学校进行了试点,很多原先发展不是很好的学校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变,所以,我对它还是很有信心的。

中国教师报:您提到了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您曾经去过1200多所学校,接触过很多校长,在您的理解中,“好校长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陈玉琨:说起这个,我想,必须要辨析一下校长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这个问题。我认为,“校长职业化”的提法是一种倒退。强调校长职业化是贬低了校长的专业性。专业有两种理解,学术的理解就是专门研究的领域,如化学就是研究分子结构,而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专门的职业。在这一意义上,校长是一种职业,是360行中的一种;但专门的职业有其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它是经过专门训练,不可替代的职业,例如医生、律师,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所以强调校长的职业化,是贬低了校长的专业性,没有看到校长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按照我的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校长,它的专业发展包含三个层次,首先他一定要有专业精神和追求,所谓专业精神就是他在对教育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要把校长仅仅当成一种职业在做,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应该说,有这种精神的校长现在并不很多;其次是校长的专业修养与道德,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奉公守法、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等等;最后一点,校长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同时还要懂得教育管理。现代社会对校长的要求可以概括为9个字:“识大势”,认清社会要求,“明大事”,知道现阶段自己要做什么,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做到“成大师”。

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精神是专业技能发展的动力,有了这种精神,校长才会想怎么全面发挥教职员工的才能;而有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高,校长的专业自信才会得到提升,校长的自我价值才会得到实现。

中国教师报:您前面讲了很多学校管理的想法,我们很想知道,您去过很多学校调研,也认识了很多名校长,那么您对中小学校长有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刚才您说,“识大势、明大事,成大师”,那么在这种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目前教育界有没有可能出现几个大师,并且怎么才能成为大师呢?

陈玉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中英校长的论坛,做了关于校长专业化的一个报告。在那个报告中,我做了一个基本判断。

首先我认为,中国校长的整体素质比起以前来有很大提高,但是缺少优秀拔尖的领军人物。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需要一批这样的校长,这是历史性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会缺少领军人物?虽然我们现在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普遍比较高,高于八十年代,包括课程发展的知识、管理理念、经营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但专业精神大不如以前,普遍的情况就是比较浮躁和短视,希望着两三年出一个政绩,然后当局长、省教育厅厅长。这可能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八十年代的前辈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现在我们很多校长关注的是学生的成果,其实就是关注自己的政绩。校长和老师应该关注什么,是奥赛第几名,是清华北大的上线率,还是学生以后的成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提出: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果,应当是校长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最后还有一点,我们现在很多校长很善于领会上级的意图,但原创能力和改革能力比较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教育的规律有充分的认识,需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有的校长不愿做也不会做。

总而言之,这是我们校长队伍的现状,应该说是“三强三弱”,即“整体素质比较强,领军人物总体比较弱;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强,专业精神比较弱;领会上级意图的能力比较强,原创能力和改革能力比较弱”。

中国教师报:刚刚您提到对校长的要求,符合这种要求的比较少,很多校长是否也有自己的苦处和无奈?

陈玉琨:的确如此,怎么去塑造这一批具有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具有原创能力的校长,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体制上面,现在我们讲校长的人员交流,从一个学校换到另一个学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对克服校长的浮躁心理非常不利,弊远远大于利。从制度方面,这是需要改革和探讨的。

第二个是校长培训,已往的校长培训一般以校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此后我们更要关注校长专业精神的提升,应该明确校长的历史使命,加强对校长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对校长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也应改进,对校长的评价不能跟一些表面的“政绩”挂钩,而是应该考察他的教育思想和工作过程,否则这就是对校长的误导。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校长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自我素质培养。

中国教师报:应该说,“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为校长提供了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么多年,您也接触到了很多国外校长,在您的眼中,中外校长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是怎么造成的?

陈玉琨:其实出乎大家的意料,我们校长的视野要比国外很多校长的要宽,很多由外国引入的教育理念,我们甚至比他们知道得更多。但我们最缺乏的还是专业精神,很多国外校长对自己职业非常珍惜,非常自豪,但由于长期官本位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校长更把这个职位看成一份谋生手段和升迁的筹码。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中国校长的发展不是专业知识问题,而是精神问题。这一点,我们和台湾校长交谈有非常深的体会,咱们是理念很多,但人家工作做得很实,更脚踏实地一些。原因就在于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学校,更热爱自己的学生。

中国教师报:我们很想了解一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怎么来培训校长的。作为规格最高的中学校长培训机构,它应该能反映教育部的一些追求和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您能详细谈一谈吗?

陈玉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年举办2期“全国省级重点中学研修班”,后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每年又举办2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高中班3个月,初中班2个月。自1997年开始我们又先后举办了6期香港中学校长研修班,5期澳门中学校长研修班。

我们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四个板块,首先是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教育发展;其次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中主要是中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三是围绕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的新课程改革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后是校长专业知识的拓展。这些知识除了教育领域内的,还有教育领域之外的。因为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中学校长大多是理科出身,他们应该在本专业知识之外,多一些人文素养,上一些艺术类课程,学一些美学和历史,我想这是非常管用的。

培训方法分为5个环节,我们会请一些专家讲授,除此之外我们更关注的是校长自身经验交流,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验都在培训中心得到交流,思想得到碰撞,可以取长补短。第三个就是反思性研讨,每个校长都要在研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思想,接受别人的质询,甚至是批判。每个人都要接受小组或者全班同学的质疑,这种质疑甚至会让校长满头大汗。第四个环节是教育考察,学习别人的改革经验,高中班通常在3个月中去20-25所学校调研。最后,除了完成小组论文,每个人也要完成一个管理的案例分析。

当然,因为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无论如何,3个月不可能造就一个优秀校长。但在我看来,一次好的培训,可以提升校长的使命感,形成反思意识,更新一些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的目标和方向,使他们学会借鉴,而不是关起门来自称大王。不过,如果确实能达到这一目标的话,它就已经为优秀校长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通过培训,然后以一带十,让更多的普通校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更高的目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教师报:那校长们培训回去后,和“中心”联系还多吗?

陈玉琨:我们和校长联系很多,感情很深,校长都很自豪地说“我们是黄埔几期学员”,在我们中心接受过培训的校长数以千计吧。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校长培训的意义有多大?对您个人的意义有多大?

陈玉琨:实践证明,教育部的很多措施,都是需要通过校长来推进的,一些改革,没有校长的支持,很难成功。世界不少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证明,政府推动的教育改革,往往与其原来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那是因为没有得到校长和教职员工的理解,所以我们做这个工作意义非常大。

对这份工作,我感到非常满意,这是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最好途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加强校长对教育改革的理解。

中国教师报:现在正是新课程推广的关键阶段,但是也有人反映,有些地方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玉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句话无法讲清楚。但恩格斯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名言,历史不是单个人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许多力量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所形成的“合力”。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政府的希望是东,家长和社会愿望是南,但结果可能既不是东也不是南,而是东南,这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校长培训”就是试图让校长更理解教育改革的趋势,往东的力度更大一点,我相信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最终会越来越靠近我们的目标。


【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相关文章:

让心灵更自由 让花儿更灿烂08-13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小池塘》08-08

实施新课程需要校长对其角色重新定位08-15

比成功更宝贵的08-17

比__更宝贵的作文08-20

听证,让执行更透明08-12

让党员的牌子更亮08-13

让江北明珠更璀璨08-15

《更浩瀚的是海洋》的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