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当前我国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政策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时间:2007-10-22栏目:教学管理论文

……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资,全国的省、市、自治区之间平均差6--8倍。[4]

(2)企事业单位封闭办学,办学资源浪费严重

许多大中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封闭办学,自己的生源少,社会的生源不接收,办学设施、师资又必须达标,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与其内部关系问题分析

1.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政策利益分配失衡

从政策决策主体的利益分配看,应处理好平衡与失街的关系。好的政策应当兼备动力和平衡两种功能,动力功能旨在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的政策没有很好兼顾这两个方面,如办学资源分配政策导致的分配不公问题。据调查,20年来,我国普通中学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之间的整体利益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一些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作为改革的最快、最大受益者,同其他整体利益差距是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由于人为因素,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有重大差弄,它既表现在“名牌效应”的隐性方面,又表现在办学条件硬件的显性方面。据有的学者调查分析[5]:在政府对经费的正常投入方面,重点中学的生均经费普遍比非重点中学的生均经费高出15%--30%;重点中学的人头拨款经费(主要是教师的工资)比非重点中学的人头投款经费高出20%左右;而在非正常性经费方面,如基建费、设备费、附加费等,重点中学能够通过正常的方式得到非正常性经费,有时甚至相当于一个校全年经费的总和。这一点,非重点中学是难以企及的。因此,重点中学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学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同一层次学校之间的差距和两极分化”。同时也是与我国义务教育法要求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相悖的。由于利益差距产生的利益失衡感,已经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体现念上的利益冲突奉行为上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失衡,使一些非受益群体情绪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政策的动力功能在这部分人中失效。

2.办学形式趋同,创办“特色”的目的与手段错位

近些年来,少数领导者为急于表现政绩的欲念所驱使,很少有耐心深入实际调查,也不甘于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冷静思考,喜欢“务实”,热哀于“速效”,特别强调执行政策的操作性。更令人遗憾的是,某些人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所需求的务实性,在注重操作性的口号下,过多地注意一些细微末节,从而限制了他们总揽全局的宏观控制能力和洞察未来的战略眼先,降低了他们驾驭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改革的本领。结果是我们常见的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多样化,在实际运作中不仅未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反而产生了严重的办学形式趋同现象,导致创办特色办学模式政策执行的目的与手段的错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些普通中学不顾自己的优势所在,竭力举办“专长教育”,举办所谓的“艺术特色”、“体育特色”、“英语特色”等单项突出的“升学模式”。由于上述各种“特色”没有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目标,最终各自的办学模式“殊途同归”,导致各地办学形式的趋同。办学形式的趋同加剧了生源短缺与办学规模扩张的矛盾,这种办学的“木桶效应”使整个趋同的办学模式受制于办学的短期行为,在生源供不应求的强大压力下,这些中学不得不拼争生源,甚至对一些不具先天性专业素质的学生,进行超强度的训练,以扼杀学生的天性为代价。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发挥学校在某些方面的特殊优势,促进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特色带整体只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种实施模式。而“专长教育”则是另一回事,它与“特色教育”相比,在性质上就有根本的区别。“专长教育”不讲与其它各育的横向联系,只讲求对某一学科的片面发展。所以,搞“特色教育”不能单纯地片面追求特色,否则,有可能成为“专长教育”的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最终误入歧途。

三、当前我国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政策问题的对策

(一)理顺政校关系,加强宏观调控

1.政府转变职能

使教育行政部门由重直接的事物管理转变为重间接的政务管理,这就要求做到政事分开,明确划分各级教育行政职能范围和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力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