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语文教改的尝试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改的尝试与思考

时间:2022-08-12 22:59:3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教改的尝试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改的尝试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改的尝试与思考

         长岛砣矶学校  梁春梅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改 范文阅读教学 效益 创新

主要内容:初中语文教改应当把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当前语文课改存在四大战略性失误:重战略,轻战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重无定法,轻有定法;重创新,轻继承。而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是解决张略性失误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在一线课堂上大力推行使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打一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歼灭战,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二、搁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采用迂回的办法从教会教师用相同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综合的效果,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研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三、给一线教师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最好是教材教法,让教师在使用中体会,在比较中选优,在模仿中创新,才是加速推行新课标的根本途径。四、激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改革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开拓多种渠道,培养创新能力。

正文:

 初中语文课改三年了,现状如何呢?我的感觉是一冷一热。冷的一头是大量教师依然满堂灌、题海战;热的一头则是部分窗口学校、窗口教师热心花架子,整天搞多媒体、游戏、表演,甚至出现了请音乐教师、物理教师、历史教师一起上语文课的现象。两种现象同样让人忧心,因为其共同点在于都让正常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异化,并没有带来语文教学效能的提升,都会最终危及语文课改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至于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都应该把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

这是为什么呢?这应该要从分析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说起。

第一大失误是重战略,轻战术。

作为宣传发动阶段,搞谈意义、定目标、转观念等等战略部署确实很有必要,但是到了大力推行、打攻坚战的阶段,却必须要讲求战术运用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只有争取关键战役的胜利,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当前语文课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呢?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又无疑是研究范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其中的道理,每个对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一是语文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读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各种语文教学目标主要靠教学生读书的过程来实现。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必须以有效的范文阅读教学为基础。二是语文课改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的读书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而是成为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这就是一个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能够上下一心,集中职能官员、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有生力量,大力研究(包括采集整理)、并真正在一线课堂上大力推行使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打一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歼灭战,绝对要比不停地喊口号,或天天创造新理论有效千万倍。

 第二大失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素质教育的短处、应试教育的长处是考试成绩好

 搞课改的人们为其所累,成天想着通过评价体系、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等的变革来使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殊不知,按中国的社会现状,在上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一张书面考卷仍将是教育质量评价最经济、最公平的方式。君不见什么体育考试充斥腐败,艺术能力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流于形式的现状吗?况且这种做法看似以考促教,其实是在强化着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异化的教育理念,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语文考试的改革只能在一张试卷里打转转,虽确有改良的必要,但想因此改变语文教育现状,却是先天缺钙。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素质教育之长、应试教育之短是效能。应试教育的致命之处在于其目标指向、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带来的综合效能低下。但是,它却靠着侵占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时间来达到考试科目成绩的最大化。

 可以不客气的说,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初就靠行政命令强行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的做法,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一开始就把素质教育置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使搞课改的老师处于两难的境地--要搞课改就不能加班加点,加班加点就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不加班加点就有可能(甚至是必然)成绩考不过搞应试教育的老师,搞课改就没有了说服力。这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数据来说明:应试教育用1小时实现90分,每分钟只有1.5分;素质教育用40分钟完成84分,每分钟就有2.1分,如果算上40分钟的素质教育所追求的考试成绩之外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效能和给学生省出的20分钟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效能,谁优谁劣就不言自明了。可惜的是,现实的比较是只看90>84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机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自家长、当地社会,也包括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校长们勇敢地顶风作案,并通过越来越严厉的奖惩措施(包括下岗)转嫁到一线教师头上。

 指责校长、教师们没有什么什么精神是残忍的。要真正让校长们重视课改、支持课改,让普通教师勇于课改、热心课改,我觉得,当前需要搁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采用迂回的办法从教会教师用相同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综合的效果,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研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减少,那至少可以让他们在45分钟的课堂里学得主动一点、愉悦一点、聪慧一点吧。

 第三大失误是重无定法,轻有定法

教有定法,又无定法,这本来是一句非常辨证的话。曾几何时,只剩下了教无定法这断章取义的半吊子话。三年来,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可以听到很多专家在异口同声地宣讲着这句话。我有理由把这看作是新课程标准施行的又一个战略性失误。

 说得客观点,专家们在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等等思潮大肆流行的今天,既有要求一线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投身课改,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的美好愿望,又有怕研究教法会被人斥为没有理论水平或用经验主义束缚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担心。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师资水平的现实呀!说得严重点,除了固有的、数量可观的习惯了满堂灌的老先生,和被满堂灌的老先生灌出来的只会满堂灌的新先生之外,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几乎没有学过教育教学理论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据我所知,即使是近年的师范类毕业生也几乎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一无所知)。而且他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俗事困扰着,或没有兴趣、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胆量来搞教改。他们必须是也可以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力军,但真的不能寄希望于他们都成为创造性地把新课标理念化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的研究型教师,否则结局将是危险的。

首先要有定法才行。

一部《孙子兵法》可以造就多少良将,不是说掌握着最先进军事科技的美国兵也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吗?那么多世界名著,又有多少不合文学创作基本技巧的作品?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设计方法、推行方法可能远比搬一点理论,搞几个讲座要劳神费力得多,也容易被人找出问题来。要想让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在千千万万的课堂里,非拿出点大责任感、大智慧、大勇气不可,给一线教师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最好是教材教法,让教师在使用中体会,在比较中选优,在模仿中创新,才是加速推行新课标的根本途径。

 目前,许多地区存在教科研机构与教研机构并存的现象,我觉得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使最符合一线教师需求的教学研究从务实的现场研究变成了务虚的书面研究。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至少合并区县以下的教科研机构和教研机构。任何教研都必须以科研为指导,任何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教研扩大效应,它们本身应该是一家人。而在名称上,还是用教研的名义更有利于深入课堂,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适度扩大教研员队伍,专门设立教材教法研究员或明确教材教法研究任务,使区县教研室把向本地教师推广优秀的教材教法和采集本地优秀的教材教法向外交流作为中心工作。

 第四大失误是重创新,轻继承。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拿来冷静思考,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可能是知识大爆炸理论惹的祸,逼着人们不停追逐新潮流,急冲冲一不小心就忘了来路。

 就拿开头讲的那些语文课堂新现象来说,就明显带有只研究创新,不研究继承的痕迹,所以也才容易出现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读书性质异化为看电视、听音乐、做游戏的毛病。

那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粗略看法。

一、激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动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去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心理过程,体验教学美,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过程。
1
、营造宽松的学习空间。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广阔的自由天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他们的主体精神,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注重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应十分注重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氛围,确立大语文观。在教室的布置中,可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板报、专栏相映成趣。课间,让学生读书、看看报,点评佳作妙句。课外,激励学生留意广告、宣传条幅等,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总之,要力求让学生置于浓厚的优秀的语言文字的文化氛围中,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面地关注语文,感悟语文,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2
、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而且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表扬,让学生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从而更加热爱语文,乐于创新。在教学中,一次绝妙的问题解答,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等,教师都要善用慧眼去捕捉,都应把它们当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的契机,使学生不断进步、成功。
3
、挖掘教学非语文因素。美国传播学家雷蒙德·罗斯曾说:当你面对面地同某个人说话时,他可以从你的音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中接受65%的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调、情绪、手势、表情等,均对学生的听课产生影响,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得体的衣着,常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融洽课堂气氛,从而有利于高效快捷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改革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
1
、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薄薄的教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参为准,课堂上教师成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框框架架中,那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让一言堂成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
2
、创设语文情境。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而呈现文字的静态,以致于学生学习常感枯燥乏味。而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思,学生常会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这课可以这样导入:(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同学们,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了身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作者杏林子,他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这个导语,感染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
、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注重满堂灌,学生是收容器,只能雾里看花,临考大搞题海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抹杀了学生应有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教学,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一堂课,虽然有时多花几分钟或让学生多几分钟,但会让学生收益非浅,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如在课堂中,可把握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并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悖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在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同时,可指导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提出愚公必须搬家新时代的愚公更应开发山区的新观点。还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灰姑娘的时钟》时,要求学生就《滥竽充数》的故事,任选一个角度,概括出某种道理。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留于一般人脑中的是对南郭先生充数的谴责和嘲讽,批评他缺少真才实学,缺少新见。经过多角度思考,还可探究齐宣王的过错,进而推及对体制不合理的批评,告诫人们不要吃大锅饭;还可对齐湣王这样一个改革者进行颂扬,启示人们:新时代更需要有齐湣王这样开拓创新的改革者、领导者。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5
、注重学法指导。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陶行知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才能推陈出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如在教学七年级《生命 生命》研读与赏析时,教师可如下导学: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地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用大屏幕出示问题: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味,体悟文章的内涵……”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再接着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朗读时要注重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最后,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样,学生逐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开拓多种渠道,培养创新能力
1
、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现代阅读观念: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的指导:明确任务。精读25万字,每学期3~4本书。讨论书目,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可一期一订,尽可能细化目标,并随时针对实情进行微调,确保计划切实可行。准备书籍。为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发挥阅读功效,可就近组合,四人为一组,配备一套读本,进行小组内交流。实施阅读。指导学生获得阅读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以达到开卷有益;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由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阅读后写出体会、心得,及时交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进行统计测试。通过以上措施进行创新阅读,并达到取得良好效果的目的。
2
、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以这次课改为契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还培养了学生交往、倾听、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多挤出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活动。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学习了《理想》,可组织《理想是灯》的诗朗诵;学习了《短文两篇》,可组织《行道树之歌》课本剧表演;学习了《人生寓言》,可组织《白兔与王子的故事》的童话小剧表演;学习了《我的信念》,可组织《的信念》的话剧片段独白;学习了《<论语>十则》,可组织《俗语大搜索》,并可组织《校园语文大会诊》单元语文活动。
3
、创造性地进行写作训练。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它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思维的训练点。写作过程中最重要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例如仿写训练。学生的模仿性强,学生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平时结合课文内容的仿写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创新训练方法。如学习了散文名篇《春》,可让学生按结构方式仿写《秋》、《冬》,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仿可以多方面进行,或模仿词语的精确运用,或模仿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或进行段落、片段模仿,或进行整篇模仿,或模仿内容,或模仿写法等。又如续写训练,如让学生给《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写续篇。再如可结合所学内容适时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的《蜡烛》,可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学习了《老王》,可展开想象,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尽可能突出心理描写,改写课文中老王给送香烟、鸡蛋部分。这样的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给学生开辟了一块自由发散的思维阵地,使学生的创造才能与其知识、智力、体力、品德等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承载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需要创新精神为它添活力,显生机,让它正确、健康、文明地向前发展。同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巧妙地融合,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许序修:《知识经济语文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9.6P45
曹勇军:《对读写结合的冷思考》,《语文教学通迅》99.6P13
许序修:《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八个价值目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98.3P8

《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2002年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论》(华师大出版社)

王坦、张志勇编《现代教育科研》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施良方、郭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 华师大出版社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东北师大出版社  冯中--主编《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初中语文教改的尝试与思考】相关文章:

初步尝试“指导——自学”教改的体会08-18

爱已教育的思考和尝试08-17

初中语文尝试训练模式初探08-17

初中语文关于课题研究的思考08-20

数学教改08-17

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思考与尝试08-18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08-20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08-18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08-18

数学教改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