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再论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再论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时间:2023-02-27 09:35:24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论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论文的解放》两篇论文在中国教育网《教育研究》栏发表后,得到教育同仁的关注,尤其是周庆怀、小布衣两位先生提出了商榷意见,在此表现衷心的感谢。真理愈辩愈明,古人曰“识者为朋,非者为友”,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本应该早日作答,但为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迟到现在才予以答复。  一、古代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我认为:【近现代教育走出门精英教育的峡谷,而步入大众教育的广阔天地,成为解放人性,开发智慧,激发创造的催化剂。“科技兴国、教育强国”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 周先生认为“孔子束修、已经标志着大众教育,当然你家能不能拿得起学费是一回事,但是不讲身份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是伟大的教育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说“孔子束修,已经标志着是大众教育”我却不能苟同。“束修”只一束乾肉,是当时最薄的礼,虽然如此,孔子从没有不予以教诲的,可见孔子的情操是很高尚的。然而就这样薄的礼,一般大众也未必能送得起,即就是送得起,也供养不起。孔子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孔子在政治上是维护奴隶制的,孔子的教育对象不可能扩大到奴隶阶层去。樊迟请教孔子怎样学农,孔子斥之为小人。他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倡导愚民政策,提出“学而优则仕”,给少数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这难道还不是精英教育吗?孔子那个时代根本就无法做到大众教育,而且封建社会也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在近代社会,教育才真正成了大众教育,因为大众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民主和法治的动力。如果仅有1%的人有条件可以接受教育(狭义教育),而99%的人允许受教育,但却上不起学,难道就可以称得上是大众教育吗? 说现代教育有解放人性的作用,像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教育具有从神权下解放人性的历史作用,中国近教的民主和科学教育,具有从封建礼教的压抑下解放人性的作用,难道不是历史的事实吗? “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这并是一个虚假判断。人所共知现代化和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现代化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普及,知识经济更是建立在教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当今世界连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到的国家领导人,还能称得上是政治家吗?从联合国科讲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二、个性与共性、知识与创新难道没有矛盾吗? 我认为:【现代教育也有其内在矛盾,这就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冲突。】 周先生指出“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从来就不是冲突的。离开共性的个性,离开了个性,共性是不存在的。创新离不开前人的知识,而任何人时时处处都在创新。一个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也会创新,她会变化食谱,尝试出菜肴的不同做法。” “冲突”与“矛盾”是同义词,我在文章中,先讲内在矛盾,后讲冲突,不能把二者割列开来。“共性离不开个性,个性离不共性”这是讲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斗争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中讲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矛盾,是辩证法的灵魂,难道教育就可以例外?从现代教育来看,内在要求是个性教育,因为有个性才能有创新,但外在形式是规模教育,统一教材,统一规格,统一考试,是共性教育,尤其是东方式教育,崇尚求同思维,更加强化了共性教育,因此我以为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也是中国教育的突出矛盾。 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创新本身就离不开知识,并且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但是知识并不能必然就导致创新,死学知识的书呆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人。因为知识“太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就越大,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时期,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还不够饱满,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中国现代教育的问题是我们把传播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成了知识的奴隶。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知识教育的典型形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的提出以及中小学目前的教材改革,就是认识到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在矛盾而做出的反应。我承认人人都有创新,但创新与创新教育是两个范畴,教育学上讲的创新是有特定内涵的。如果说“任何人时时处处都在创新”,那么还提供创新教育干什么?

再论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辩析 “小孩都是天才,现在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这是对现代教育最尖锐的批判。人们一下子接受不了,这在预料之中。有一句名言“天才进行创造,人才进行工作”,所谓天才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是创造的源泉,而这些素质儿童最好,因而最富于创造性。人们说艺术家、科学家都有一颗童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都是天才!”毛泽东讲天才无非就是聪明一些。我曾随机问过100个人,是大人聪明还是小孩聪明,有89个人回答小孩聪明。难怪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婴儿境界”!因为在婴儿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罗凡说,“不是生活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代世界天才教育学的崛起,给我们以重要启迪。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给孩子塞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开发其潜能和价值,鼓励其探索和创造,因为在孩子的脑细胞之中本身就保存有人类亿万年积淀下来的经验的秘码,教师的责任是激活它,把它引向创造之路。前景山学校的校长生前就曾经在《求是》杂志发表有关文章,极力倡导过“天才教育学”,正好抓住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警世之言。 现代教育以规模教育、知识教育、成才教育为基本特征。而中国的当代教育则是应试教育为基本形式,小孩子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以传授知识为天职,学生负担太重,升学压力太大,忽视实践、生活,忽视基本素质,忽视个性心理,而求同思维模式更加强化了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这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根源。 成才本身并没有错,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成才对人生而言并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成了知识的奴隶,是人才却没有人生乐趣,那么这种教育就值得怀疑,就有改进的必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这个思想是富有远见的。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成才的欲望太强烈,家长和学校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狠不得一下子把学生都培养成博士,让他们读那么多的书,参加那么多的培训班,节假日也不得休息,结果怎么样,考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获奖的学生人数也不少,但是原创性、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却不多,中国国内至今无一人得诺贝尔科学奖,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杨振宁讲他们到美国读大学时,考试名列前茅,然而一旦研究问题就不知如何下手,经过几年时间才学会了适应美国大学的研究式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培养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性缺陷。 说“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并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教育,而是指出以成才作为教育根本目的是有严重缺陷的,是近现代人工具理性的产物,正像现代人崇尚金钱、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一样,我们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价值观,但指出其偏颇,总不能说是大逆不道吧!

四、指出“中国教育落后”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吗? 指出现代教育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大骂现代教育,在肯定中否定就是思想混乱,这是什么逻辑?江泽民同志只所以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党的十六大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出于对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深深忧患,和对民族的前途负责,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而提出来的。 刘吉同志在《文汇报》1998年9月4日发表的《按照三个面向“改革教育”》一文,开宗明文指出“中国教育必须根本改革,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改一点,西补一点,中国教育必须加速改革,这个跨世纪的关键时刻,千万别错过机遇。”中国教育如果不落后,不存在严重问题,为什么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指出中国教育落后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客观,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性,就是骂娘”,那么我要问,只有给中国教育唱赞歌,说中国教育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就是有自知之明,有责任感吗? 由此,我联想到柏扬先生写了《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人死要面子,老虎屁股摸不得,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 柏扬先生继承鲁迅先生的遗志进行国民性批判,是一片爱国之心,在台湾坐牢房,在大陆受批判,他只有流亡到美国去。我的文章中说了一句“中国教育落后”也被人指责,“没有理性,眼里看不惯,心里有怨气”,大有建议有关部门撤销“副教授”职务的危险,试问中国还有没有学术自由?

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研究的必要吗? 【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个性全面发展;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重视创造能力开发;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突出幸福素质塑造;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注意和谐精神培养。 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观和谐。而和谐精神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这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中现代教育的矛盾将得到消解、缓和,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自由王国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人生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 这是我的文章的结论。周先生和小布衣的文章,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 周先生说“这里描绘的未来教育,其实全是废话,教育历来如此,何况历代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都在激励创造。”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全是庸人自扰,历史上的教育都在培养人的素质,都讲创新,中国还进行教育改革干什么? 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中国教育的落后,不仅是体制和手段问题,首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哲学的落后,教育思维方式的落后。建国后中国没有产生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这是中国的一个悲哀,这与学术环境有关系,而忽视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究竟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理念还有什么研究的必要性,这是不是一个理论禁区?如果说我说的会是废话,请问你们认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六、和谐精神应不应该提倡? 小布衣说“和谐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现实中是达不到和谐状态的,只能想象它是完美的。”对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我们观察宇宙、天体、星座、孔雀的羽毛,原子的排列,都是有秩序的和谐的,当然也有不和谐性,和谐性与不和谐性是宇审万物的内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和谐只是一种理想,不和谐才是现实。秩序性、规律性、稳定性是和谐性的表现,无序性、偶然性、变动性是不和谐性的表现。不和谐性推动事物发展,和谐性也推动事物发展。万物由不和谐到和谐,由和谐到不和谐交潜出现,然而总趋势是和谐,这就是宇宙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宇宙的和谐趋势反映在主体身上,就有了追求和谐,追求完善的欲望。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在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教育是人类高级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把和谐精神作为教育理念,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正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和谐现象,人们才改造现实,使之趋向和谐,实现了和谐,这种和谐中又会包含新的不和谐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又会追求新的更高境界的和谐,这就是人类的历程,也是教育的使命。 和谐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近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空虚、人际关系的紧张、身心和谐受到了破坏;高扬民族主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和平被破坏,竞争加剧了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和谐;工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人类认识到这些问题,力图改变这些问题,和平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提出了人文关怀,提出了情感智商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和谐精神是人类经过苦难的片面性发展而获得的一种理性精神。 印度诗人、思想家、教育家泰戈尔在《阿什拉姆学校》中深刻地指出, “年轻的心灵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他生于一个人类世界,这人类世界与它周围的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这正是现在的正规学校那种严肃的、傲慢的、高人一等的教育中所忽视的东西。这种教育把孩子们从一个充满奥秘、充满人格启迪的世界中强行拉开;它仅仅是一种纪律规定,它拒绝考虑个性;它是一个设计特殊的工厂,以期获得相同的结果;它沿着想象的平均直线开掘教育渠道,而我们知道,生命之线并非直线。 总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认识它,还要承受它。阿什拉姆学校的教育成果让我们知道,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给我们以文化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和谐统一。” 人有主体性,人所说的和谐带有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和谐观,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和谐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一定会带有个性差异,然而不能因为和谐精神的理想性和主体性,而否认教育和谐论的价值,更不能因为客观世界上大量存在不和谐现象,而否定教育追求和谐的必要性。追求和谐才是人类的前途,追求和谐才是教育的出路!  ----------------------------  探讨未来教育首先要认清现有教育的弊病 向版主报告此贴 作者:周庆怀  【周先生说“这里描绘的未来教育,其实全是废话,教育历来如此,何况历代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都在激励创造。”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全是庸人自扰,历史上的教育都在培养人的素质,都讲创新,中国还进行教育改革干什么?】  探讨未来教育,首先要认清现有教育的弊病,才能描绘克服了这些弊病的未来教育。如果对现有教育状况都没摸清,描绘的未来教育已经是人们天天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姜昆相声里的东北人来到北京,以为招待外宾就是“猪肉炖粉条可劲糟”,那是笑话。如果说未来教育就是每个学生都认得字,会数手指头,学校里有老师有桌椅,你同意不同意? 再说我们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确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我已经在多篇文章里讲过,不再重复。中央《决定》出台三年多了,教育界有什么变化?没变化不是顶着不做,而是本来已经在做了。高中生从早到晚都在学校里泡着,更有学校搞军事化管理,学生一个月才出校门一次与爹娘见面,不同样也是在培养素质、培育创新精神? 中国在搞教育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去除弊病,但真正的弊病在哪里?该改的不改,只提出一些没新意的口号,有什么意义?比如一个人在发烧,发烧的原因是身体某一部位在发炎。而提出的方案却是要他好好休息,他已经躺在床上一星期起不来了,还要怎么休息?这种方案不是废话?现在的问题是连发烧都不承认,明明是发烧却说这个病人的症状是腿部肌肉爆发力不足,要他每天练举重,这样的折腾不是要整死人吗? 现在没有一个人说中国教育没问题,谁说谁就是有病。但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批判起来五花八门,病症都搞不清,谈何治疗?提什么未来?  ----------------------------  与王世荣商榷 作者:小布衣  世荣老弟:你好。 你到这个网站来给笔者回帖子,也不通知笔者一下。因为笔者看你的议论中一些基本概念方面的错误太多,以致笔者无法帮你纠正完。现在看来你不但不三省自身,反变本加利去哄那些在校学生,你就不怕误人子弟,今后不好向良心交待吗? 因刚得知你在这个论坛里,故先将笔者第一次与你商榷的帖子先贴上,让读者比较一下你的文章很有什么样的价值。 你的原文:第一个层次的矛盾是人类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现代教育中的表现方式,表明现代教育具有大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笔者商榷意见:这句话在语法或逻辑上有点不太通顺。这到底是矛盾还是“共同问题”呢?如果是矛盾,那么,谁是矛?谁是盾?“表现方式”与“表明现代教育具有大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存在什么关联?为什么说它们是“同一层次的矛盾”?读者“看不明白”。】 你的原文:第二层次的矛盾是现代教育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现实问题,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理性化、主体性、开放性等基本理念。【笔者商榷意见:同“第一个层次的矛盾”,谁是矛?谁是盾?现代教育具有理性化、主体性、开放性等基本理念是矛?还是盾?请说明。】 你的原文:第三层次的矛盾是现代教育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是教育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层面的矛盾,是前两个层次矛盾的根源,又是决定现代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矛盾。【笔者商榷意见:教育思维的定义是什么?何为教育思维方式?价值倾向的定义是什么?何为价值倾向层面?为什么将它们说成是矛盾的两个侧面?其矛盾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根源”的依据是什么?“决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请说明。】 你的原文: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笔者商榷意见:就个性与共性的本义而言,它们的关系并不一定是一对矛与盾的关系。它们各自描述着自己所代表的事物主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同一事物主体内是“和平共处”的,都是关于事物主体的一种特征的描述。只有当事物主体与其它客体相互作用时,才可能出现主体的个性与客体的共性发生矛盾或者可能出现主体的共性与客体的个性发生矛盾;再或者当事物主体受到其它客体的影响时造成体内各特性的矛盾。至于“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可完全按社会需求来调整它们的比例来开展。】 你的原文: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笔者商榷意见:通常的提法是“继承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组成的特征学习方式;“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或“继承型教育与创造型教育”组成的特征教育。长期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现实中,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都在不断地深入探索。它们的本质特征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表明了描述它们本质的理论是不完备不完善不完美的理论,是生命力很强的理论。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现实中的实施状况不尽人意,还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譬如,在何种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教育条件学生状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比例进行实施?若比例失调就会演变出矛盾。如何调整?另外,笔者认为,并不仅仅是现代教育中会产生王先生所提到的矛盾。在“未来教育”中也还会存在这种矛盾!具体说,这种矛盾在未来教育中主要体现形式是在其“继承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结构比例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构比例上”或“继承型教育与创造型教育的结构比例上。”为什么?因为这类矛盾在未来教育中产生不产生,是由这些特征教育的适应性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所共同决定的。】 你的原文

[1] [2] 下一页


: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深层矛盾,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潜在矛盾。【笔者商榷意见: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也不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这样“组合”,牵强了一点吧。】 你的原文: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个性全面发展; 【商榷意见:个性、共性、全面发展等基本概念有待深入商榷。】 你的原文: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重视创造能力开发;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笔者商榷意见:前面已述。】 你的原文:突出幸福素质塑造;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注意和谐精神培养。【笔者商榷意见:“素质”能塑造吗?】 你的原文: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现和谐而和谐精神则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这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中现代教育的矛盾将得到消解、缓和,这也正是马克思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自由王国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人生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到那个时候,教育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而展示其无穷的魅力。【笔者商榷意见:你关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的四句话,没有一句表达了教育的客观本义!怎么能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请参阅浩子波(SZHZB)先生在本论坛上发表的《撰写事物“学科定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素质教育学科定义撰写实例简析》] 要解释或描述教育的本义,就要尽量“吃透”教育的客观本质;要表达其核心理念更要“吃透”教育的本质。要表述“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但要“吃透”教育的时效特征,还要“吃透”教育的“进化特征”——教育与教育对象、教育与教育环境等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所遵循的发展规律,更要客观地科学地预测未来某一特定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特征。只有根据自己预测到的那个时期的特征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结构和对人才素质结构及能力体系的需求,方能预测那个时期的社会所需求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你也只能在这一基础工作之上,即在“那个时期的社会所需求的诸多教育理念”中分析归纳出其“核心理念”。另外,建议你,一是在“吃透”教育的本质上下功夫;二是在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和方法上下功夫。至于你所谈到的“和谐”概念,不能像行外人士那样运用它。首先,和谐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现实中是达不到和谐状态的,只能想象它是完美的。其次,“和谐精神”不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而只是人们的一种“向往”!笔者以为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失谐问题,只有当人们感到或发现所面临或将要面临的不和谐对自己不利或伤害时,才产生要发展的要求,才想办法促其发展,才能发展。因为人类与宇宙一样,也永远达不到绝对和谐的状态!!宇宙和谐吗?宇宙不和谐!无论是过去、现在,还将来都不和谐。所以宇宙中所有“成员”都彼此相互作用而运动。在运动中求谐。然而,运动是一把“多刃剑”,它既能令参与运动体求谐,同时也能令参与运动体失谐。运动只能令其达到一个动态的相对和谐。连宇宙都不是绝对和谐的,何况宇宙中的极小部分——人类,也只能求得一个相对性很大的“和谐”。人类永远处于不和谐之中,所以人类永远追求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发展!另外,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生物,就是因为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和谐,同时,人类也能够,事实上也在有意识地追求失谐!人类就是在“求谐与失谐”的无数次循环中得以进化,得以提高,得以发展的!所以单谈“求谐”是不全面的,认为教育作用是单为求谐也是不全面的。身心、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有过“和谐”吗?什么时候?宇宙万物从来都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状态。现实中,人们或事物总是在“和谐”与“失谐”之间摆动。只能接近和谐而无法处于和谐。对于人类来讲,绝对和谐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绝对的和谐就是死寂!到了绝对和谐时,人类就随同宇宙一起进入绝对的质量均布状态,宇宙间不存在运动了。用人类的语言描述的话,就是宇宙“死亡”了,宇宙中所有质量奇点都不存在了。天体都不存在了,人类这种质量奇点还能存在吗?!到那个时候,教育这个“意识”也没有其存在的承载体了,谁来谈教育?谁来实施教育?受教育者又是谁?……什么科学,什么艺术,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可能吗?就算人类不存在了,宇宙一定还“活着”!因为运动一定永远在进行着。物理学关于生命现象的认识: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生物或是宇宙,其最根本的生命特征就是所研究生命特征的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其生命特征明显;达到平衡态,其生命特征消失。或称为特定的生命特征。总之,单用“和谐”一词或其概念来描述或化解、缓和教育中出现的矛盾是不贴切、欠妥当的,也是难以奏效的。】 你的原文:中国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落后。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中国教育变革的理论前提,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笔者商榷意见:你有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之愿望、要求和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对国家教育的评价是依什么评价标准而评价出“中国教育的落后”的结果?对己对人都要自知之明,对国家教育的评价更是要“自知之明”!要客观,要有依据!要有责任感,不可随意而发!要能理上服人。尤其是以副教授职称为起点标志的知识分子断言要有根据,说话要有理性。不能像一般人见到社会上或教育中的不公,眼里看不惯、心里有怨气,嘴上功夫却跟不上,讲道理讲不到点子上,只好骂几句娘拉倒。——实际上,这样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你的原文:二.研究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前提 现代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适应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适应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体系的复合体。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近代产生,在现代发展完善起来的崭新教育。它用科学取代了经验,【笔者商榷意见:科学与经验是不可能互代的!一个是“理论”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实践”范畴里的概念。科学是无法取代了经验的。它们之间是“提升”与“指导”的关系。这个论题可以另外展开论述。】 你的原文:用知识取代了盲从,【商榷意见:科学取代了愚昧,知识取代了莽动,明智取代了盲从。】 你的原文:从精英走向大众, 【商榷意见:之所以现实中、时代中、社会中会出现“精英”?这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结果!一个社会阶段是否发展正常,是否进展稳健不是只靠其中“某一个”、“某一局部”因素所能奏效的!它涉及方方面面、许许多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可循的!就浩子波老师(SZHZB)的看法,有关影响社会的人才因素是有一个人才结构问题。社会不可能没有“大众”,社会也不可能不要“精英”!按浩子波老师的说法,社会的精英与大众是在某一确定的历史时期按其社会需求的适宜比例而存在的。对于当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来说,这两个按其适宜比例而存在的因素缺一不可。就像人类世界中必有男人和女人两种性别的人一样,要按适宜比例而存在!缺一不可!比例失调也不可!!‘精英与大众’和‘男人与女人’都是影响社会的人才因素的相应侧面。我们的教育,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如果它只注重其中某一个要素,譬如,强调“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这是个病态教育!反过来,强调“大众教育”而忽视精英教育,也是个病态教育!它们对社会破坏作用都是存在的。其破坏损失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所以,你断言未来的教育要“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之一:“水涨船高”会突出出来:大众的水平提高,精英的水平也会提高。如果你说:未来的教育要缩小或加大“精英与大众培育比例”这个还勉强说得过去。为什么说这“勉强说得过去”呢?是因为你要断言这句说,你必须同对未来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并确认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具有需要“精英与大众培育比例”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有点“中气”地这么断言、指导如何调整“精英与大众培育比例”。】 你的原文:从专才走向通才,完成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变革。【笔者商榷意见:“从专才走向通才”是什么含义?专才与通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按其社会需求的适宜比例共存。人类发展过程显示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从通才逐渐向专才发展而来”的。社会要发展,必定要分工。只要社会存在分工,就一定存在专才,就一定需要专才。没有专才,无论哪门科学的科学前沿就没有合适的人去“冲锋陷阵”,科学还能进步吗?社会还能发展吗? 商榷意见:若没有教育学专才,谁首先迈出“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变革”的第一步?难道会出现全体人民“齐步走”地去完成“伟大教育变革”情形吗?】 你的原文:使教育走出了仅仅为少数人垄断,培养精神贵族的历史峡谷,而步入为民族国家服务,为全人类服务,为大多数人所享有、所追求的康庄大道。教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现代化进程,提高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教育立国、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把教育问题提高如此重要的程度,这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突出地位的体现,也是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是古代教育无法比拟的,但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还是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商榷意见:一方面人们认识到了“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中,一些人将知识教育批得“体无完肤”、“狗血淋头”。那么如何让教育为“知识经济”服务?如何为其培养人才,提供“教育产品”?这才叫矛盾。】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加剧,人类面临核战争威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人口膨胀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教育既是时代精神和文明传播机制,而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时代精神和教育问题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唯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和教育家的使命,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商榷意见:在你的这篇《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论文化时代》文章中,你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也是值得好好商榷一番。按笔者的意思,要请您重新建立和认识“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关于“知识经济”概念演变、发展,请您关注世界有关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动态。现在很多经济学理论家、实践家都在更新有关知识经济的观念或重新认识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价值、特性及其在现实经济结构中存在特征与存在比例、形态……可你现在还运用几年前的陈旧观念。你的基本概念存在着问题,你后面的言论与发挥就难以保证不出问题了。】 ……王副教授世荣,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需要商榷的地方多了一点,而且自编词也多,定义不够准,概念不够清。有些自编词不够谨慎且没有注释。像笔者这样差劲的读者是不容易看完你的文章的。 好,就先商榷到这里吧。笔者在浩子波(SZHZB)老师处得益匪浅,所学中有一段话,现转送给你。也许对你重新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课题有帮助。这段话是: 施教促育,重点在育;为育教研,育为教果。 这段话只有十六个字,除了它的主要表达之义外,还间接地表明教与育的关系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一切教育设想与教育活动最终的目的不都是为了孩子多方面的成育吗?难道“育”不是教育的重点?难点?中心吗?笔者认为探讨教育的核心,从“育”字出发;探讨教育的目的,也要从“育”字出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育”,我们才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在“育”上下功夫,才是正道。离开了“育”字,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文章都是“花拳绣腿”、“花样文章”,中看不中用。然而,你在你的“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中“闭口不谈”如何促进受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是不是有点“走题”?没有抓住其要点? 笔者以有限的认识水平认为你的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不多。 笔者说得对的意见,供你参考。说得不对的地方,请你批评指正。同时请论坛中所有的老师、网友指点为感

     

上一页  [1] [2] 


【再论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相关文章: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08-17

再论孔子与《春秋》08-05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08-17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08-17

再论学生的“自主性”08-08

再论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08-09

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08-08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内在矛盾与对策08-07

论电子商务对现实营销矛盾的解决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