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时间:2022-08-17 13:57:0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摘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新观念。“自主探索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关键词:   语文学习、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设疑——激发动机、探索——启发思维、研究——指导学法、操作——发展能力     近两年来,我们参加了镇江市级立项课题“自主探索学习”的研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自主探索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索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四步教学法。    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教        师        活      动     导(辅)设疑探索研究 操作   ↓↓↓↓   学(主)明标入境   自学探索   质疑问难发展能力                 学         生        活      动      在这一流程中,可以看出,教师活动以导为辅,学生活动以学为主。具体来说,在这一流程中,我们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设疑,明标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设疑包括示标和创设情境两个部分。      (1)示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要学什么?”。第二步,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最终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想学到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想发现什么”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主动的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2)创设情境。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因此,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录象、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情感闸门,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状态。譬如,我们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和方纪的《三峡之秋》这两篇课文时,利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三峡风光”这部分录像,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三峡无限风光。之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诗歌,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探索,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所谓探索,就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道探讨新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提供一定的辅导材料,通过学生的耳、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既是学生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要引导衔接;学生思维散乱时,要帮助梳理;学生思维堵塞时,要进行疏导;学生思维模糊时,要适当点拨。通过观察和检测,准确把握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并正确归因,以确定下一步怎样将“研究”引向深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索,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索,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与别人争论”,“我自己能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因此,探索性学习建立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自主性学习为前提,探索、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例如,我们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文中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又如文中写“雪地捕鸟”一段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等等。学生经过紧张的自学与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枯燥无味反映了什么?又如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了什么?等等。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研究,质疑问题,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研究,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疑难,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掌握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研究,这一过程,通常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出现错误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示点拨、引导质疑。   (1) 提示点拨。教学中,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提示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例如,我们在学习《生命的意义》时,一开始,学生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认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立即给予提示,介绍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对作者、作品及背景有所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怀着崇敬仰慕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当学生学到对人生极其严肃思考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时,教师须给予点拨、分析、讨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含义。当然,分析提示、引导点拨应适宜,注意把握好“度”。   (2) 引导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引导质疑这一过程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故意地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最终“认输”,并向学生“道谢”。这种师生争论的过程,既使学生纠正,论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故意指出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不会营生、间或偷窃造成的。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认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经过争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实践证明,敢于、善于质疑、解疑,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标志,鼓励、指导学生质疑问题,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都给予鼓励。其次,创造条件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我们每教一篇课文,都有要引导学生围绕所学课文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标题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标题?文章的某些词语运用是否贴切?等等,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四、操作,发展能力,落实反馈迁移训练——体现“实”。    所谓操作,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在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活动状态下,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有典型的、开放性、发散性的一定的练习,包括观察、表达、实验等,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课文《藤野先生》第6段至23段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设计出“课文选取四个片段材料(即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来表现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的高贵品格”的设疑训练。接着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一部分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握课文选取的典型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通过几个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设计出研究迁移性的练习,进行习作训练:如《可敬的□□□》(空格处可填人物,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要求学生通过选取典型材料写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还可以进行研究迁移性阅读训练,如《忆父亲》课外阅读训练等。   通过上述举例可知,在对所学知识和旧知识综合的同时,更要向新知识有所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向更深更高的境界迈进。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再发现问题,为实现下一阶段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夯实基础。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课题的内涵,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周迎春、《江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探索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模式的比较》、孔祥田、《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4)《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谭轶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8-9期;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相关文章:

我的“连环话”探索之路08-17

课改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探索08-17

学习之路作文02-07

藏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自主能力培养的探索08-25

自主学习论文05-31

名师之路学习心得03-08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体会双自主学习08-23

自主学习教学反思08-26

自主学习教学反思03-31

自主学习指导心得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