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

时间:2023-02-27 10:21:3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

   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清华大学校长 王大中     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     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南京大学校长 蒋树声     “985工程”:中国高校的“国家队”    “985工程”,指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大力度的支持。随后,教育部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重点共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在全国高校中,它们的数量仅占1%,而重点实验室却占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在校硕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985工程”的实施,使9所高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应该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世界一流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而且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中国大学要进入世界一流,必须在科学研究上狠下功夫,争取有更大突破。    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以上的面上项目和一半左右的重点项目,完成了国家“863计划”30%以上的项目。高校已成为我国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一支生力军。    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科研规模和研究水平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许智宏提出,应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人才密集、信息灵敏,而且具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特色,尽快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    “兼容并包”是北大的传统,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交叉、融合的客观要求。许智宏举例说,王选院士、杨芙清院士和不久前去世的石青云院士三位国内信息科技领域的著名专家,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就是学科相通的有力佐证。    许智宏认为,目前,许多学科之间已经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以及相互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重大问题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他不无遗憾地指出:我们过去对于学科分化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产生了一些人为设置的界限,加上目前在职称评审、奖励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阻碍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如何建立和发展新学科、改造传统老学科、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科管理机制,是北京大学正在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两校合并、实施“985工程”,北京大学不但保持了在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而且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搭建起一个大平台。去年评出的全国重点学科达81个,名列国内第一。    但是,许智宏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如何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早日变“中国重点”为“世界一流”。“因为在现在的北大,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学科群和学术成果还比较少,教师中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人数很少,培养、吸引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    据许智宏介绍,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功能材料、金融数学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等领域,北大已经或正在筹建一批跨学科、跨部门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经过学科整合,新的北京大学已成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以及医学等几大门类的大型综合性的大学,基本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    清华大学——坚持中国特色是根本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我校结合国际趋势和自身优势,将集中力量发展信息、生命和纳米等学科;要发展工科的优势,加速理科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完善人文学科的布局,其中艺术、新闻、法律可能会快一些,文史哲方面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对记者这样说。    据王大中校长介绍,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将按“三步走”计划:1994年到2002年是打基础的9年;从2003至2011年为第二步,重点建设,跨越发展,争取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1年至2020年为第三步,希望使清华大学在总体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的一流目标是九个字,“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    王大中校长认为,任何一个强国都必须有若干所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能培养拔尖人才,出创新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谈到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可能和优势,王大中校长说,清华大学有一些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发展势头很好,另外,清华大学的生源特别是本科生生源十分优秀。应该说,目前师资队伍的差距较大。尽管清华大学有近50名院士,800多名正教授,但国际级著名大师较少,且年事已高。世界上对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方面我们竞争力不够,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与国外还有差距,有待改善。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国外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清华来。    王大中说,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群体概念,像个俱乐部。这中间既有像哈佛、牛津、剑桥这样的顶尖一流大学,也有一些后起之秀。我们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就要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的一些共性。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共性,我们就得不到世界承认,但同时还要具备中国特色,如果没有中国特色,我们就失去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出发点。创建一流大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为本国服务是世界所有一流大学的根本目标。    浙江大学——聚师资出成果育人才    谈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非常投入。“这不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课题。”他认为,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潘云鹤说:“经济发展了,就能以更大的投入支持高教;有了高水平大学,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这是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    目前,经过第一轮重点投入,浙江大学的办学条件、科研水平迅速得到改观。例如,科研经费从1997年的3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近8亿元,已堪与德国一流大学比肩;SCI论文数量,由每年不足300篇,发展到超过1000篇;在校研究生人数,现已突破1.4万人。初步具备了向世界水平冲击的实力。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说到底,建设一流大学,靠的是聚一流师资、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潘云鹤为此开出了三剂“药方”——    第一剂:创造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世界一流学者来华工作。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吸引赴海外留学的优秀青年学者回国工作,潘云鹤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开放式的,要不问国籍,把真正一流的专家吸引过来,为我所用。”    第二剂:鼓励青年教师向世界水准看齐,为他们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供更多便利,确保教师队伍总体上的高水平。    第三剂:引入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师考评标准。现在国内高校在评价不同学科教师时,往往采用同一把SCI尺子。但是,各个学科的顶尖学者在论文产出上确实存在着差异。比方说,化学、生物学发表论文相对容易一些,一年发表15篇文章并不稀罕;而即使是大牌数学家,每年能发表2篇高质量论文,就很不错了。潘云鹤的设想是,以国外一流大学教授发表论文的平均数作为浙大的考评标准。还要建立通常的人员分流渠道,对教授实行优胜劣汰。    有了“985工程”的历史性突破,潘云鹤对未来感到很乐观:只要长江三角洲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浙江大学一定能够进入世界一流。    复旦大学——依托上海增强信心    复旦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向记者谈了基本思路:“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学科调整为主线,国际化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争取花二、三十年左右时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实现该目标,复旦确定了“三步走”战略:2005年建校一百周年前完成奠定基础的第一步,实现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2010年左右完成第二步,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形成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的强劲势头。第三步从2011年起,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快速发展,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据王生洪校长介绍,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支撑这三大功能发挥的核心则是学科,所以复旦将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当前学校在40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凝聚学科方向,形成23个学科攻坚方向,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现传统优势的学科;第二类为通过学科交叉特别医学与生命学科的交叉寻求新突破的学科项目;第三类是以探索和解决国家及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目标的学科项目。    王生洪说,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复旦还有不小的差距,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缺少一流大师,本科教育创新不够,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但也应看到复旦的一些有利条件,例如,复旦地处上海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教育”。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为复旦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教育部和上海市连续两轮共建复旦大学,也为探索新的高校投资、发展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优势大大增强了复旦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信心。    南京大学——发挥优势放弃“大而全”    “建设一流大学有‘二忌’:一是办学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二是办学目标没有特色,完全雷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认为,衡量大学是否一流,不在于口号叫得多响,大楼盖得多高;关键是看能不能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水平学科,其中某些学科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蒋树声指出,“只有以特色立校,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才能凸现学校的品牌与地位。”    谈到学校的规模和学科建设,蒋树声的观点是“因‘校’制宜”。世界一流大学大多为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面较宽,既便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新兴学科的产生,也便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也不能将学科的多寡、规模的大小,简单地与学校的水平高低划等号。”蒋树声举例说,哈佛大学没有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但没有人能把它们排除在世界顶尖学府之外。大学不一定要规模大,而在于特色与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强。蒋树声说:“每一个大学应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设好特色学科、优势学科,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大而全’。”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调研、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放弃“大而全”的战略选择,坚定地走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道路。    蒋树声认为,南京大学虽是国内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为此,南京大学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第二步是力争建成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重要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    蒋树声特别强调:“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说,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远比制定一些奖‘优’罚‘劣’、急功近利的硬性指标更为重要。”    校长议政录    王大中: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上关于高教创新的发言    主要观点:当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上。教育要抓两头,一是抓重点大学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抓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等教育管理一是要全面规划高校体系结构,要分层次、分功能;二是抓教学质量,提倡大学要练好内功,抓教学评估、教师队伍建设,抓学生学风和诚信教育。    王生洪:关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并尽早实施》的提案    主要观点:目前,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巨大需求与国家财力投入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之一。建议国家尽早建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施研究生的有偿培养制度。一来可改变研究生教育机制,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增强学校和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二来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蒋树声:关于《加快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立法》的议案    主要观点: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缺乏国家整体规划与统一布局,科技资源重复建设且不能开放共享。建议修订《科技进步法》并将《科技资源管理法》纳入立法计划,明确政府投入的义务和监管责任,做好规划与投资,对国家投入的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数据与文献信息、自然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潘云鹤:关于尽快制定《国民培训教育法》的议案    主要观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民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有相当多的劳动者知识、技能、技术都较低,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吁尽快制定《国民培训教育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包括明确规定培训时间,员工可享有培训内容的选择权。    许智宏:关于国家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的议案    主要观点:《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03年工作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争取将我国的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1.5%至2%,教育经费增加到GDP的4%,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我国的创新能力、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话题背景    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001年4月29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再次提出:“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的几支“精锐部队”在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扶持下,率先开始了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人才、学科和物质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向世界级的大学发起冲刺。    今年全国“两会”上,本报记者采访了被列入“国家队”的5所名牌大学的校长,请他们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畅谈创建世界一流名牌大学的思路。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相关文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作文12-15

走向世界的中国作文08-11

访谈技巧08-06

访谈技巧08-06

killer访谈08-15

撕名牌08-17

[组图]整理和复习(参考教案二)08-16

访谈提纲范文06-07

撕名牌日记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