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三流”教师教出“一流”学生

“三流”教师教出“一流”学生

时间:2022-08-17 14:26:35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流”教师教出“一流”学生

      

  一所位于农村的高中学校,数年来高考成绩斐然,为人侧目。考入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的学生年年有之,折桂省市的高考状元也并不稀罕。为此,校长常常对远道而来的取经者说:我们是三流教师教出了一流学生。 此话不假,因为这所学校的地理环境和物资条件绝非是一棵“梧桐树”,当然就很难招来“金凤凰”。至今任教高三的教师中还不乏有原始学历为专科毕业者,而且年龄一般都在30岁左右,职称也不过中级而已,高级教师绝对是凤毛麟角。所以,和那些城市重点高中由高教、特教们为核心构成的师资队伍相比,他们只能自叹为三流教师。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三流教师,至少在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方面是一流的。问题是,这些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获得的一流高考成绩。这些仅用高考成绩定义的“一流”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和深层次学习品质上讲,是否都可以称之为一流,学生思维品质、知识结构和品格因素等是否也是一流,以及今后上了大学或参加工作之后,是否还具有保持一流的实力?无疑,这些都是需要商榷的地方。 如果要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走进这类学校。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的老师们,并且倾听他们的“天道酬勤、铁杵磨针”的信念时,谁又能不为之而感动?但真正让人唏嘘不已的还是那些奋战在“书山题海”中的孩子们,他们几乎每个月最多只能休息一天,每天除必须的吃饭和不得已的睡眠时间之外,生活就是听课和作题。至于那些本该在学生时期享有的各种兴趣爱好、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以及那个年龄独有的天真爽朗的笑声,都只能期盼在高考成功之后。 高考之后,金榜题名时,老师们带着疲惫笑了。但笑得并非完美,也有些无奈,因为他们毕竟还是懂得应试教育的最终结果。一位多年把关高考的老师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是一手抱着这些孩子,一手拿着接力棒,带着他们,拼命跑进了大学的门坎。”至于那些手捧大学通知书的孩子们,其成功的笑声之外,还有泪水。一名同学曾对老师说:“我太累了,如果上大学之后再这样学习和考试,我真没有勇气读下去了。”另一名学生在上大学前的聚会上,即兴朗诵一段小诗,其中一句为:“谢谢恩师,挥别母校,我将无法回首,只有去大学寻找那失去的童年……” 面对这所颇具代表性的学校,面对这种极端的应试教育行为,我们不得不基于客观现实,去思考这些所谓的“三流教师”和“一流学生”,其概念定义是否准确?而更重要的还是,这些被校长引以自豪的“三流教师”,何时才能提升为一流教师?如果仅靠这样的年复一年的“勤奋劳作”是不可以的。因为孩子们希望的不是依靠“遨游题海”、“硬打硬拼”,牺牲其它一切而换取高考成绩。我们也更希望这些老师能尽快地提高教艺,用精品课堂教学取代题海战术,把时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得到优秀成绩的同时,也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等其它方面获得发展,成为真正的一流学生。而只有这样的一流学生,我们才可以期望他们在大学乃至走入社会后,仍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实力。 当然,我们并非认定三流教师就一定教不出一流学生,也不能肯定高分学生就必然缺少后续发展的能力。但有两个反馈信息,却颇能说明问题。一个是来自大学的反馈:这类“功夫学校”送来的高分学生,一般很难继续保持学习上的优势。另一个是当前职场的反馈:现今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为此,作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还是应该旗帜鲜明地从素质教育抓起,在新课程的教改思想指导下,尽快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素质上面下功夫,以“含金量”高的分数,为大学输送真正的、不“缩水”的一流学生,为学习型社会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真正人才。  

“三流”教师教出“一流”学生

     


【“三流”教师教出“一流”学生】相关文章:

传统环节,教出新意08-18

【正面管教心得】向正面管教出发08-24

透视一流团队的构成08-17

文采一流的浪漫情书08-12

用一流的简历包装自己08-15

一流教师教什么读后感08-24

读《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08-18

读《做最受单位欢迎的一流员工》感想08-21

加强成本管理打造一流透平机械08-18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