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我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

我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

时间:2023-02-27 11:22:1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

  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年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由来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我想,两者合起来称“随课文分散识字”更清楚明确些。80年代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提的。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流派,它形成于60年代初。

  1958年秋季开学前夕,江苏省教育厅经江苏省委同意,确定在我校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即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学制缩短1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要和平时一样抓。学校把任务交给了我。经过5年的努力,到1963年7月,我带的这个学制改革试点班,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1960年4月,教育部在辽宁黑山召开集中识字现场会,我随江苏省的代表队观摩了黑山的集中识字。会上肯定了集中识字的教改成果——两年内识字2000多个。其时,我带的试点班儿童识字量平均1888个,最多的识了2746字。他们的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有好几个孩子看了120多本课外书,一般的也看了40~50本。他们除了阅读《新少年报》《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定期报刊外,还看了《我的一家》《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渡江侦察记》《红旗谱》等内容比较深的书籍。多数儿童写话写到400-500字,最好的写到1360字。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句比较通顺,层次比较清楚,会用学过的7种标点符号,作文中的错别字比较少。我是在通用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儿童识数字的数量和质量。回来以后,教育厅吴天石厅鼓励我继续试验下去,并选了六年制第七册的《一个伤员的愿望》让我在二年级试教,亲临课堂听我的课,还让别的学校老师也试教,都取得较好效果。此后,我教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方法被叫作“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际上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我不过是突破了“三五观点”,克服了少慢差费而已。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些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随课文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几十个独体字,是以后学合体字的基础,它们又有独立意义,可以用图画表示,孩子们喜欢学;短语、句子也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语句,现在用文字表示出来,学起来也很有兴趣。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只不过是提前开始罢了。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边教,那是随课文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随课文识字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相机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随课文分散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便是“神童”,也同样是通过那些与他们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

  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花时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不可取。为此,教材的编者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现在,教学要求也有所降低,把汉语拼音定位于帮助识字正音学普通话,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反复重视,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去识字,即使初期记得滚瓜烂熟,长期不用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爱学,乐意学。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便于书写,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我在汉语拼音教学后,安排独体字、短语、句子,就是基于这一点。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篇幅又不长,儿童能很快熟读背诵。一篇篇课文学下来,他们就像滚雪球似的一篇连一篇的反复诵读,不待老师布置,大多能背诵了。这当中,阅读能力得到训练,生字词得到巩固,还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这就是60年代初教育厅长吴天石同志帮找总结的“以语言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坚持这么做,儿童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种种信息,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真善美、认识假丑恶的极好窗口。及早给他们这种熏染,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课文分散识字,在起始阶段,我就相机把汉字的一些规律,如汉字的形成、演变,形声字的构成,书写的法则,音形义一体的特点等等,或在教生字词时,或在复习巩固时加以渗透,使得识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便于巩固。我—直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即在学生接触生字词时给予强烈的刺激;也非常注重适时的复习巩固。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孩子是极少的。要使所有的孩子都识好字、学好语文,离不开这两个“注重”。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影响到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等心理特点,所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我一直认为,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离不开反复接触,反复实践。教儿童识字,同样如此。“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有了具体语言环境,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前面说过,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这里说的“语言环境”是特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当然,教识字时都须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但口头的,瞬间即过,儿童很难再现;而随课文识字,生字词学过后,就在课文中重现,这种语言环境(课文)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是其他语言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诵读课文,生字词及时得到复习,对以后的巩固也极为便利,他可以再读课文。读课文,是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是进一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特别是对字(词)义理解得比较清楚,孩子在写话、作文中的错别字就相对要少得多。

  有人认为分散识字头绪多:要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要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培养说话能力……其实这许多并不是齐头并进平均使用力量的。比如音形义的掌握,不—定同时要求达到。那些字形简单意义清楚的,可以同时解决;字形稍难的,可放在课堂写字教学时解决,甚至留在以后再解决。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实行了“识写分流”的办法,老师很容易掌握。就一堂课来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是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正是这样的交织,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们愉快地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识字教学中的这些活动,都能推动儿童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所以,识字时听说读写完全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教学中就不会产生顾此失彼的毛病。当然,在识字教学的具体步骤、环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任何时候都不是“单打一”。

  我还强调,识了字就要用。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使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每天的课表、值日生名字写在黑板上,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识字不多的时侯拼音夹汉字,识字多了,汉字夹拼音),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是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我教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都会写请假条。有个二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给哥哥写了这样一张留言条:

  哥哥:下雨了,妈妈去看病了,我去送雨伞、雨鞋给妈妈。你回来后就到食堂去打饭。饭票在大抽屉里的一个红夹子里,去的时候,顺便把雨伞、雨鞋交给爸爸。回来后再把铜(壶)灌满水,放在炉子上。 妹妹

  我在家访时知道了这张字条。这张七八十字的留言条,没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知道下雨了要给爸妈送雨具,还知道安排家里的活儿,这是二。几句话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在班上充分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学生、这种做法。做老师的,就是要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随课文分散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时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重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岂不更理想?因此,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既要提高质量,又要着眼于减轻负担,要把两者统一起来。1958年我接受学制改革任务时,领导交待很明确: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我牢牢记住这些要求。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爱学、易学。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才有了保证,有了基础,避免了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的做法。1989年,我带的试点班学生从各地赶回南京,祝贺我80岁诞辰。他们在回忆小学生生活时说:“当年我们学得轻松、很愉快,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到操场上打球,进行各种活动,小学阶段是最快乐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比我们当年重得多,不知为什么。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低年级,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孩子学得轻松愉快,负担不重,我实践下来的主要体会是:

  l.合理把握教学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我始终把它定位在识字、正音、学普通话上。入学初期,孩子负担就不重。汉字教学,一直有“四会”(读说写用)的要求,我在实践中,根据汉字具体特点和儿童实际情况,实行“四会”分步走。在识字教学中,各种知识、各项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抓主要矛盾。如初学汉字,在方言区,一定要用汉语拼音来正音。字形和书写是儿童学习中的难点,识字教学就要抓住个主要矛盾,从笔画笔顺入手,

[1] [2] 下一页


培养儿童掌握字形的能力。识字多了,掌握字形的能力形成了,重点就转移到对词义的理解——这样安排,旨在分散难点,减轻负担。

  2.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如拼音汉字,汉字的基本构字方法,各种归类识字,查字典识字,等等。

  3.优化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难为易,减轻儿童识记汉字的心理负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灭”字,说“火”上加了盖(一),火就灭了。如“攀”,笔画繁多,我一边说一边板书:山上有很多树,树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形象、直观并非一定要做多少繁难的准备,但要对教学内容、儿童实际深入思考,处处用心,那么,抬头、举手、投足之间,便能产生出许多令学生终身难忘的镜头。

  4.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力求教学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和识字的关系,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可以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孩子们识字、阅读、说话、理解等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而且印象深刻,他们的负担自然不会重了。

  现在教学大纲作了进一步修改,教材也相应降低了要求。这对从事实际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减轻负担的有利时机。我们再作些努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有望解快。

  最后我要特别说一下我们江苏编的小学语文课本。这套教材有不少创新,试用几年来,获得教学第一线老师的好评。这套教材中的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识字情况,我做了统计,第一册,生字234个,安排在课中识的有154个,占汉字总数的66%;第二册,生字396个,安排在课文中识的有302个,占识字总数的76%;第三册,生字431个,安排在课文中识的有344个,占识字总数的80%;第四册,生字445个,安排在课文中识的有355个,占识字总数的80%。由此可见,苏教版的识字教材,在吸取多种识字方法的前提下,较多地采用了随课文分散识字。四五年试用下来,效果是好的,学生的负担也不重。教材还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生字的笔画名称、笔顺书写都作了安排,这对加强写字教学极为有利。

《小语研究会资料

上一页  [1] [2] 


【我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相关文章:

随课文识字08-15

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看法08-05

随境潜入心 识字悄无形08-17

我对人生的看法03-20

我的看法作文06-08

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作文12-11

我的看法作文35篇12-04

My Opinion on Advertisement(我对广告的看法)08-09

采用“小单元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课文教学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