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讲座) 将“语文”进行到底

(讲座) 将“语文”进行到底

时间:2023-02-27 11:31:3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讲座) 将“语文”进行到底

                                                        将“语文”进行到底     一、痛并快乐着      1、学语文所面临的社会大背景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知识可以教给学生,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这在数理化学科表现的清晰明了,而且可以通过测试比较准确地检验出结果。但语文学科地不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本位),甚至也不以训练能力为主(能力本位)最终也不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语文教育的意义令人迷茫。 不学好语文关系不大,只要识几个字,会写个便条,能够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上上网,也就是说具备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差不多就能应付现代生活。甚至有的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认识“男女”两上字就足矣。只要有力气,有技术就能挣钱,就能轻轻消遣,与是否喜欢散文、诗歌关系不大。     语文离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生活太远了,她不能为人们带来任何眼前的实际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补课:补语文的几乎没有,有的只是补作文,但好作文不是补出来的,看到的只是巧妙而高超的应试作文教学。)语文考试的分数高不到哪里去,也低不到哪里去。任凭你如何强调学好语文终生受益,也不买你的帐。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     2、“语文大讨论”的纷争:     1997年下半年,由《北京文学》杂志引发的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空前热烈。当时,我在读了相关的文章之后,我写了一句话,“我们可以不优秀,但绝不可以不清醒。”但后来我意识到:“在日趋清醒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地向前迈出步子。”这场争论直接导致了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情况的全方位调查,进而拉开了新一轮课改序幕。     3、课标颁布后的激荡     “原来是满怀希望的翘首期盼,现在是近在咫尺的感受触摸”当理想真的应成了现实之后,人们会很快从原来的激动变得崭新的冷静。     现状: A、“无望的固守” B、“奋斗的迷茫”   C、“前进的胆怯”     趋势:“改革的步伐在逐步加大,课改的经验不断涌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张志新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1、语文究竟要干什么?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儿童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远。儿童在学习语文时,不仅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而且可以领悟关于许多事物的概念和观点,感受蕴含在语言中的思想情感、艺术形象以至逻辑和哲理,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培养民族的气质。”                     ----------俄罗斯:乌申斯基     “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和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读的问题,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 不息的生命。”              -------------日本:小原国芳     “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为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教师的讲课就不只是一篇篇的课文了,而应着眼于教会学生看书写文章。”                                   ---------中国:叶圣陶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书.中庸》  子思     “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她试图改变一个的性情,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无奈和崇高,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自然、人、事、也包括自己,一句话,语文教育就是努力让人变得更像人。当然,我们生而为人,并继续作为一个人而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语文教育偏偏痴想着一种更理想的状态,她为人做任何事情提供一个人文、心理和情感的背景,她让你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哪怕是一声叹息,都自然流露出一种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                    ---------某中学语文教师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A、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B、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C、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D、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E、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F、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        G、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H、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I、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J、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共十条)     2、误区种种:     A、“教学模式”的期待:     部分教师的谈话:    “看课还行,听讲座没意思。”    “你就告诉我们怎么上课。”    “能否研究出一个便于一线教师操作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有的思考:     1、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师生心路历程。教师的职业角色应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是工厂的技师和工人。     2、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着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模式。     3、对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也不能固守一种教学模式,把教学模式化,单一化,以致抹杀教学的个性,反映不出教学的本质规律。     反例:中高年级讲读课模式:     介绍作者----处理生字词----划分段落-----充分讲读-------归纳中心------写作特点。)     正例:《西门豹》两例、《卜算子 咏梅》、《将相和》、《长征》、《可贵的沉默》、《桂林山水》、《新型玻璃》《十里长街送总理》《影子》     B、“单元教学”的反思:     过去的教学单元划分是以读写知识为本位来进行的。力图体现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把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到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分头突破,以循序渐进地最终达到教学的总体目标;把教读和自读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单元)课一得。每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意图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找到篇与篇之间的内在的衔接点。硬性的区分,人仅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性质不相适宜,而且也不符合目前课改纲要提出的淡化知识和学科本位,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以知识来定单元内容,用抽筋剔骨来代替情感陶冶,只注重了语文的理性和知识性,而忽略了形象性和情感性。生动的课文变成了呆板的例子,学生的感悟力被钝化,创造精神被窒息,对语文缺少了兴趣,最终一味追求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的也必将落空。     语文能力培养属渐进型,不是即时型。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迁移为语文能力。所以语文速效迁移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课文易者精读,难者自读,或内容牵强,编排欠合理。单元教学的执教情况“或平均用力,或对自读课文的放任自流。形同虚设。    “语文教学不得不一锅煮”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圣陶     在现在这个“例子”应是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例子,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例子,是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维方式的例子,而决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例子。     现在教材的编写强调学习主题、或学习领域(从内容划分)     C、“自主合作”的再认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课标语     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权利,对于师生双方语文教学都应成为一个全新的充满创造的体验过程,在此间双方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是课程的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倡,不是每课牵强的设置) “ 课堂上学生活动占有时间的多少并不能成为衡量教学是否采用自主方式的唯一标志。” “课堂上是否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不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关键要看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 自主不是“自由主义”“自我主宰”学生是待成熟待发展的人,是需要培养的,引导的,和适当约束的。      比较体会:    A、“下面大家自由阅读课文,看哪些段落表现了黄继光不畏牺牲的品质?,把重点的词语画出来。      “请大家在读文中仔细体会,看看你有怎样的认识?你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看法的?”    B、“想读哪段读哪段?”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在教育活

(讲座) 将“语文”进行到底

[1] [2] 下一页


动中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为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运用于实践。     其次,学生还能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把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极为突出。     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第一主人。     合作:1、发起的本义            2、组织的方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3、成果展现与评价          4、形式的多样性(统一完成一个题目;各自完成小目标,综合成大目标;各自完成最后交流。)          5、自主和分工是合作的基础(防止负面依赖)     自主和合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习惯、技能、方法的培养与提高。       问问自己你的学生形成了哪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问问自己你的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D、“谁是中心”的迷惘      “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学习中心论”     E、“时髦用语”的背后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收集了哪些资料?讲给大家听一听!”     “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无着落)    “你读懂了吗?”与“你听懂了吗?、“你读懂了什么?”    “你知道了吗?”与“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学会了吗?”与“你能自己学会吗?”    “谁先……老师就……”    “看看谁先答出来”“谁会谁举手”    “愿意(怎么)……就……”     “棒棒,你真棒!”“像老师这样……”     “别着急,坐下想一想(谁来帮帮他)”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讲了一堂还不懂,真笨!)     三、敢问路在何方     1、加强对课标的体悟     2、提高语文教学所需的综合素质      A:听(听学生意见,听学生回答,听学生心里话)      B:说(讲说、演说、劝说)      C:读(阅读、朗读)      D:写(写例文、写随感、写文章)      E: 学会感动(为文章感动、为学生感动,善于发现与捕捉。)      F:学会引导(在学习上,在思想上,在方法上)      G:学会评价(适当、及时、激励、对象(个人还是小组)(《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分角色朗读。)      H:学会思考(思考教学、思考学生、思考自己)      I :学会创造(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探索,创新。)     3、坚持“大语文”实践:     课内外结合,深入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给课标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给予极大的关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标语     四、祝福     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文道结合---情理结合----读写结合----教学结合---严活结合---苦乐结合     多听、多读、多写、多说的思路没变,变的只是教与学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培养宗旨,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明确方法,获得体验,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课堂是什么?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气息,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没有学习的无能,只有教育的无能”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儿童最好的教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势而学,教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戴  志  强

上一页  [1] [2] 


【(讲座) 将“语文”进行到底】相关文章:

将诗意语文进行到底08-17

将爱情进行到底08-15

将爱国进行到底08-17

将拼搏进行到底02-2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将“体验”进行到底08-05

将CRM行业化进行到底08-05

将“零距离”进行到底08-16

将爱情进行到底经典台词08-22

将阅读进行到底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