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时间:2023-02-27 11:32:1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评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作出了全新而又科学的定位,强调语文课程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那么,作为《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精神的呢,我们一直在关注着。我们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中,兴奋地追寻着《课程标准》的踪迹,研读之后不禁拍手称绝: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下称《实验教科书》),不愧是《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一、在教材目标把握上,凸显发展理念,着眼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程标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要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验教科书》根据上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出了一年级上册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音、学习普通话。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3)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上述一年级上册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实验教科书》正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进行科学的分解,这些目标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核心理念,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致力于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材内容组织上,凸显语文特点,着眼语文学科性质的整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纵观《实验教科书》,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从下面二个方面着力凸显语文课程的特点,着眼语文学科性质的整合:     1、在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上,凸显人文性和典范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些要求在《实验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人文性与典范性的整合。①人文内涵丰富。比如一年级下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了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体现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的《月亮的心愿》《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看电视》,有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识字2》(“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有环保教育的《松鼠和松果》,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王二小》,有反映传统美德诚实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②语言文字典范。语感美、意境美、情感美,《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荷叶圆圆》、《夏夜多美》、《四个太阳》、《画家乡》、《识字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等课文,读起来就像读着三十年代朱自清、冰心他们的“美文”,便于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文化熏陶和心智的启迪。     (2)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整合。①赋生活以时代感。如一年级上册有反映计算机、超市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自选商场》,有表现家庭生活的《在家里》、表现课余生活的《操场上》、表现农村生活的《菜园一片好风光》,有反映现代人品质的《自己去吧》(要大胆实践,不要过多依赖父母)、《平平搭积木》(关爱他人)、《爷爷和小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27页“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的插图(渗透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等;再如下册中有反映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火车的故事》《兰兰过桥》,有介绍自然常识的《棉花姑娘》《地球爷爷的手》《识字8》(“初三初四娥眉月……”),有表现现代儿童生活的《棉鞋里的阳光》,有反映家乡新貌的《画家乡》等。上述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②赋传统以时代感。一是赋予传统课文以时代的气息,二是赋予传统美德于时代的意义。如《乌鸦喝水》、《小壁虎借尾巴》、《司马光》、《称象》等老课文编排在新的体例中,并赋予它们培养动脑筋想办法的创新思维的时代使命。     2、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体例上,凸显专题性和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精神在《实验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专题性和综合性的整合。①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着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有计划地安排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里面。以汉语拼音部分为例,在学习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汉语拼音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随情境图的内容出现相应的音节、词语或句子,以及儿歌。如dtnl一课,出现的词语是马、兔、大米、土地,这几个词语不但起着巩固音节、引导识字的作用,而且蕴含着一个故事情节,孩子通过观察画面,可以自己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这样,就把学字母、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从兔子乐于助人的行为中获得品德修养方面的教益。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他今后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深远的意义。②专题组织,合理安排,加强整合,注重导语、识字课、课文和语文园地的联系,便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例如,下册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都围绕专题设计,把专题性学习的设计纳入到教材中。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每个单元,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从导语到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到课文(共34篇),到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每个单元,如第二组,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在语文园地里,“读读背背”安排了反映温馨家庭生活的短诗《鞋》;“口语交际”安排讨论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整组教材围绕“家庭生活”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为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收集、筛选、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实用的写作能力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知识性和实践性的整合。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教材从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着眼,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筛选若干训练点,形成由低到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序列。同时重视语文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持续培养与提高。①拼音教学与语文实践紧密结合。汉语拼音教学的编排力求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上述dtnl一课的编排)。②学习汉字与语文实践紧密结合。一是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汉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高频字,均选自常用字表要求写的字;要求写的字都是最简单的、笔画少、构词率高的字,并且每次都有一定的规律。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的“爸、妈、我”。要求认识的字,是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400个字。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形式有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严格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汉字的书写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二是安排独立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识字课。比如下册教科书的识字课没有采用以前集中安排识字课的做法,而是把八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这八课识字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内容均贴近每一组的专题,便于整合。通过学习这些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如第一组的识字课,由八个词语组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几个反映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或词组,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而且文字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③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课后练习重朗读、重积累、重感悟(如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与扩展,词句练习),重视语文基本功(如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在教材形式呈现上,凸显主体地位,着眼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精神在《实验教科书》中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呈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让“教科书”成为学生的“连环画”——引发兴趣。①图文并茂,装帧美观,色彩鲜艳,富于儿童情趣。教材呈现如同一本连环画,从封面到插图都非常精美、鲜艳、雅致,洋溢着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图画跟课文段落紧密结合,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学生一看就喜欢,一看就想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②题材丰富,语感优雅,意境优美,适合儿童口味。如下册从孩子的视点出发选入像《小壁虎借尾巴》、《乌鸦喝水》、《松鼠和松果》等童话,选入《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选入《月亮的心愿》、《荷叶圆圆》、《夏夜多美》、《四个太阳》、《画家乡》等语感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文,不仅符合孩子们的口味,而且能激起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③形式活泼,栏目精巧,导语亲切,贴近儿童心灵。“识字加油站”、“展示台”、“识字擂台”等栏目的设置富有挑战性;导读和图文框中的语言都是以孩子的口吻说出来的,以问答的形式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如“我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你呢?”),富有激励性;“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我的发现”等标题富有引导性;“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的导语富有启发性。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心灵,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份欣喜,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让“教科书”成为学生的“学习本”——引导自学。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方便学生的学。教材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课文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①栏目设置引导自学。“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读读背背”“说说做做”等都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栏目亲切的名字,拉近了学生与书本、与学习的距离。②问题设计引导自学。如下册《春雨的色彩》启发提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看电视》课后提出:“我爸爸妈妈爱看什么节目?以后我要留意。”《邓小平爷爷植树》引导学生“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去植树吧!”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提出问题“我很想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事,可是他们总说我做不好,不让我做。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好吗?”。这样,根据需要以灵活的形式提出问题或引导实践,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投身学习与实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③平等对话引导自学。教材的语言生动、活泼,改变传统命令方式,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我喜欢用这种方法学汉字”等以商量的口气让学生去进行自主选择;教材中还经常出现“我们”一词,引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春天”,一起“说说自己的家庭”,一起讨论“身边的垃圾”,一起“发现”新的记字方法,一起对话交流,一起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主的事、快乐的事,产生“我要学会学习”的愿望。④增加趣味引导自学。练习作了很大改进,加强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有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演一演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3、让“教科书”成为学生的“拓荒地”——引起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1] [2] 下一页


。①给空白,引起探究。如,上册最后两课《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全文不注音,文中出现的几个生字,由学生通过借助图画、阅读预期、猜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自己想办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并从中获得探究的机会和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②给启示,引起想象。如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一个“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的提问足以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松鼠和松果》以“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咱们把它画下来”引发学生想象。③给障碍,引起思考。如下册《乌鸦喝水》一课,以“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疑难。④给示范,引起发散。如下册《四个太阳》一课,通过课文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让学生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打破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情感定势,引起发散求异,培植灵性。⑤给条件,引起发现。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的一些规律。如“语文园地一”中,“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让学生和学习伙伴一起去发现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汉字。又如“语文园地四”,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还引导学生读带有多音字的句子,启发学生了解多音字的特点。⑥给背景,引起设想。如下册第八组的口语交际,题目是“未来的桥”。在之前的《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中,已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分头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还可以从现实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这样的题目,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搜集、创造活动成为探究创造的重要知识背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4、让“教科书”成为学生的“展示台”——引向成功。教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①设专栏鼓励展示。在语文园地里还设有“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展示查字典的能力,展示讲故事的本领,如在《识字擂台》里设计的“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在课外认的字多?”“我会用这些字组成新字……”“我会用这些字组词……”“我会唱很多春天的歌……”“看谁先从字典里查出下面的字……”“我会讲……”等等。小小的《展示台》为学生铺设了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展示台》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提供的空间很大,任凭各种能力的学生进行各种程度的发挥和展示,增强学生的信心。②随课文鼓励展示。课文处处为学生创设展示的时空,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诸如“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说说”“读读演演”“读读做做”“读读比比”“读读记记”都是从展示的角度来设计的,都是给予学生展示的暗示。比如《识字8》课后的提示“我还知道别的谚语呢!”就是一种展示口吻,一种展示活动。     四、在教材资源开发上,凸显开放意识,着眼语文课程活力的增强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验教科书》正是以此为指导而构建的一本富有开放性的、富有创新活力的教材体系。     1、有弹性——关注差异,满足不同需求。 《实验教科书》一方面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另一方面,注意适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增加弹性,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努力贯彻统一性和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①贴近儿童特点。一是贴近儿童的思想和生活。教材与当代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注意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把握儿童的思想状态,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以上册口语交际为例,三个话题《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这样做不好》紧密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三个话题《我会拼图》、《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发展创新思维。二是贴近儿童的特点和水平。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一定弹性,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鼓励学生做识字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以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识字量。在阅读方面,在书后编排了五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鼓励学生认真阅读。在学习成果展示方面,也注意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与发展。     ②贴近时代特点。一方面教材大幅度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反映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吸纳现代价值观念与现代精神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论是插图、儿歌,还是课文,都富有时代精神。如,上册第27页的插图(“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渗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平平搭积木》体现关爱他人的思想,《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则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下册《画家乡》反映家乡新貌,《火车的故事》《我发明的机器》体现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另一方面,教材以专题形式组织,便于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搜集和拓展,便于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开发教材资源,使教材处于动态化,更贴近时代特点。     ③贴近地域特点。教材内容兼顾城乡,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如上册有反映城市生活的《自选商场》、《平平搭积木》,有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哪座房子最漂亮》;下册《画家乡》一课,不但对海边、平原、山区、草原不同地方进行描述,课后“该怎么画我的家乡呢?”的问题也提出对学生各自家乡特点的关注,同一篇课文对所有地域的特点都是贴近的。     2、有活力——注重开放,兼容不同资源 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①与传统文化衔接。注意选取古诗、韵文、谚语、对联、词曲等古代经典著作及形式,与传统文化相衔接。如下册《识字2》(“小朋友,正年少 ……”)是以三字经的形式编排识字课;《识字8》是谚语形式的识字课,“我还知道别的谚语呢!”是谚语的搜集与拓展;还有诸如《春晓》等很多的古诗等等。     ②与生活实践接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语文园地四鼓励学生认牌匾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     ③与其他学科沟通。如下册《松鼠和松果》问题设计“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咱们把它画下来吧!《王二小》问题设计“我们一起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吧!”都注意了语文知识与美术和音乐的整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体现了人教社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教社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我们期待着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春华秋实,哺育着21世纪的新人茁壮成长。</P><P>

上一页  [1] [2] 


【《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相关文章: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08-17

语文课程标准质疑08-17

语文 -好孩08-15

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素质08-17

活动为载体科研作先导08-17

《语文课程标准》30问08-09

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教学08-16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08-17

贯彻课程标准 改革语文教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