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

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

时间:2022-08-17 16:41: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

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观余映潮老师《七颗钻石》有感
侯红丽

                     

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

余映潮老师是我崇拜的对象,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刊发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我每期必看,并装订成册。恰遇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第七届年会在漯河召开,我有幸一睹名师的风采,并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获益甚多。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课型为朗读活动课,共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一、进入录音棚

用播音员的口气,让学生用童声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学生已进入课文课文意境,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畅游智慧宫

研读:

1、不写第一段不行么?

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么?

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么?

4、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么?

5、你也能问上一句

让学生自选话题讨论,在研读中指导写作技巧:环境对人物的作用,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板书:曲折有致,尺水兴波

美好穿插,诗意烘托

结而不尽,余味有存。

三、来到创作室

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

谈一谈,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噢,你也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个小姑娘么?

三大教学版块环环相扣,有读、有讲、有练,收放自如,不拖泥带水,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这给现今一些语文教师一些语文教师因怕担“满堂灌”的罪名而不敢讲、一味去做学生的陪衬做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即有这样的失败经历:在去年九月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中,我参赛的课题是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我在反复诵读后,给课文定位为朗读品味课。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通读,读懂大意,让学生找出作者的梦想。第二步为品读,读出情感。本文有两大特点:1、语句优美,内涵丰富;2、排比有气势。我想,既然是朗读课,就要充分体现出读的特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引导学生品味涵泳排比段的情感,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分小组试读,推选代表演读。然后延伸运用,对排比段进行句式转换,改换成“只有-------才”的形式,引导学生读中有练,读练结合。第三步为悟读,读出内涵。重点放在读“今天,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排比段上,让学生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力求能看出“马丁.路德.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做了个示范,学生兴趣很高,发言者一个接一个,答案五花八门:有深刻、准确,有肤浅、模糊,有些答话超出了我的备课范围,一时让我应接不暇,对学生答语的优劣不敢贸然进行评价,怕言之不凿引起同行的嘲笑。于是就放任自流,让学生继续发言,到最后下课时间,就匆忙收场。回顾这一环节,既没有进行精到的总结 , 又把最后一个说话训练免去了。整节课一念之差,全盘皆输。

痛定思痛,整个一节课,自己控制的较少,从表面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是放权给了学生,实际上,自己却成了一个不称职“节目主持人”。黄厚江老师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之甚少,对学生感悟的东西不能准确地评价,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是呀,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首先要自己会感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优劣。这就需要教师要带头讲,当好“引导者”,要以自己的讲教导学生如何讲,要以自己的讲促进学生讲,要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讲。教师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言传身教,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学生难以或者根本无法品味出、感悟到内容,教师不讲怎么行?老师这个时候的“讲”最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老师给学生送去的是久旱之甘霖、雪中之炭,尽到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的“讲”才能达到最佳的“听”的效果。怎样才能讲到点子上呢?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潜心读书。回顾自己在课堂上进行的所谓“对话”教学,有时准备不充分,于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意见),无法准确评价,更难引导点拨。有时现炒现卖,拿教学参考书的现成东西去和学生对话,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多媒体运用上,余老师更是本色自然。他用大屏幕只是提出了几个需要板书的问题,既没有我们想看到的“七颗闪闪的钻石”,也没有“金发少女、善良慈爱的母亲、哈儿狗”等,简洁明快,朴素自然。在我参加的这次大赛中,每个参赛选手都准备了一个“百宝箱”,五彩纷呈,既有影视片段,也有寓言、动画;既有港台歌曲,又有诗歌、朗诵,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西厢记》片段《长亭送别》一课时,从上课开始便采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张生与崔莺莺“送别途中”、“长亭惜别”、“别后目送”的情境,整整花去了20分钟,随后还重播了部分重要细节,加上出示思考题布置作业等,整节课采用多媒体技术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使得只有45分钟的语文课变成了观看录象课。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因而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至于教学目的能达到多少反而成了次要问题。这样做令学生和观课老师大饱眼福,仔细想来,作用又有多少呢?无怪乎老师私下议论:优质课比赛就象时装表演,做秀!这和余老师相比,实在是太多装饰,本色丧缺。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智能发展。不能在多媒体这样现代教育手段的外衣内,仍然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只不过是由人灌变为了“电灌”。

也许有人会说,不用多媒体,表明你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须知,语言文学是思维的结晶,语言和文学之妙,尽在“意会”,“言传”尚且困难,何况化虚为实的直观化浅显化?因而,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应准确定位在“辅助使用”上,该“辅”则“辅”,否则,多媒体就成了语文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语文课堂也就被多媒体技术喧宾夺主,只剩下时髦的技术和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了。当今的许多公开课、比赛课不问有无必要,也不管教学内容,一律都要使用多媒体手段,甚至“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就是这种偏向的典型表现。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你思想保守,花样愈多,愈能证明你空洞无物。语文课就是语文,不是音乐、影视欣赏课。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亲近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缺少了阅读、品味、思考,也就不再是语文教学了。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尽管孩子门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儿童感官、运动技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就告诉我们过多地采用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极为有害的。缺少了语言阅读中的再创作,也就无法领略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缺少了听说读写的任何一方面,就不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也就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还有人会担心:吸引不住学生怎么办?其实,真正吸引学生的并不是多媒体。我曾亲观魏书生、宁鸿彬授课,问题一出,争相回答(既不看录象,也不唱歌、跳舞)也很少进行大规模的讨论,但学生劲头十足。看来,只有充实的内容、高超的技巧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要想在课堂上收放自如,本色自然,就必须潜心读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位教师,只有内涵丰富,学识渊博,思想解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本色自然。否则,今天学张,明天学余,只讲形式,没有内涵,是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