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试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机训练

试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机训练

时间:2022-08-17 16:42:0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机训练

 

一、清晰模糊处。

教学中,一旦学生认识理解出现模糊,教师可即时点拨,使每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明确、清晰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一句,是理解周总理生活俭朴品质的重点,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对此,学生往往无法确定,故教师需加以引导,随机训练:①了解目的:这句话写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②了解关系:作者是以什么突出总理生活俭朴的?(以花生米少)是如何写出其少的?③明晰概念: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由上文“两杯茶”可知值班室的同志预备的是两个人的晚餐;句中的“好像”对此也作了暗示)由此可见什么?(往日的花生米就更少了)这样,就对学生进行了准确、清晰、深入理解语言的训练。

试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机训练

二、统一矛盾处。

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我们可围绕目标,巧用“矛盾”,引导思辩,以统一认识。如阅读《在仙台》,对“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的理解学生往往出现“是优待”与“不是优待”的矛盾答案。正确理解这一点是深入理解课文中心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颇受优待”的具体内容(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接着,抓装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引导理解“操心”的程度。再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看有没有受到优待,从而使学生明白:①当时正值清末,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受人歧视,鲁迅先生在仙台能受到“学校不收费”和“几个职员”为他的“食宿操心”的待遇,应该算是一种优待,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②虽然几个职员作了努力,但鲁迅搬家之前住处蚊子颇多,搬家后又要吃难以下咽的竽梗汤,严格地讲又并不能算是优待,但这几个职员是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

三、突破疑难处。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如与理解中心关系密切,教师可巧妙运用这些难点进行训练。如一教师在引导阅读《春蚕》时,学生提出:既然学费来之不易,课文为什么不将“我”刻苦学习的情景写出来呢?这说明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中心表达”间的`关系不能理解。该教师便这样顺势引导: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中心?——由内容明确中心;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选择了哪些材料?——由中心明确材料;③把作者刻苦学习的内容写进去可以吗?为什么?——由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写课文就缺乏明确的中心了)。这就使学生具体理解了中心与选材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了“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选择材料表达中心”的训练。

四、探究肤浅处。

课文有些内容虽不是理解的重点,但教师也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仙台》中有这样一句:“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说明留级学生对藤野先生不尊重,与课文中心相悖。这样理解显然浮于表面,故可联系下文“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引导理解:“他们”指谁?“他们的`话”指什么话?“大概”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这告诉我们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留级学生所说的“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是假的,而穿衣服“模胡”这是真的,作者这样写旨在以藤野先生穿衣的“模胡”反衬其“治学严谨”,说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这样引导,可防止学生理解中的浅尝辄止,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五、巧用精妙处。

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聪明”。为此,教师可捕捉其答问理解中的精妙之处,借机训练。如阅读《将相和》,一位教师提问:“秦王说愿意拿15个城换和氏璧,赵王和其他大臣有何表现?蔺相如表现又如何?”一名学生回答:“赵王和其他大臣左右为难,无可奈何,而蔺相如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该生答问中的`词语选择得恰到好处,概括了课文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由此教师受到启示,而在后文阅读中安排了如下训练:(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成语)“蔺相如见秦王对璧(爱不释手),根本不提交城之事,便假说璧有斑点,要回宝玉,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个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采取的是(缓兵之计);举行典礼的日期到了,可他已派人将璧送回,来了个(金蝉脱壳)。”这样引导,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六、选择质疑处。

学生质疑往往能反映出他们智慧的火花,我们可巧妙捕捉,借机训练。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这么一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一教师在引导阅读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溪水这么多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对此教者课前并未考虑,于是他当机立断,引导训练:①完善句式:先引导思考:“溪声时时变换调子是说什么?”(水声时而高时而低,以呼应前面的对应句)接着引导学生搞清楚:“宽”和“窄”是说水面,“缓”和“急”是说水速,“高”和“低”是说水声。最后引导填充:“水面(时而宽,时而窄),水流(时而缓,时而急),水声(时而低,时而高)。”②理解关系:先引导口头填空:“水面宽时,水流,水声;水面窄时,水流,水声。”再变换句式:“水流急时,这里的水面,水声;水流缓时,这里的水面,水声;水声低时,这里的水面一定,水流;水面宽时,这时的水流一定,水声一定。”教师这样引导,不仅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溪水的美,而且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句式变换和逻辑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