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情境激发指向强化

情境激发指向强化

时间:2022-08-17 16:44: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情境激发指向强化

笔者曾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寻求了一条针对学生个性下任务到人头,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作文上路的途 径,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途径可以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一、“个性”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讲,个性是指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大致可分为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几方面。由于每 个学生先天生理条件的不同、后天家庭、社会的影响及要求的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 因而形成个性的差异。表现在作文方面,一般可以划分三个不同的档次:A档,占学生总数约百分之十五左右。 他们智力因素好,逻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作文常常是煞费苦心,全力以赴,在追求新奇中等待表扬,以 享受成功的欢乐;B档,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他们或智力发展上有一定缺陷,或非智力因素没能很好 调动,对作文有使命感,往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希求表扬但却又担心贬斥,时而热情,时而冷漠,可上可 下;C档,浮动在百分之二十上下。他们既不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也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是作文的奴隶。要么 无忧无愁无烦恼,干脆不交,要么能拖就拖,拖不了则马马虎虎,凑合了事。
    毋庸诲言,学生的个性多姿多彩,表现在对作文态度上也千差万别。但是一点是共通的,无论哪一类学生 都渴望成功,希图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鼓励、理解和尊重。
    二、“任务”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共性不乏争强好胜,学生的个性则存在不同,作文能力亦存在质与量的差异。针 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对调整好作文教学大有裨益。这情境既建立在学生不同个性的基础上,又 适应学生的共性特点。或“愤”或“悱”,令人思维活跃心旌摇动;或热烈奔放,令人主动参与,处于竞技状 态;或紧张激动,令人情动辞发,一吐为快;或整理思想,描绘实践,令其点燃兴趣的火花……
    因材施教,有意识地把任务落实到人头,通过情境撩拨起写作兴趣,通过指向性任务的下达,激发并强化 学生的作文动机,使之不能回避,不能敷衍,只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绞尽脑汁,独立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 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不足的启示及写作的艰辛。
    任务情境,因人而异,实施模式如下图:
    (附图 {图})
    三、多角度实施
    A——多向表述
    之一:“图引”式
    教师出示画图"弯月"提示:“这是弯弯的月。文人看它像小船,武士看它像张弓,农民看它像把镰,你 看它像什么?并想象其周围景物或事物表述出来。”有的同学说:“它像被偷咬了一口的饼干。记得那是一个 雨天……”结果是讲了一个故事;还有的同学说:“它像个摇篮,摇篮边一个年轻的母亲一边哼着摇篮曲,一 边轻轻晃动摇篮,那乌黑的瀑布般的秀发披在肩上,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意,摇篮中的孩子,红扑扑的脸蛋… ……”
    之二:“接续”式
    老师一进教室,就缓缓地说:“昨天临走的时候,今天说,‘我来了’……剩下的话由大家想,大家说。 ”于是有的同学说:“我来了,我就是今天,我是一个老人,可我腿脚很利落,跑得可快哪,在你洗脸、睡觉 、玩耍的时候,你根本不会注意我已跑出好远好远。”还有的说:“我就是今天,我就是时间,我对每个人都 是公平的,如果珍惜我,会让你有所收获,反之,将使你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之三:“归纳”式
    老师有意识地讲述一个笑话,一则寓言或一件事情,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如:“据说,德国音乐家瓦格纳 的《莱茵河黄金三部曲》开场调以及英国诗人考洛芮基的《忽必烈汉》、我国诗人刘克庄的《沁园春》等作品 都是梦中诞生的,于是我便企盼梦中得一电视剧本,反映我们学校的生活,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我始没有做 过那理想的美梦……”学生们听完,大笑,笑过之后有的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的梦中得曲得诗不 过是长期思索的结果。”还有的说:“不靠实践,不去努力,单凭空想,永远不会成功……”
    B——定向挖潜
    之一:“模仿”式
    板书“快餐面”风格的诗要求学生立即在模仿的起点上进行创造。如“我从田野归来,带着泥土的芳香, 悠悠的扁担挑着对大地的深情。”学生略加思索,争着表述:他从工厂回来带着机油的芬芳,充满倦意的脸上 刻着对未来的向往……
    之二:“说明”式
    不少中学生常常犯错误,批评方法之一就是限令其写书面材料。字数,标准因人而异。有一名男生因上课 看课外书而被罚,他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小标题陈述:课上被罚→课下受训→课余深思→对月 慨叹。两千多字洋洋洒洒。详批细改并表扬。那以后他竟写起小说来,情切切意浓浓如痴如狂。
    C、——选向思维
    C类学生缺乏天资,丧失自信,成了作文中的“第三世界”。他们有学好的愿望,但终因力不从心而自暴自 弃。要改变他们心理定势,必须放慢速度,降低坡度,开放搞活,写成就行。要重在鼓励,唤醒他们的潜在意 识。方法是看准对象下达任务。提示“秋天来了,可以写写景致;去水库游玩了,写写感受;犯了错误做做心 理剖白……”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那猫咪般的女生竟然写出一首小诗“秋风扫叶,黄花堆积,窗外秋雨,点点滴 滴。”那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男生翻了不少材料,写出一份检讨:“……火柴皮日趋得到宠爱,大摇大摆地 走进我们班级,外班同学也时常来进行娱乐。在这黑色漩涡的冲击下,我也头昏脑热……”笔者看了大为惊诧 ,于是大张旗鼓,朗读张贴,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个差生产生了无可比拟的自毫感,这种感觉又变成了强烈的 刺激物,激励他好好写作,两年的努力,他竟获区作文竞赛二等奖,辽宁校园文学大赛优秀奖。
    四、效果验证
    “多向表述”在于创设情境,临场诱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适于尖子学生拔高:“定向挖潜”在于解 放空间,让学生自己启发自己,提高分析和表述能力,适于中等生自我表现;“选向思维”,在于发出信息, 引起无意识注意,从而培养参与和创造意识,给差生以机会。以上三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通过信息输出、贮入和反馈,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不断向高档次发展自己,从而引导学 生“登堂入室”。
    经过长期不懈地坚持这种阶梯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增强。历年来考试成绩在市、区中总是名列全 茅。作文收获更大一些,不仅在学校、区里的作文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是在全国各级各类的作文比赛中都 有喜人的成果。学生们经过努力,获得初步成功,再努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兼及说明,老师的训练实践, 是艰苦而又有意义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