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语文“活动课程”贵在“活”而“动”

初中语文“活动课程”贵在“活”而“动”

时间:2022-08-17 16:56:0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活动课程”贵在“活”而“动”

    从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 语文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辛勤执教,对这一“活动课程”增加了共识,积累了经验。 大家感到,“活动课程”好就好在“活”而“动”上,这是它的精灵。笔者不揣谫陋,略谈些看法,就教方家 。
    一、“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建树
    三年制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活动”开源活流,在国颁语文教科书中,成了课程结构 的一块,这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正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 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 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的课程观念,在 “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 “名份”,就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提供了上方宝剑。
    2.开源。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 “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 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 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 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幅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 课内,课外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正时风,这种“正字”活动所敷演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 现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同日而语的。
    3.活流。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 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2]“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 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 师始料不足。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 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 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 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 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二、“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改昭示
    昭示一: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对“活动课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 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 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 主人。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 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活动中的“主持人”,自然 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动积极分子。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 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学生是活动全过程中的“主角” ,是主人。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全面进入“角色”,这也是我们推动语文教改的首要因素之一。在活 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审视自我发展轨迹,个性物质的驰骋神往,他们的素质提高也就同时达到我们企 盼长久的境地。
    昭示二:优化活动中竞赛情境
    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 活动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1~6册编有24次“语文活动”,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优秀作品、给奖等活动 程序和内容。“评优”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如上所言,活动中的“评优”、给 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透明度大,客观、公正。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 励的项目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宣,适当加多一点,面扩大一点,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 ”等,以此激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可加大活动的开放性, 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取长补短,给活 动添彩加色。例如,有个初二班,在开展“推荐好文章”活动中,5位“主持人”(兼评委),认为出自班上的 那些真情之作,也是中学层面的“好文章”。他们从近两年班“优秀作品”中遴选出作品,请老师指点,由原 作者再修改,向校外推荐精品,结果,功夫不负苦心人,其中9篇地市以上获奖,全班为之大震。由于尝到了甜 头,他们准备初三毕业前,还编个“集子”,作为“同窗”三年的永久留念。
    昭示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其表达能力
    语文活动的依归,在于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和内省 。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最近,张志公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材改革研讨会 ”上谈到:“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是语文课的本业。”注[3]这种一鼎而三的 语文教学观,说得鞭辟入里,沉稳独到。语文实践环节,种类甚多涉及面广。珍惜义务制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良 好机遇,以“指令性”的“活动”为轴心,带动其它语文实践活动,有计划的高效运转。就是活动课程,也不 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的活动,多练功底 ,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初一开始,组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 ”,侧重讲故事或见闻,事先做些准备,按座次轮流上台,随后评议、计分。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 日记、读书笔记、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到初二、初三,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参与单元、 期中、期末复习、测试的评改试卷工作,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设计复习提纲、测试题,并让学生去评卷、分 析。实践表明,这类语文活动愈活泼、多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化,愈坚固,活动展开的层 次就愈深,影响也愈大,运用语言、组织活动的各种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

初中语文“活动课程”贵在“活”而“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