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直观操作,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直观操作,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时间:2022-08-17 17:01:59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直观操作,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1、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其目的是借助直观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动:“说一说”,是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两种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画一画”,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能够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参与。 讨论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的想法。 2、应用题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具体情形,它包含事件、事理、已知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诸要素。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其注意力往往被事件中非本质属性所迷惑,不能集中地抓住题中的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使思维陷入误区,导致不能正确迅速解决问题。而应用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抓住应用题的本质特征,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出应用题,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演示操作,理解事理,概括数量关系。 由于小学生生活知识经验浅薄,对应用题中隐含于事件内的事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深刻认识,不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必然要经过感知的表象。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演示操作,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获得对应用题中的事理、数量关系鲜明、清晰的表象,再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兰兰和芳芳分别住在学校南北两侧。一天中午,他们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相向而行,兰兰每分钟走45米,芳芳每分钟走55米,5分后两人同时到达学校。兰兰和芳芳家相距多少米?尽管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相遇问题,但学生对“两人在同一时间内从一路程的两端相向而行,到相遇所行的路程,就是两家的距离”理解肤浅模糊,因而不能把实际问题概括成数学问题。 在解题之前,我借助于事先制作设计的可活动的相遇问题的教具进行演示操作:(1)两个小朋友从一条线段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移动,他们间距离愈来愈小,直至相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小朋友在同一时间内相向而行到相遇所行的路程,就相当于两家的距离,以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2)两个小朋友从一条线段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移动1分,再作标记,这样共行5次至相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演示教具上两个小朋友1分所行的路程和就是速度和,同一时间内共行的5个速度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时已水到渠成,我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把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概括成数学问题:“速度和×时间=路程”,顺利地解答出应用题。

直观操作,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