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今天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留下的思索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留下的思索

时间:2023-02-27 11:47:5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留下的思索

一、一节日常课的真实再现: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留下的思索

师: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五角星,谁上课表现得积极,老师就会奖给他!(学生听了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颗五角星呢?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1:5+5+5=15,有15颗五角星。

师(板书学生说的算式):还能怎样列式?

生2:10+5=15颗。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3:5+10=15颗。

师(有点失望):你们两个的方法从本质上和第一位同学一样。谁还有不一样的算式?

生4:3×5=15。

师(有些尴尬):老师要求的是用学过的方法,乘法还没学呢。谁再来说?

生5:3+3+3+3+3=15。

(板书学生说的算式)

师(指着黑板上的两个连加算式):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生(大多数):第一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种简单。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有加号。

生:都有等号。

生:算式里的数都是单数。

师(颇为无奈):我们是找其中关键的东西。再仔细观察观察!

(关键的东西?学生明白吗?)

生:它们的得数都是15。

生:每个算式相加的数是一样的。

师(高兴):你很会观察!像这样的算式,大家还能再说几个吗?

生:2+2+2=6。

生:4+4+4+4=16。

生:6+6+6=18。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也说一个:8+8+8+8+8+8+8+8+8+8+8+8+8。(老师故意说得很快)谁听清了刚才老师说了几个8相加?

生(嚷嚷):您说得太快了,听不清楚!

(说得慢一点,学生对“长”的感觉岂不更加充分?)

师:那你们要求老师怎么说?

生:说得慢一点。

生:要不就说几个几。

(这个学生已经说到了点子上,教师却没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学良机,遗憾!)

生:可以说乘法算式。

(又早说出来了!?老师感到难以处理。)

师:我们还没接触乘法呢。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长了!

师:我的感觉是说这么长的算式太累了!所以我们可以换成“几个几相加”的方式来说。

(教师作了一次示范后,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算式练习了几次。)

生(喊):我发现一个问题,3个5和5个3反过来了。

(老师没有理会)

师:请大家同位之间两人一组,一个写算式,一个用“几个几相加”的方法说。

(学生展开小组活动,大家兴致很高。)

……

生:9+9+9+……

师(打断学生):刚才我们说用什么方法?应该怎样说?

生:11个9相加。

……

师: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

生:很麻烦。

生:我手都累坏了。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生:3×5=15。

师(面露欣喜之色):你会用乘法?还可以怎么写?

生:5×3=15。

师:写这个算式的关键在哪里?关于这个算式,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看清几个几。

生:这个题怎么算。

生:写的时候相同的加数写在前面。

师:这个一定吗?

(老师也解释不清楚这个问题。)

……

师: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3乘以5等于15。

师:你们家长教得不对。应该读作:3乘5等于15。齐读一遍。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写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改写。)

师:咱们现在轻松一下,唱一首《幸福拍手歌》。老师给大家起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教师让学生从歌中找数学问题,学生极力搜寻,举出了诸如“哪句话重复了几遍”、“‘啪、啪’重复了6次”等似是而非的例子。

(如此“轻松”,是“妙招”吗?)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观察幕布上的情景图(非常模糊),学生找出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的例子。

当学生根据图上的5个气球列出1+1+1+1+1=5并改编成1×5=5时,老师说:没有必要,一眼就发现总共是5个。

……

二、现象背后的理性剖析:

通过课后与这位青年教师的交流,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教学理念相当新,而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充分体现新理念也正是他的设计初衷,比如:注重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给他泼了一瓢凉水,让他大为困惑:好好的设计,怎么会留下那么多的尴尬和遗憾呢?

我们对上述实录进行了更深一步地分析,认为造成预想和现实“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手段变成了束缚

可能是由于投影设备或课件自身的问题,投在幕布上的情景图十分模糊,学生眯起眼睛才能看清楚,相当费劲。其实,打在幕布上的情景图正是从课本上扫描下来的,为什么非得让全体同学一起看课件呢?学生人人有书,各看各的不是更清楚吗?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此教学,手段岂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2.经验变成了累赘

在这节课上,学生有两次把教师后面要讲的乘法知识提前“泄露”了。教师想要的局面是自然顺畅、水到渠成,是全体学生共同“配合”教师按既定方案圆满完成任务。毫无疑问,来自个别学生的这种挑战已经影响了整堂课的“大局”,但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欲又非常难得,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感觉左右为难,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是好!我们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面对如此珍贵的课程资源,总想着如何体面地逃避不是真正出路,直面挑战、努力探询充分利用它的办法才是明智之举。

3.促进变成了限制

课伊始,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解决情景中蕴涵的数学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主动激活自己的经验积累,纷纷献计献策,课堂气氛一时间生机勃勃。这是个开放性题目,答案的丰富性早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所以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方法时,教师立刻板书在了黑板上,但当学生说到10+5和5+10时,从教师当时的表情我们发现,答案出乎预料。终于,有学生如老师所愿,说出了另一个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教师这才松了一口气,迅速把算式写到黑板上。虽然教师并未对10+5和5+10这两种方法给予否定的评价,但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行为恰恰反映了 “教案至上”思想在教师头脑中是何等得根深蒂固。这种状况,从形式上讲,较之过去的课堂显然是进步了,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没有跳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原有层次上。

4.奖励变成了“鸡肋”

课一开始,教师创设了一个数五角星的情境,十分妥帖自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不只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相当理想。可以说,不少学生是冲着那15颗五角星去学习的。但,教师并没有仔细揣摩过发放奖品的时机,以致一堂课下来,得到五角星的只有区区4个人。而且,这4个同学的表现也不见得就比其他同学出色。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教师发放五角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课一开始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吗?教师发放五角星是以学生的表现为准,还是凭着

[1] [2] 下一页


老师一时的心血来潮?那些表现出色而未能得到五角星的孩子心里怎么想?五角星的教育价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了吗?

5.学生体验被教师代替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和应用价值,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听和写两个环节,但未及学生充分体验,教师便急着帮学生总结感受——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看法。课标提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此种体验,能算得上深刻吗?

以上种种表现,反映出一个令人困惑的现实: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希望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但当学生自主的程度超越了教师的控制范围,与老师的既定方案产生了冲突时,最后学生还得“牺牲”自己,“保全”老师!作为教师,我们渴望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象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冰心语),但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改变它呢?

三、改变现状的主要对策:

1.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过去,教师主宰课堂,掌握着课堂前进的“方向盘”,教师要去的方向就是全班同学努力的方向,教师只要照着自己的“教学预案”贯彻执行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尽量多的自主空间,于是教师的备课开始显现出“粗放经营”的态势。课堂上,教师要去的方向常常与学生要去的方向发生矛盾,我们教师经历了越来越多“意外”——难以应对的尴尬与无奈。其实,“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备课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更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状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也要努力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说,从表面上看,新课程内容的难度是降低了,但就其实质而言,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反而大大提高了,精心备课更加重要。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好相应的引导策略。像上述案例中,教师提供的教学框架虽然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由于对学生的表现估计不足,所以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动态生成”的课堂。

2.灵活引导是上好课的关键

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在“教育在线”(www.eduol.com.cn)的论坛上,我看到淄博市高新区四宝山中心小学的王瑞昌老师写的一句话: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是学生学习责无旁贷的引导者。要让我们的课堂美丽起来,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教师的灵活引导必不可少。有了教师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我们才会化尴尬为自然,变无奈为有为,使每一个意外都转化为课堂上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因之体验成长,教师因之感受幸福。如,当学生说到10+5和5+10时,教师把学生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其实是明智之举,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为学生稍后发现“有的算式相加的数都是一样的”这个规律提供对比材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3.不断反思是上好课的捷径

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教师才会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甚至失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经常反思一下,有助于我们探寻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升我们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充满机遇,充满挑战,教师经常用新课程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一定能使自己在成长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上一页  [1] [2]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留下的思索】相关文章:

乘法的初步认识08-16

乘法初步认识08-16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10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6-0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1-24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8-05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23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08-16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