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18 21:23:4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临摹 感悟 写生
                 ——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钱敏华  徐莉萍
文章摘要: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选材陈旧,主题肤浅,无真情实感似乎是每个语文教师碰到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年多来,我们不断在“初中生写作”这块领域作了探索性尝试,希望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写作
引言: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是:不仅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是将思维的创新转化为文字。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正是契合了这一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一段时间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通畅的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能力的多样性有利于探究问题的产生——解决——形成成果。所谓“多元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这一组共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nguistic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rhythm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交流—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由此,我们以为实践探索能力是综合了学生的各项智力,既有复杂的组合方式发生效能,又有以独立的表达形式证明其存在。第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语文学习中的“一刀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有了“大语文”的概念,并在系列的实践探索中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综上所言,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尊重学生写作兴趣与意愿为宗旨,引导学生把写作视角投向社会,要学会用小眼睛去看大世界,学会向社会生活取材。结合预初、初一阶段表达单元侧重写人,我们要求学生先去选择上学路上经常能见到的一些小人物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选择的结果有以下几类人物被学生所关注乞丐、小摊主(包括书报亭主、点心、摊主、环卫工人、交通协官员、街头调查人员等),而其中学生对于“乞丐”这一特殊的社会人群,以及“乞丐越来越多”这一社会现象感兴趣的较多。于是我们组织研究小组的6位学生就“乞丐”这一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写作能力的训练。

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性写作的概念界定
探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探索和获得信息的活动来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调查能力。而探究性写作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呢?有研究者认为:“研究性作文是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将其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从上述表达中将研究性作文界定在写作的探索过程和研究之后的纪录,我们以为这样下定义虽然符合了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但似乎忽略了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作用。以此,我们将探究性写作界定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探究性过程。我们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出发,提出了探究性的写作过程中是以学生的好奇心为介入点,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在社会领域中进行调查,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研究专题的筛选、资料的归纳整理;同时,在自然情境状态下,学生进行观察——临摹——写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探究性写作的实施过程
1、个案的采集
为了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学生,提高量化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有选择的挑选了写作基础较好、一般、较差的学生各两名,分别是张俞、李丽娜、陈立祎、施骏、谢君圆、贺瑞娜(后转学,由陈轶杰接替)6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组织研究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案例介绍了这6位学生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一个半学年的研究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的写作兴趣、探索、实践及写作能力均有一定水平的提高。(见表1)
 出身年月 性别 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 写作能力
张俞 1989年 女 性格稳重要强,口头表达能力强 写作基础扎实,课外阅读面广,擅长叙事描写
李丽娜 1989年 女 工作积极,善于出谋划策,组织能力强 写作思路较清晰,善于从小处入手,作品《电梯女工》曾获《中学生报》作文比赛初中组三等奖
陈立祎 1990年 男 性格开朗,对于集体活动参与热情较高 写作基础一般,描写能力较弱
施俊 1989年 男 性格内向,与同学沟通交流能力弱 写作基础一般,选材角度陈旧,总抱怨没东西写
谢君园 1989年 男 性格较顽皮,喜欢出怪点子,但有摄影特长,担任《小主人报》摄影记者 写作基础较差,叙事作文总写成流水账,不会描写
贺瑞娜 1989年 女 性格内向,但乐于助人 小学在新加坡就读,写作水平较低,基本不会                                                                                                                                                                                                                        描写
2、探究性写作的实施过程
在写作中,把美术创作的步骤引入作文领域,对学生的写作做以下步骤的训练:观察——临摹——感悟——写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对社会某一特殊环境中的弱势群体的直面接触,加深了对社会现状的理解。
1)观察——临摹,初始档案的建立
在观察——临摹的初始阶段,我们引入了美术创作的专用术语——临摹。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在美术创作中,临摹的目的有:①学习技法,侧重于临摹的过程;②为保存、修复、展览、出售而取得复制品,侧重于临摹的结果。而在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临摹的结果这一功利性的目的,而更强调临摹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写作技巧,并且在观察中提高内在的思维辨析能力。由此,我们以为临摹的前提是“观察”。
描写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的质量,而学会描写的前提就是应该先学会观察,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观察周围的景物等等,只有观察到“心中有形”后,才能用语言文字较好地描述出观察对象,这正如美术中的“临摹”,对于初中的年级学生,第一步我们只要求他们通过观察,临摹的结果达到“形似”即可。但“乞丐”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让一群预初一的学生去接近他们实非易事。通过小组讨论,大家拟出了这样的几种观察方案:(1)远距离观察,主要观察乞丐的衣着,动作;(2)近距离观察,可借施舍之际观察她么的神态、语言、动作等;(3)有条件的,可进行跟踪观察,主要留意乞丐出没的时间及去向;(4)拍照
其二,在写作训练中,我们更注重临摹的“临”。我们推荐了屠格涅夫的《乞丐》,并让同学们搜集有关乞丐的文章,通过阅读文本,汲取文本中人物描写的精华。
两周以来,6位同学拿出了他们的作业,乞丐的照片和他们描写观察乞丐的结果:(附材料)
2)观察——临摹后的小结
在观察中,6位学生都对乞丐报有畏惧心理,如:谢君圆同学在拍照时,只敢远距离去拍摄,在近距离观察时,也只敢在对其施舍时瞄上几眼,他们发现乞丐的警觉性较高,如发现异样情况,马上会转移。通过观察,他们也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乞丐及花样百出的乞讨方式:有卖艺乞讨的残疾人、有无赖纠缠型的乞丐、还有号啕大哭状、装失学学生的乞丐等等。同时,他们发现,部分乞丐出没的时间、地点有一定规律,似乎是职业乞丐,而另一部分则无规律可循,偶然碰上的概率较高。这一系列的观察结果为第二步的感悟写生训练奠定了基础。
3)感悟¬¬——写生,探究“乞丐”背后的问题
写生也是美术创作中的专用术语。所谓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为绘画对象的临场习作。与临摹阶段相比,感悟——写生阶段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主观感受的一种创作性活动。写生阶段的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敏锐的分辨观察能力使描写的对象更接近于真实状态;第二,在表象中挖掘事物的本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第一阶段的感知、观察、临摹、描写训练之后,学生发现了“乞丐”背后的许多问题。行乞者大致情况如下:1、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2、好逸恶劳,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欺骗行乞的。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特殊群体背后的情况,研究小组的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通过网络和报纸,行乞背后,乞丐生活的内幕逐渐在学生的视野里清晰起来。1、职业乞丐,行“乞”致富。李丽娜等学生从报纸上查到,安徽阜阳的两位农妇在上海行乞,每天的收入至少50元,她们在家乡盖起了楼房,这种赚钱方式比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劳作要来得快许多。2、卖艺乞讨,维持生计。陈立祎等同学在网上查到:卖艺乞讨可视之为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们是付出了劳动的。3、受人指使,欺诈行乞。谢君圆从摄像、网上等途径知道,街头有许多脚绕在脖子里的残疾儿童和一些扮作学生、和尚的行乞者,其实是有人在幕后指使,实行欺诈行乞的。他们每天要完成一定的行乞任务,否则会遭到指使者的毒打。另外,还有几位同学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里面规定:现在处理流浪乞讨现象的主管部门单位市民政部门等。当6位学生把网上、报纸上收集的一大堆资料交给我们时,我们试图引导学生用采访或调查的方式去近距离接触乞丐。6位学生无一不面面相觑,摇头表示无能为力,不愿以这两种方式去了解乞丐,原因是乞丐背景复杂,怕惹出麻烦;乞丐文化水平低,调查问卷不一定看得懂;乞丐太脏了等等。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我们还是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但要求学生可以以询问的方式与乞丐接触。一段时间后,学生反馈询问结果如下:有的说自己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乞讨助学、有的说淮河发大水,受灾严重,有的说老弱病残,无生活能力,有的说子女不孝,无人抚养等等。真实与否,不得而知。调查陷入了困境,我们只好让学生重新把方向转向街头观察、报纸、网络。但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也能看到最穷困的乞丐和打着的上下班的富乞丐,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的警惕心渐渐增强了,轻易不施舍。也有学生写道:善良的同情心再一次被欺骗,等等。这些认识较之第一篇文章要深刻的多。(附作品)
4)相同类型的概括及合理化建议的提出
通过观察、临摹、感悟、报纸、上网查资料等手段,6位学生对乞丐的类型作了一个概括,并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A. 丧失劳动立型                            相关建议
残疾卖艺的乞丐                          送福利院或遣送原籍
受人雇佣并被他人致残后行乞者            严罚幕后黑手,以法律制裁他们
老年人                                  送福利院或责令子女家担抚养义务
B.有劳动能力型                              相关建议
  好吃懒做,无赖型                          送收客所,遣送回原籍
  扮演各种角色,欺骗他人型                  送公安部门法办,以法律制裁他们
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们纷纷提到,乞丐的增加,严重影响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市容环境,必须有政府出面,多方单位联合,才能有效抑制这种“乞丐”现象的蔓延。
在讨论结束后,我们又要求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层面上,结合所提的合理化建议,再写一篇有关于乞丐的文章。通过此次交流,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上升。在接下来的写作中,非但乞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升华了。在观察感悟讨论后,探究性写作的效果可见一斑。此次作文全班交流展示。
(附作品) 

三、评价标准与个案分析
1、 评价等第与标准
学生通过一个过程的训练,拿出了较为成熟的作品,根据每个阶段训练内容
的不同,我们制定了评价的等第与标准。(见附表)
        分类              
分类 感知临摹能力 感悟写生能力
 兴趣 角度 分析 准确 生动 创新 层次 思想 合理
基础优秀组 李丽娜
张俞
 

 A 
 A 
  A 
  A 
  A 
  A 
  A 
  A
基础一般组 施俊
陈立祎 
  A 
 B 
 B 
  A 
  A 
  A 
  C 
  B  
  A
基础较差组 谢君园
贺瑞娜
陈轶杰  
  A 
  B
 
 C  
  B 
  B
 
  B 
  C 
  B 
  B

2、 个案分析
从6位学生前后三次交上来的文章分析,引导学生写作前注重观察,写作内容空乏,无病呻吟的现象大为改善。在第一次学生的习作中,有五位学生写到了乞丐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其中写作基础优秀组的张俞、李丽娜两位学生描写较传神,写作基础一般的两位学生陈立袆、施俊对于乞丐描写较简单,写作基础较差的两位学生谢君圆、贺瑞娜描写简单或没有。对于此项活动的参与兴趣与热情,6位学生都显得积极性较高。他们通过拍照、观察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挖掘,从描写内容来看,写作基础好的两位学生的观察敏锐度及叙述准确性明显胜于其他两组;而在第二次习作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了乞丐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现象,并对不同的类型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缺点是学生的习作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研究乞丐的出路,忽视作文的本身首先要以情动人;在第三次写作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这个社会现象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要求学生在经过自己的观察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从学生三次作文的纵向与横向比较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引发学生本身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学生在观察中的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并能结合初中教材中的表达方式的训练,这样写作主题、写作语言才会深刻。
其次,通过此项活动,在思想认识上,6位学生学会了从抓住事物现象去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如遇到学习障碍,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或同学之间的讨论来解决。通过对“乞丐现象”的分析,学生看到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它所折射的一些社会问题。知道了诸如乞丐这类社会小人物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能大胆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摒弃了盲目的同情或厌恶,学会了分析着看待问题。
第三,学生在探究性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无论从立意、选材还是合理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都离不开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本次个案的采集看,我们选择了十三、十四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这个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并能够迅速接受新生的事物,但是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尤其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尚处在懵懂状态;另一方面,学生的起点也不尽相同,从学生的习作中明显地反映了写作能力上的差异。由此,我们以为:探究性写作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在观察——临摹到感悟——写生这三个阶段,通过对文章的不断修改,提高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只有把写作视角转向社会,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只有用小眼睛去看大世界,写作的着眼点小、立意深,才能写出象掘井,而不象开河一样的文章。
 
四、反思与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活动,6位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使学生明白了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视角应多投向社会,只有多向社会取材,才能使写作材料不断创新,改变选材陈旧的现象。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感悟才能把作文中的细节写生动,感悟及思想认识提高了,主题还会肤浅吗?作文还会干巴巴无真情实感可言吗?
在感知和临摹阶段,学生侧重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刻画,通过观察、跟踪、上网、查报纸等一系列手段,写作中体现出的思想也越来越强,但可惜的是原本设计中的问卷调查等,终因学生的胆怯和教师的顾虑而未能实施。在感悟和写生阶段,学生通过前期的准备,写作感受得到了提高,并能做到相同现象的归纳和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感受也较为真切。
在6位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写作基础优秀的李丽娜、张俞两位学生由于写作基础较好,在两阶段的训练中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写作基础一般的陈立祎、施俊两位学生的进步是最大的,尤其在临摹准确生动,感悟独创性方面表现突出。但其他方面,由于写作及出于习惯等因素,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基础较差的贺瑞娜、谢君圆、陈轶杰三位同学,各方面评价较之训练前也有较大幅度的进步,但离预想的时事还有一定距离。由此可见,写作过程中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写作水平中等以上的学生中开展,训练效果也许会更明显。
                                                               
                                                               2004年6月
附: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等第与标准
   A B C
感知和临摹能力 兴趣 1 兴趣浓厚,有积极探求参与的意志和愿望 尚有兴趣与参加活动的愿望 缺乏兴趣与热情,没有参与愿望
 角度 2 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并能揣摩与联想 能从单个角度进行观察但不能揣摩与联想 没有观察角度,没有揣摩与联想
 分析 3 能通过调查和询问查资料等手段对观察内容进行分析 能通过单一手段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 不会采用手段方法途径对观察内容进行分析
 准确 4 通过观察,能认真、准确叙述观察对象的外貌、身份、动作、神态,及能敏锐察觉对象的心理变化并诉诸文字 能真实、准确叙述观察对象的外貌、身份、动作。 描写人物特征不明显
 生动 5 语言生动、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语言通顺,但不生动 叙述空洞,有明显的病句。
感悟和写生能力 独创性 1 善于深入思考,感悟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解 善于思考,但无独特的想法 不能深入思考,感悟的内容肤浅
 层次性 2 由表象到本质,叙述层次清晰能为突出主题服务 层次尚清晰,不能为主题服务 条理混乱,不能为主题服务
 思想性 3 通过观察现象能对社会进行反思敢于发表自己言论 通过观察现象能对社会进行一定反思但不敢于发表言论 通过观察不能对社会形成反思不能发表自己言论
 合理性 4 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建议及处理方案 能提出建议和方案但不一定可行合理 不能提出建议和方案

 

 


 

【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低段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08-23

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08-24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08-24

关于浅谈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05-31

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英语写作能力08-20

浅谈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论文04-10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记叙文之阅读分析能力08-19

高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指导方略示例07-17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08-20

初中阶段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探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