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时间:2023-03-03 18:27:2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王尔楷

 

   要真正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即必须先解决“为何教”的问题,因为这是决定教学方向的大问题!然而,尽管新课标、新课程已经广泛推行了好几年,但是“为何教”的问题在不少地区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请看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的作为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的《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中的两个例子①——

    其一:《我与地坛(节选)》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缜密、抒情的语言。

       2 能力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残疾15年来生活中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 德育目标

       体悟珍爱生命,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其二:《守财奴》对“学习目标”的设计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作为鉴赏主体多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品味语言,理解形象。

     (2)能力目标: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激发想象潜能,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3)德育目标:对金钱要有正确的认识,它能起到货币的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到宝贵的精神财富。

应该说,这本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渗透了一些教育新理念的;但不难看出,也残留了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思想认识,主要表现在:(1)大而空,形同虚设。如针对《我与地坛》的“德育目标”“体悟珍爱生命,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教学中无法操作,更不便检测;不如修改为:“找出最能表明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精神世界的句子,作一点评价。”(2)多而繁,难以落实。如第一例提出了读懂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法等多种目标,第二例规定了理解形象、学会鉴赏、品位语言等要求。其实,这两课语言均较深奥,就完成“品位语言”一项,至少也要各用一节课。(3)俗而乱,无效重复。打开这本研修手册,就会惊诧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品味语言”一项。每篇课文都要鉴赏语言,学生能不烦吗?真的有收获吗?——近几年,通过到多个省市听课,我强烈地感受到,就制定教学目标而言,教学中的实际情形更为糟糕!上述所有弊端虽然形形色色,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一言以蔽之,不少教师仍不明白,一本教材中不同的课文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效率到底有哪些关系?这里,有必要引进一些新知识——

加涅学习结果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知识分类比较表②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
 
言语信息
 陈述性知识
 
智慧技能
 程序性知识
 
认知策略
 策略性知识
 
动作技能
 程序性知识
 
态度
 
 

    所谓“教学低效”,简言之,就是上述教学结果(学习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最大值而已。

    其实,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其类型与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王荣生教授在吸收现代陈启天、程其宝、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做了开拓性的研究: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他解释说:“定篇”是“教学大纲事先指定”的“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例文”“本身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它属于“用什么去教”含义的主要是说明文章读写方面“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旨在学习“教学大纲事先指定”的“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是主要根据“学习者读与写、文学鉴赏的现实状况”和教师本人现有的教学经验与策略,由教者灵活处理的意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读写方法以达到“不教”为最终目的的选文;“用件”是区别于上述三类“学件”的具有易替换性,“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的选文,大致有“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③

    王教授的研究是一种击中肯綮的革命性的突破!受其启发,近年来我注意研究国内一些教育大家成功的做法,同时也做了正反两方面的实验,逐渐悟出了一些规律。我认为,要大面积地提高效率,不能仅满足于教学方法这一微观层次的革新与研讨,否则会走回头路;而应该着眼于教学策略这一宏观层次的研究,因为策略才是根本性的教育规律,它能引领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怎样回答“为何教”?从教学法的角度说,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且不易操作;但是,教学策略是有限的,可操作的。我以为,制定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定篇的教学,重在精神文化,追求感悟的“独到”。朱自清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④既然“定篇”是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经典篇目,就理所当然地承载着《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因此,研读“定篇”的核心任务是鉴赏与吸纳经典作品中永恒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有效的做法一般是在教师带领下,先独立研读,然后展开与作者、编者、教者和其他读者的多重对话,其中研究专家的权威观点最值得重视,最后形成自己的感受而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的底子”。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解一般是很难达到专家们的高度;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习惯性给学生“灌”结论。其实,从我们自己读书的经历来看,即使有“高人”指点,一部(篇)经典作品读后所留下的仅仅是发自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一点“火花”——“火花”越独特,就越耀眼,越长久!因此,定篇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态度”的转变上。

例如,我校郭惠宇老师参加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时教学的是《一碗阳春面》,荣获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以鉴赏小说的情节为突破口,在让学生课前预习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从母子三人四次去北海亭面馆吃面的时间、碗数、衣着、行动、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前后不同的变化,当母子三人终于战胜厄运迎来新的生活以后,郭老师又及时地对母子三人的品质作出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氛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熏陶。用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母子三人以人格魅力震撼了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以及其他慕名而来的吃面者,而郭老师则以灵动的教学之美博得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共鸣。

    例文的教学,重在语文知识,追求理解的“透彻”。 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指的就是王荣生先生诠释的“教学大纲事先指定”的“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大致对应于上述图表中的“陈述性知识”和“言语信息”。它们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力争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精当科学的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清楚地理解这些知识。一些语文教育大家总是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的。十几年前,张富先生执教的《松鼠》,就是一个范例!他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先总写,后分写”。很显然,没有哪一条不涉及说明文的常识。如果结合板书内容,就更能感受到张富老师处理这篇例文时强调知识教学的鲜明特点。⑤这使我联想到,平时我们总是责怪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比喻”,到了高三还是一知半解,导致做题时经常出错。实际上,我们自己应该反思:我们在高中阶段为什么不把比喻的知识一次性讲清讲透?

    样本的教学,重在学习方法,追求掌握的“熟练”。按照王荣生先生的界定:“样本”与“例文”均属“学件”,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的作用不同:后者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前者则着眼于方法的操练。因此,样本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掌握“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样本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因为相对于传授知识,训练方法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的空间更大。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我校盛庆丰老师执教的《巴尔扎克葬词》凭借扎实的功底、先进的理念、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互动而一举夺魁。在展示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课件后,盛先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给巴尔扎克的称谓词,并请学生挑一个最合适的称谓给巴尔扎克,且说明理由。学生汇报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改编、自创一句话作为献给巴尔扎克的赞词。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巴尔扎克是一座令人们思考活着的真人的人生坐标”,“巴尔扎克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时,教师给出了自己的两句赞词:“你是承受苦难、净化灵魂的大丈夫。”“你走了,人间喜剧依旧没有落幕。”整节课预设科学合理,体现了主导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生成鲜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十分注重学法的引领,征服了所有的评委。

    用件的教学,重在语文能力,追求运用的“恰当”。 用件的教学,其直接目的是让学生获知文章所讲的事物。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用选文教”,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最终形成一种相关的能力罢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曹勇军先生执教的《个人与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标本。他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先分析段落层次,画出结构提纲,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最后补充王小波《个人尊严》,要求学生课后概括文中的基本观点;在第二课时,先从写作年代、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和侧重面这四方面来讨论两文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最后提出思考讨论题:“你认为当今社会个人与集体应该是什么关系?”学生发言后,留下作业《个人与集体新说》。(见北京《语文建设》,2002年第4期)这里,曹老师只是把《个人与集体》当作“引起议题文”来处理,教学重心不在文章本身,而是在让学生明白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后,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话重新论述这一话题。因此,实际上训练的是学生筛选议论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和用口语、书面语对同一话题再作创造性论述的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用件教学的结果涉及多种知识与技能,我们绝对不能忽视。

那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怎样做才能确保其实现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启天就提出了“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这无疑是开创性的,也是科学的;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研究的层面长期地停留在“教法”探讨上,没有达到一个新高度!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出了一整套相应的教学程序策略——

    针对“定篇”:提供支架 ,释疑解惑 。 经典作品大多以凝重厚实、意蕴丰富而著称,虽然思想与艺术价值是鉴赏重点,但是涉及的重点与难点应该多方面的。课堂上,“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⑥教学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发现学生对别里科夫为何把自己和别人装进“套子里”,而恋爱时又能表现出正常的人性,感到困惑。于是,我就运用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加以说明。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本我(伊德)、自我、超我。“伊德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伊德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互相冲突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互相协调的。当这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⑦学生终于明白,别里科夫已经几乎被现实改造成一个只有“超我” 状态的自我封闭狂了!再如针对《孔雀东南飞》主题出现多元化的情形,笔者在参考安徽师大潘啸龙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时向学生简介了该诗主题的接受简史:最初主旨:“时人伤之”→魏晋至明清:赞颂爱情,淡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五四"时期反封建,反礼教,主张婚姻自由→当代:抨击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否定死守孝道……学生豁然开朗。

    针对“例文”:另辟蹊径,深度挖掘。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学习文言知识的好材料,我曾经把它作为例文来教过。文章大书特书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壮举,进而阐述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那么,五人“激于义而死”这一现象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教学中,我做了一些个性化解读的尝试。我发现,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

     先看古代先哲们的训导:

       《尚书》:“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治天下。”

        《周易》:“子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曰:“杀身以成仁。”

         孟子:“舍生以取义。”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再看后人的传承:

      马援:“男儿要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耳。”

       陆游:“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曾国藩:“愿死疆场,不愿死牖下,本其素志。”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最后得出两点结论: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

    其一:“崇德尚群(即重视人的节操修养,认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思想内涵和重要特点。”(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其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活动目标“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他们……为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体性的理想而政治。因此,他们都有一超越政治的立场。”(钱穆《国史新论》)

这样处理后,不少学生开始喜欢这篇文章。

    针对“样本”:避实就虚,多管齐下。 教学《动物的游戏》,我确定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学习筛选信息、归纳要点两种基本方法(前者:(1)理清段落文脉法,(2)明确各句功能法;后者:(1)直接摘录法,(2)提取合并法),为今后进一步解读科普文做好准备。”这一课,学生一看就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 ⑧我先以第十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了筛选信息、归纳要点两种基本方法,然后把全文改写成《动物游戏之谜的结题简报》,让学生结合文章修改结论中的错误。最后,我还列举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动物游戏的例子,引导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加以解释,做到正确理解,活学活用。

    阅读下列古诗,结合本文有关信息各用一句话解释画线句所描写动物游戏的现象(先说与游戏原因对应的假说类别,然后再解释)。

(1)李贺的《南园》:“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2)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戴叔伦《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参考答案:(1)演习说,乳燕试飞是未来独立生活的排演或演习。(2)自娱说,彩蝶恋花,久久不回,恐怕不仅仅是吃喝的需要,而是天性的表现,主要是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它们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3)学习说,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是为了锻炼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为一般来说,新的水域虽然存在风险,但是氧气更足,食物更多,是鱼儿的天堂。)

    这样,通过筛选要点、结论改错和课外练习,共三次让学生来训练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技能。

   针对“用件”:居高临下, 由点及面。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一册收录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新闻。教学时,我是将两文作为“用件”对待的。在引领学生了解两文内容后,重点总结新闻的结构与写法,新闻中常用的三种材料,最后发动学生在《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寻找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然后带到班级上讲台交流并评说。学生兴致盎然。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中,只要我们将教学目标定得明确些,简单些,科学些,提高效率是不难做到的。当然,这是建立在教师拥有一定的本钱的基础上的。什么是教师的“本钱”?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所以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书简·三六》)

  ——————————————————————————————————————

【注释】

①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05年3月出版,分别见P187、P165。

② 参见华东师大1999年版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第三章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第四章。

③ 见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第七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④ 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⑤《松鼠》教学实录,见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P540。

⑦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1997年出版,P62。

⑧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P291~ P292。

(发表于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8期。有删减)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求真课堂教学策略分析08-01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08-05

如何制定网络营销策略08-05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7-24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08-24

中职语文学情现状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08-19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策略08-0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08-17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策略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