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8-26 10:35:33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曲洪山
[摘要]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着重开展的六种主要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主要收获。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课外实践
[作者简介]曲洪山(1955-),男,山东烟台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辽宁沈阳11 003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38-03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党中央、中央政府向全国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国家”的伟大号召。为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被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等职业教育背负着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要秉承创新的理念,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侧面,本文仅就此交流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两点基本认识
1.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有理论的发现、科技的发明才为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服务等领域一线岗位从事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与国家的自主创新关系不大。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创新不仅包括理论发现、科学发明,也包括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自主创新分为多种类型,不仅包括原始创新,还包括把众多新技术优化组合起来的集成创新和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还包括由生产现场人员,通过合理化建议,对企业既有生产制造系统进行不断改进的创新活动。创新需要各种层次人才组成一个强大的团队,这个团队中,既需要理论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也需要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操作人才。这类人才也应具有创新思想和创业精神,能超脱思维定式、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乐于吸纳新思想、新知识,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实践中,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发挥聪明才智,迸发创新智慧,发现工艺流程的纰漏和生产设备的缺陷,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人和事例举不胜举。
高职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开始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包括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评价体系等。有的院校开设了创造性培训课程,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这些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营造更广阔的有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活力增强的育人环境。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是在授以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这种潜质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力、创作力、动手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具有综合性、潜在性、不可定量描述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不能单靠课堂教学来培养,更不能仅靠开设某门具体的创造性课程解决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底蕴,应当开拓更多的渠道和领域,包括课外活动领域。
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模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隐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功能,它可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只要认真组织,纳入规划,就能收到实效。
二、六种主要课外实践活动
1.课外兴趣实习小组。课外兴趣实习小组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愿结合,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活动组织。在学院的号召下,各系都成立了课外兴趣实习小组。如数据库开发小组、电子制作小组、英语口语训练小组(英语角)、动漫小组等十几个。参加课外实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更深入的试验、实习机会。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在专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有利于解决学生“智”“能”关系失调的问题,改变能力落后于知识的状况,养成善于思考,能于争论,勇于动手的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电子工程系电子制作小组,通过自购元器件,动手制作稳压电源、温控开关等电子产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电路板设计、电子元器选择、焊接组装调试、产品检验等电工电子技术。小组还为某韩资企业实际生产磁疗保健电热毯温控器。
计算机系数据库开发小组在主讲教师带领下开发了“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软件。小组同学通过亲自参与开发实际项目,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其专业技能明显高于一般同学。毕业时,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作品,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2.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一群体突破了专业和班级的界限,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享受充分交流的平台。学生社团是一种综合性的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专业技能的习练成熟、创造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个性和特长,增强了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学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学院学生自发成立了各种社团十多个,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社会实践和技能实践类社团组织同学参加自愿者活动,为社会和同学服务。还举办一些专业知识讲座、研讨会等,还开展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组织参观展览,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文学社出版了《青韵》杂志,还举办文学讲座,举行诗歌创作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文艺类社团通过话剧、小品、演唱、舞蹈、器乐等多种形式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华、陶冶情操的舞台。体育类社团在同学中间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组织一些校内、校际间的比赛,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强了身体素质。各学生社团竞相展示才华,校园内呈现出一片片火热的景象,已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大学生科研。大学生科研活动就是让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开展研究,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养成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
大学生科研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学活动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促进了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推动学生在研究中学,在做中学,在教师引导下带着问题开展自学,去实验室,去图书馆,去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不仅解决了某个特定问题,而且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了专业知识,修炼了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提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一种过程和途径。
学院大学生科研被纳入全院科研工作规划之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制定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和奖励方面的规定,设立了大学生专利工作室。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科研小组,申请立项并开展研究,几年来,共立项并解题79项,有四百余人参与了课题研究,资助总额达到4万元,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获得国家专利8项。
4.艺术展演。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李岚清同志对音乐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独到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音乐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
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音乐艺术、运动艺术,都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直接导致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爱因斯坦由于从小就注重自我审美教育,使得他兼备科学和艺术这两种最可贵的素质,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受过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出色的科学家。要培养出色的创造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倡审美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的和谐全面发展。
利用学院有学前、音乐、电美、服装等艺术类专业的条件,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是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有关部门及媒体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如沈阳电视台《青春沈阳大型歌会》、省教育厅庆祝教师节《畅想未来》主题晚会、庆十一大学生合唱展演、沈阳市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大型表演、辽宁电视台《满族风情节大型演唱会≯等。在承担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开幕式400人大型团体表演任务时,受到省长的接见与表扬。200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学院参选的舞蹈和小品,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
学院定期组织校园文化节、卡啦OK大赛、模特大赛、短剧、小品比赛,独唱音乐会、器乐专场、校企联欢等文艺演出活动,军乐队、民乐队、合唱队常年活动,带动了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
艺术设计系各种美术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作品展示常年不断,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提升了全院师生的艺术品位,成为学院特有的文化风景。
5.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是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潜移默化地实施创新教育。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服务等领域一线岗位从事实际操作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创新活动,将主要围绕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来进行,这就必然要求以娴熟的技能为基础,俗话说“熟能生巧”。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以及行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学院组织开展院级和系级技能比赛,学院组织开展了“技能年”活动。在“技能年”中,各专业都举行技能大赛,评选技能标兵。
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当中,学院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商务英语专业于复萌同学获CCTV杯大学生英语大赛辽宁赛区第三名;粮油食品系学生白雪花、沙春雨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非英语专业类特等奖和一等奖,英语系学生金达获得英语专业类一等奖;在2007年全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中,信息技术系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音乐教育专业程朋同学在全国业余歌手通俗歌曲大奖赛中,被评为十佳歌手;在首届沈阳大专院校学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中,艺术设计系李国林同学的作品《体育设计》获得金奖;在第二届雅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展中,服装专业学生岚铜同学的设计作品获铜奖;2007年7月,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主题歌、招贴画征集,我院艺术设计系学生刘远鹏同学的《标志设计》入围,并获主办方5000元奖金;在沈阳市首届动漫原创作品大赛中,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陈羲的《运动》、刘青《寻》分别获最佳视觉奖;会计系学生李哲兆荣获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珠心算通信比赛优胜奖。近年来,我院学生在校外各类竞赛当中获奖者不下百人。
6.社会调查。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院要求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几年来,这项工作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大学生了解了国情、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四个方面的主要收获
1.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是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活动,只能以实践为基础,实践又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所以,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高职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的成果,才能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认识和训练才能进一步萌发创造灵感。
课外实践活动既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延续,又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计算机小组从微机维修维护到开发应用软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创作广告作品并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如此等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久不懈的课外实践活动。
2.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理想、动机、兴趣、信念等有机结合而成,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是创造者必备的良好的、持久的个性品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只有敢于张扬个性,敢于挑战陈规陋习,愿意体验新奇事物,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人才有可能具备所谓“创造性人格”,成为创新人才。个性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但在现有班级授课制教育制度下,很难实现因材施教,选修课的开设也难免受到教学本位的制约,学生很难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自主学习,而课外实践活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课外实践活动是在学生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开展的,学生可以凭自己的爱好、志向、才能等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活动。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有特殊发展。课外实践活动往往都是具有竞争性的,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把自己最好、最强的一面发挥出来,把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出来,并在表现中得到新的升华。
3.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研究表明,人文知识丰富的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强于人文知识贫乏的人,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与批判精神,勇于追求理想,探索真理。人文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人们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更广更深地认识世界,促进人们创造性研究,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由过去的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单纯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思想,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社会责任感不强,这个倾向应当引起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听讲座、观赏文艺节目和艺术展览、查阅资料等途径,汲取了大量人文文化的营养,并有机会开展相互交流,展示知识水平,从而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
4.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交际能力。课外实践活动大多都是以小组或班级等集体的形式进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与协作的平台,学生自发组织,自愿结合,在完成项目研究或开发、美术创作、节目排练演出、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实践活动中分担各种角色,学会相互交流,尊重别人,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共同品味经历困难与挫折的痛苦,一起分享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些是在课堂学习中难以体会到的。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课外活动积极的学生大多性格开朗,身心健康,就业竞争力更强。
四、四点主要体会
1.理念先导,统筹规划。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牵涉到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纳入学院工作规划。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课外实践活动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的水平上,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因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学院领导要把此项工作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来认识,并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推动相应制度的建立和资源的整合利用。
2.增加投入,提供保障。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为保障,这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成本支出。学校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实验室、实训室要向学生开放,给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资源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院事业费预算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给予各项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学生刊物、展演活动等经费支持,对于大学生科研、专利项目提供资助和奖励。
3.教师参与,正确指导。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属于一种育人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延伸,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小组需要配备导师,大学生科研和专利项目需要配备指导教师,各社团、各项竞赛和展演活动也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普遍不足,只乐意承担授课任务,不愿指导课外活动。需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还需要把指导大学生课外活动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畴,教师承担此方面工作任务要予以计算工作量,对优秀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
4.科学考核,完善机制。为促进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开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院除对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给予单项奖励之外,还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情况与操行评定、评比选优、实践教学成绩等挂钩,从制度和机制上为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我们还应当对学生评价制度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优秀学生主要指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应把评价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情况的指标,如主体意识、课外创新活动参与度、课外学习习惯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等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改变单纯地根据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崭新职业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内涵、培养误区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2]韩冀祥.培养创新人才:从文化的视角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3]张晨,马树超,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辫EJl.教育与职业,2007(6).
[4]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相关文章: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08-26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8-27

课外实践的体会心得03-18

课外社会实践报告07-27

基层协商工作的实践和探索04-14

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08-26

探索的作文05-17

课外活动计划方案11-29

课外活动作文01-05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文秘专业43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