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时间:2022-04-08 08:54:3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摘要]隐性课程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文章从分析隐性课程的含义和存在范围入手,阐述了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方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金兰(1971),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隐性课程研究的崛起源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危机和“反理性文化运动”两方面的推动。近年来,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增多,开始被引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中来,高校隐性课程重要意义逐渐显露,它既可以促进校内资源的整体利用,又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为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1968年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

  众多学派都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进行阐释:结构功能论者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层面,微观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存在于正规课程中,宏观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的环境条件中,但都认为隐性课程传递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化;现象诠释学派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班级等教育环境中,在与教师、同辈团体的交往中,通过诠释(对话)而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意义与价值的诠释,并进而把经验扩展到生活的领域;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影响或决定正规课程的内涵和特征的价值、规范、态度是内化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习得了这些经验借以完成社会化,这些经验就是隐性课程。

  尽管对隐性课程的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和生活经验,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二、隐性课程的存在范围

  (一)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的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的隐性课程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包括教师教育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信念、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等。

  (二)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的隐性课程

  1、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包括组织者运用的理念、策略,活动过程中学生本人的感悟等。

  2、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舍布局、校园艺术景点,以及教学的基本设施之中。

  3、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这些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

  4、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中,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和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包括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学生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健全与合理性等。

  因此隐性课程的提出,使课程研究的范畴不再只停留在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上,而扩大到了要考虑到相关的背景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从而使课程开发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发隐性课程,挖掘其丰富的教育潜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三、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功能。因此,在开发隐性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发挥其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隐性课程既存在于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又存在于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下面就从这两个范围来谈谈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隐性课程的开发

  1、发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这使得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弥足重要。课程目标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应大力发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以保证教学活动中隐性课程的方向性,以及教师实施隐性课程的积极性。课程目标分为情意目标、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隐性课程的目标可以重点充实到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中。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

  3、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评价制度是教学的反馈机制,通过评价所取得的反馈信息可以修正和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转变教师对隐性课程的态度,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隐性课程。

  (二)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隐性课程的开发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课程,开发存在于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高校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会、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把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蕴藏在主题活动之中。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要通过办好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健全并完善学校物质环境。高校要开发存在于校园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激发大学生对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认同,提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校要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目标,对学校的各项物质设施,以至校园的山水和林木花草等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同时,通过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从而对人才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重视校园精神建设。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习得、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重视校园精神建设,开发存在于校园精神中隐性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强化知识、文化、道德方面的修养,培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意识,推进成才与自我成才的统一。

  高校要重视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从教师的教学科研刭学生的日常学习,从学校学术地位的提升到学术活动的开展,不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校园里处处弥漫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气息。高校还要重视校风建设,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师生员工在各方面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倾向,良好的校风绝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必须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工作抓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产生积极的教育和推动力量,对学校内的每一位成员起着引导作用。

  4、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工作和教学科研制度的建设,学校各种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其他特殊的、具体制度的建设。开发存在于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知合理的行为预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取向。

  高校在遵循合法、合理、可行的原则下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系统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开放、民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给予学生参与设计制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检查、自主监督、自主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促进学生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认同。

  总之,对学生而言,隐性课程是在潜移默化中无意习得,但对高校及高校教师而言,都应当刻意为之。以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使教育的功能和效果最大化,使大学生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对隐性课程的特征、存在领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因素去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办法。其中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和重视。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菲利普·W·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中明确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现代教育理论对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早期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实证化,追寻教育活动的可控制性和中立性的价值倾向的一种反映。事实上,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具有价值性的实践活动,试图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很困难的。因此,有关隐性课程的理论实际上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探索领域和时间研究的空间。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还刚刚起步,对隐性课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各执一词,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一)内容的阶级性。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无不体现着社会或国家的整体价值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菲利普·W·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规定、常规,学生必须在满足的延迟、欲望的打消、工作的中断中才能理解和适应它;第二是“表扬”,即班级中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使得学生尽力与教师和班级所要求的价值保持一致;第三是权力,班级中的权力结构和差距是班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首先从适应班级的社会结构开始。根据杰克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是一个社会规范同化最强的环境,价值学习、社会化等方面是隐性看出的主要内容,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二)方式的隐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隐含在各类显性课程背后,在各种学习活动与环境氛围中都有渗透,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含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一般既受学生原有生活学习经验、情感体验的影响,又受到所在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是学生个体在环境的直接作用下,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不是简单地按照个人的理论或观点而形成的,在隐性教育设置的环境下,受教育者本身能够根据情感需要,选择那些自认为符合需要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这样就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个体也就相对容易内化成社会所倡导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感知来对其进行影响的,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注重以情感来动人,以情感来育人,起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的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里面。同时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通过不断地消化、吸收和改造,逐渐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在隐性教育环境中,个体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就会持久地作用于内心,并且很难改变。

  这种经过融合的思想将会对个体的人生产生持续影响,并促使个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隐性课程存在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直接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这三大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也就相应地主要存在于上述三大领域。

  (一)学校课程领域。在学校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第二种是其他课程及教学存在的偶然出现的和不可预知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存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在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科课程、各科教学和活动课程都会设定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隐性课程可能与这一目标大致相同,也有可能产生相异甚至相反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领域。校园文化领域的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方面暗含的思想道德影响。学校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基本的物质条件。设施比较齐全、环境优美的学校容易提升学生的士气,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否则往往让学生有挫败感,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另一方面是学校空间位置关系。假如学校行政办公楼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而教学空间相对被冷落,这样学校实际上在进行权力至上的价值观暗示。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距离、讲台与课桌的高度关系也都体现了学校在进行平等或不平等,民主或专制的教育。学校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隐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精神风貌,主要包含校风、班风、人际感情、心理气质等等。这种精神文化环境可能是有形的也有可能是无形的。受教育者处在一个精神风貌较好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并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对地来说,不良相似群体的示范作用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精神或道德水平的降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环境方面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隐性课程能起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信息化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五花八门且参差不齐。

  积极正面的信息能够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食粮,促进他们的进步,消极负面的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正确引导变得非常必要。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氛围、建筑风格、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进行。

  (二)使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持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想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他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稳定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情感感悟和亲力亲为的生活实践,这同时也符合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发展规律。隐性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一般是从受教育者的感性心理体验开始的,如他们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等,这个过程渗透着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意志。由于隐性课程渗透于受教育者的一切活动中,因而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坚定的思想观念,教育效果也更加稳固和持久。

  (三)平衡和改善学生个性。在现代社会,由于大学生隐私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内心往往隐蔽着很多问题和心理困惑。这些问题教育者往往不容易发觉,且仅仅靠显性教育或理论灌输难以有效解决。而通过隐性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有朝气的、积极的文化氛围,并渗透进去许多有效的教育元素,相应的可以改善有关问题,甚至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大学生长期被这种氛围熏陶,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感应,有利于平衡和改善大学生的个性。

  (四)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脱离了这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法产生也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并与社会生活脱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势在必行。把思想政治教育植于隐性课程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时代气息,既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进行,也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课余生活中进行。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问题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能增强,也能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能力。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相关文章:

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思考04-23

谈新课程标准的“新”10-22

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22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03-06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11篇)05-18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精选17篇)05-26

谈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开发智力 启迪思维07-30

挖掘隐性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07-30

谈教学反思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