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时间:2022-08-27 03:59:3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黄培清.
  (广东工业大学委,州510006)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的手段,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教化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是: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建设一支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40-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6-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这表明,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视,同时也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已进行了十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的教育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固然是制约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精心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只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持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有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其实,人类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本能。这种创新本能往往是潜在于人身上成为人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需要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教育是开发这种创新潜能的基本手段。但传统教育有一个根本弱点,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和开发潜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需要一种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就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以创新为价值和行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师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勇于竞争,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途径、作用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塑造。其次,从方式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竞赛等,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更注重于创新教育中的观念的引导、行为的规范和习惯的养成。最后,从方法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培训,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注重无声无形、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以激励师生的创造精神。
  从上述校园创新文化环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不难看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先进性和教育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学生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塑造作用。
  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1.教化作用
  校园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与此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和无声无形的熏陶,就会内化为价值观念,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向,使之在意识上、行为上适应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导向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刺激和规范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作用,是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校园中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强大动力。
  3.激励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进而诱发其创新的积极性。校园中倡导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差异、肯定首创精神等价值取向必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创意、创作、创造甚至创业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
  1.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人格关系上体现民主平等,在行为关系上体现尊师爱生,在教学关系上体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还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沟通平台,使师生在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只有在师生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
  2.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获得直接经验或在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这种学习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为宗旨,是师生为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
  3.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
  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主要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学术科技竞赛等系列活动。这一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践,体验科研的过程,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实验技术、设计制作及论文写作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术科技竞赛使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不但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个人的信念、意志、毅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高校应加大对学生课题研究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一批基地和平台,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中营造出使学生竞相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文化环境。此外,应适当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各种学科研究小组、辩论赛和各种知识大奖赛等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选择地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4.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实践教育
  创业是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业要求创业者初步掌握市场调查、资源获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领导科学、人际沟通等多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学习、组织、协调、决策和风险评估等各种能力。因此,创业实践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扶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让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成为学生普遍认同的一种校园风尚。
  5.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治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对学生影响较大,因而必须重视这支代表校园文化主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而且要能主动接受新事物,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竞争的挑战,并通过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来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教师正是以其广博的知识、坚忍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发挥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诸方面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6-06.
  [3]刘智运,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5]郭睿,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0(9).
  [6]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J.教学研究,2fX)6
  (5).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相关文章:

营造校园学习氛围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05-10

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通用9篇)07-31

营造文明氛围,共建和谐校园工作汇报(精选7篇)10-20

浅谈素质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通用6篇)05-13

营造课堂文化 培养倾听习惯04-10

良好班风的营造交流材料06-01

联营造林合同03-31

营造乐学氛围 实现快乐学习04-10

浅谈中考作文04-12

浅谈人生作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