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岗位参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等

“岗位参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等

时间:2023-02-11 16:40:44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岗位参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等

  “岗位参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等
  
  周彬在《教师教育研究》第22卷第5期上撰文提出.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有很多,但岗位工作肯定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工作.尤其是教学专业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岗位的参与度分析中.作者发现,根据学校工作性质的不同,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程度有较大差异.教师对教学专业工作的参与度最高,教学管理工作次之,而参与学校发展工作最低。这表明当前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仍然在自己的专业上.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关心力度有所欠缺。虽然教师在其专业工作方面投入最大,但投入程度却不容乐观.且对学校发展工作关注度不高。
  在岗位参与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认可分析中.作者发现,教师对学校管理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认可程度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项目的深度成正比。教师对教学专业活动的参与度越高.他们对学校管理者重视与促进他们专业发展的认可度也就越高。
  在岗位参与对教师社会地位的感知影响分析中,作者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专业水平,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感知与认同,既会影响到自己的专业水平.还会影响教师使用专业能力的态度,影响教师是否提高专业水平的选择。
  在岗位参与对教师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中.作者发现.教师对学校工作的参与程度越深,他们对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满足与成就感越强烈。从提升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精神满意与成就感的程度来看,教学管理工作最为明显,其次是教学专业工作,最后是学校发展工作。
  在岗位参与对教师同事关系的影响分析中.作者发现.只有教师对学校管理事项参与很多的情况下.参与管理才对教师与同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改善。除了教师对学校管理事项参与很多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专业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参与越多,对同事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前者比后者更明显。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动因、举措和经验
  李旭,梁宏在《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中撰文.从动态视角探讨了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动因和举措.并从整体上把握和总结了这一改革的基本经验。
  作者首先对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这次改革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动因包括:一是宏观经济转向的客观要求.即贝宁呈现出非正式经济部门为主导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国家培训非正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提升非正式经济部门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二是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危机.要求为缺乏劳动力就业市场所需技能青年提供培训.稳定社会局面。内部动因包括:1.传统学徒制发展与变革的需求,传统学徒制是贝宁发展最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大部分贝宁青年获得技能的途径.但存在着体制不规范.培训质量不稳定的弊端:三是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毕业生实践经验缺乏,所学技能也没有为在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接着.作者论述了这次改革采取的措施。一是改组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机构.重点是整合职业教育管理权,理念是紧跟双元学徒制改革步伐,机构调整思路为管理部门职责日渐明晰:二是组建职业继续培训与学徒制发展基金会.基金会采取多元融资.主体之间以及项目和正式教育机构间调配方式:三是构筑双重国家资格认证体系,贝宁政府于1998年联合行会组织确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为双元学徒制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革.双元学徒制以专业项目方式运作,由行业组织采用DACUM法主导课程开发.由各地区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合作运作。
  最后,作者总结了贝宁双元制改革的经验。一是挖掘传统体制的积极因素,消除改革阻力:二是以多元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改革服务.包括贝宁政府与国际援助机构、国内社会伙伴,国际援助机构与行会组织.以及正规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三是建立多元协商机制,以制度保发展。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周建松在《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1期中撰文.结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及若干重要文件的学习研究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并结合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思考。
  作者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类型.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改革探索之中。作者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的分析和思考.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十个方面:(l)从职教性与高教性的关系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立足职教性与发展高教性的有机统一;(2)从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体制机制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是社会(公益)性和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3)从办学模式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政府主导条件下学校主动和企业合作的有机统一:(4)从办学功能定位看.高等职业教育应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多层次、全方位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5)从教学目标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统一体:(6)从学生招生体制和办法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基本规范和自主招生的有机统一;(7)从教师素质队伍和构成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专职教师的双素质和专兼结合双师团队的有机统一;(8)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9)从办学条件和教学保障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现代化的校园与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统一体:(10)从办学经费来源和构成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充裕的财政拨款和强大的自筹能力的有机统一体。
  最后,作者指出,只有当人们对这些问题拥有相对统一的认识时.才能真正形成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类型特征,这也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是一项更为系统的社会工程.
  于志晶、李玉静在《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中撰文.介绍了世界各国在妇女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上表现出的一些共同趋势,并从中得出经验和启示.以期有助于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
  作者指出.国际妇女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战略及趋势包括:(1)实施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战略,在具体发展策略上强调给女性以政策倾斜和特殊保障;(2)加强贫困妇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具体包括灵活的培训方式.提供激励机制和实质支持,在内容上强调市场短缺行业或领域,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式;(3)消除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隔离问题;(4)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与评估;(5)加强创业培训.使其成为新热点。
  参照国际妇女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经验与趋势.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1)把妇女职业教育与培训纳入到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中,从上到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在国家教育经费中予以倾斜.建立完善、严格的保障、监督机制;(2)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灵活的妇女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3)激发妇女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明确的对妇女参与各种形式培训的投入机制及结果认证机制;(4)加强职业学校教育中女生的就业眼务和职业指导,职业学校应设置更有效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机构,培训一批对性别问题敏感的指导教师,鼓励男女小组合作学习.维护女生的平等就业机会,支持更多的女性毕业生进入非传统就业领域;(5)切实加强农村妇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按照进城和留守两类予以不同的侧重;(6)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妇女创业.包括为想创业但面临经费困难的妇女提供经费支持,增加其社会福利等。
  国外职业教百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
  梁成艾、朱德全在《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8期中撰文,通过比较研究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中国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可以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来构建自己的“五化”统筹模式。
  作者首先解析了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一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等欧美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初期相继出现了城乡失衡发展问题:二是日本、韩国、巴西等东南亚及南美国家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引发了城乡差距明显拉大:三是印度等南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大幅增长,城乡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接着,作者对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之模式进行了探析。一方面介绍了发达国家的I统筹模式.包括美国的“乡村复兴”模式、日本的“造町运动”模式、法国的“乡村新城”模式、英国的“新城运动”模式、德国的“城乡等值化”模式、挪威的“乡村计划”模式及发展中国家的统筹模式,包括韩国的“新村运动”模式、巴西的“增长级”模式、印度的“喀科运“模式(喀拉拉民众科学运动的简称)。由于社会经济等背景的不同,各国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巾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然后.作者归纳总结出了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一是注重从法律法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来保障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二是尝试从职业培洲层面来履行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三是探索从职教改革方面来完善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在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作者还提出了本土化的借鉴,从五个层面来构建自己的“五化”统筹模式:一是统筹思想大众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舆论基础:二是政府作用彰显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根本保证;三是乡村发展优先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四是职业培训集团化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切实保障:五是教改工作均衡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材职业教育名称及内涵新解
  马建富在《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0期中撰文,对农村职业教育名称及内涵做出了新解。
  作者首先指出,应该用“乡村职业教育”名称替代“农村职业教育”。这是因为“农村”概念自身具有非包容性和静态性的特征.且“农村职业教育”概念含义模糊。而“乡村职业教育”概念的内涵体现了动态性及地域的确定性,具有积极意义.将使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接着.作者指出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进行界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非永恒性,作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并非永恒的:二是城乡职业教育的非绝对性,具体表现在农村职业教育范畴的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范畴的相融以及不同学者研究城乡职业教育视角的差异性:三是城乡职业教育功能的非相斥性,其功能定位呈现出模糊、取向逐渐一致或融合的倾向,所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界定也将日益复杂:四是不同学者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界定标准的不一致性,,
  最后.作者进一步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做出了界定和解析,,作者认为,定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界定标准的同一性.在定义描述上要从时间、空间、价值上多维度来阐述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在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作者指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域内进行的.以农村社区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以促进农村人口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为宗旨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具有发生的地域性、发展的历史性、外延的广域性和特定的服务指向性等特征。
  近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及启示
  姚加惠在《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0期中撰文对台湾近年来高等技职教育政策进行了述评。
  作者首先简要论述了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过程: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台湾地区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专科教育只获得初步发展:60年代至7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迎来了出口导向发展时期,专科教育从稳步发展转向直线式增长:80年代起,为舒缓升学压力,台湾再度开放私人捐资新设大专院校.技术学院相继兴起然而.由于技职教育升学通道不畅.技职学生基本能力不足,技职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待遇.导致技职教育被视为“二流教育”
  接着.作者评析了近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把如何配合台湾地区经济全面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职教育发展提到重要议程:一是大力扩充高等技职教育规模。通过增加高等教育机会建立大学多元弹性入学制度,为考生提供较多的应试机会,促进高等技职教育飞跃式发展。二是努力提升高等技职教育质量。,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政策落实在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中,如修订专科课程、奖补助私立技专院校等,促进高等技职院校内涵建设。三是力促技职成为“第二教育国道”。如强调各层级技专院校通过升格改制的方式建立技职一贯体制、规划技职体系一贯课程。四是推动建立技职教育弹性学制,即实行回流教育和活化修业方式。
  最后,作者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提出未来高职教育政策设计的启示:一是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建立独立体系.迫切要求高职教育突破专科层次,向上延伸:二是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继续加强质量建设.可以出台一些专项规定或专项补助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建设;三是建立弹性学程.增强高等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并将其范围扩大到继续教育领域,逐步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浅议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立在两条路径
  刘晓、石伟平在《江苏高教》2010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进程中存在着两条路径:即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建设路径和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建设路径。前者是作为当前实然建设路径存在的,在实践中过分地强调课程的作用.引发了诸多现实的问题:后者是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元素.将内涵建设贯穿高职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是一种应然的路径。
  作者首先对作为实然建设路径存在的课程建设的误区进行了梳理。指出.当前上至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向。下至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操作,都将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精品课程以及高职院校将各级精品课程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当作反映该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指标,造成了:(1)课程之间相互封闭,导致知识的分割;(2)建设观念存有误区,导致建设方向异化:(3)教师团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4)没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
  接着.作者对作为应然建设路径存在的专业建设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专业建设J的策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将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其建设内容包含了与人才培养直l接相关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l案的设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J教学环境建设等等。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还可l以带动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展开,形成l纲举目张的工作格局。具体五点措施包括:首I先,立足现实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其次,明确培I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第三,紧抓课程建设.1统筹教学资源;第四,组建教学团队。强化师资J队伍:第五,建设实训基地,优化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发展的七大措施
  曹晔在《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9期中撰文指出,自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基于统筹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具体包括:区域内的联合办学、合作招生:跨区域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全国性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形式。(2)实行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其具体模式包括:依托县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政府主导下组建的职教集团: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优势,开展城乡联姻,实行省、市、县三级合作办学,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的职教新模式.以带动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3)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4)逐步实现农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制度。(5)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6)城乡携手共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作者指出,上述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区域统筹,但其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障碍。同时.这七方面的统筹主要是集中在教育领域内部.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性、开放性要求国家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与外界的统筹力度.尤其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与企业的统筹力度,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国际亮争力比较分析
  陈衍、张祺午等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1卷第5期上撰文指出,职业教育规模国际竞争力水平与人均GDP呈现动态平衡性;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要根据一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适度调整;中国职业教育规模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应适度扩大。
  作者借鉴和运用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对世界各国和地区职业教育规模竞争力水平进行度量。职业教育规模国际竞争力比较结果显示:聚类分析竞争力综合指数最高的前三位国家依次是英国、比利时和斯洛文尼亚,其G值分别为190、96和83:中国的G值为21.与安道尔共和国、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三国并列排在第35位。作者在比较与分析职业教育规模竞争力一级指标后得出,OECD国家中的比利时VAER达到58,排名第一,表明该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总量超过接受其他教育类型学生的总量:英国VAER达到48.表明该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总量与接受其他教育类型学生的总量大体持平:其他OECD国家的VAER主要在40左右,说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数量与接受普通教育学生数量大致保持在4:6-3:7之间。而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其VAER基本在20以下。
  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首先.我国的VAER为19,排名第20位,相对较高,说明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发展,我国教育的职普比正趋近合理。其次,我国的VGER为9,排名42位,相对较低.说明中国还有相当大比例的适龄人口没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走入社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适龄人口劳动技能偏低的事实,同时也表明中国职业教育在向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再次,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竞争力综合指数G为21.排名35位,处于第二阵营,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相对我国人口数量而言,职业教育规模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应适度扩大。因此作者认为.将职业教育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专业化视祝阈下的韩国成人教育
  孙惠丽在《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1月刊中撰文指出,唯有成人教育发展成全专业化体系.才可能成为一项教育的主流,为众多的成年人口提供学习机会。而近年来韩国采取诸多措施致力于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了解韩国成人教育专业化的特征.对于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专业化建设,“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惜鉴意义。
  作者主要从专业化的视角探讨了韩国成人教育的特点:(1)健全成人教育专业化法律制度。韩国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成人教育的地位、性质、目标、基本原则、根本任务、机构设置以及政府对发展成人教育的职能和作用等,都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为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2)确保成人教育机构的专业化。韩国颁布了《社会教育法》使大学成人教育义务化,扩大大学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3)加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作者认为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有效开展成人教育,提高成人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大学就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承担起培养成人教育专门人员的职责。韩国还在《社会教育法》和《社会教育法施行令》中对成人教育专门人员做了明确规定。(4)建立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种类繁多,且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协会,社会教育协会,文解(识字)教育协会,大学社会教育协会和地区社会教育中央协会。
  自学考试考试制度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
  靳希斌、戴家干在《成人教育学刊》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自学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育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突出地显现出了其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目标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自学考试制度只有进一步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强音中,才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对推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指出,自学考试制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包括:第一,自学考试制度的开放性使之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制度:第二,自学考试制度的灵活性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有效途径:第三,自学考试制度的自主性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动力;第四,自学考试制度的整合性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搭建了平台。
  作者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发展自学考试制度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把自学考试制度定位为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位一体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形式,考试与学习过程同等重要。发展自学考试制度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对策主要有:第一,应进一步从制度改革上提高自学考试制度适应社会低收人群体的能力,应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教育公平.因此建议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第二.自学考试制度应面向广大农村,向农村扩展.在农村通过自学考试制度对农民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各种人才:第三,应进一步发展高学历自学考试制度.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推进终身教育发展。

【“岗位参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等】相关文章:

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与市场影响实证分析08-08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08-17

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08-05

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与市场影响实证分析 论文08-08

浅谈外商直接投资对大连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08-05

分析高中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的实证08-05

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的实证分析08-05

四项计提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08-05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实证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