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时间:2023-02-11 22:48:34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吴姗娜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银领人才、居功甚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了较大提高。但其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由于就业能力不足而出现的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的“就业鸿沟”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为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十分显著。通过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剖析,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清晰职业发展远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充分满足社会求才,学生成才、高职院校育才三方面的共同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高专)“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陕教高[2008116号)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昊姗娜(1972-),女,陕西汉中人,经济学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71-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银领人才、居功甚伟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所培养的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虽每年都有改善,社会认可度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就业现状却表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民进城务工难后又一社会焦点问题。理论知识的薄弱,就业能力的单一,创新能力的缺乏,社会适应性的不足等问题.使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的“就业鸿沟”现象同时存在。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企业改制重组、政府机构改革和我国面临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新增劳动力就业高峰“三峰叠加”大环境因素外,最根本的就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就业能力不足。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剖析
  关于就业能力,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我国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瑞士的戈德斯密德认为的就业能力有五种要素构成: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基本胜任力(包括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沟通能力(包括说和听的能力);适应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地思考能力);群体能力:(包括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包括理解组织文化和分享领导的能力)。国内著名学者夏祖浩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当包括4个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汪怿则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划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团队工作技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充分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构建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3个层次10个方面,如下表1所示。
  
  第一层次.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两个层次。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因此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应重点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同时,高职教育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只有具备较高专业基础能力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被企业“留得下”。专业基础能力是属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中第一层次的能力。
  第二层次.社会适应能力。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体包括5个方面: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学生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因此,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既要求毕业生在具有较强专业基础能力,能用所学的书本知识适应工作实际的同时,更要求能融洽地协调入际关系和生存环境。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毕业生是否能被企业“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第三层次,专业发展能力。随着社会所创造并能提供工作岗位的增多.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提高。大量案例研究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初始就业时不逊色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但从后续发展来看却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的变化往往不是数量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高职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会成为高职生日后进入职业生涯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毕业生将来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方面的意义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DonaldE.Super)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探索阶段(15-24岁).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确立阶段(25-44岁).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尝试,变换工作,到逐步稳定:维持阶段(45-64岁),在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持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衰退阶段(60岁以后).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按照该理论.高职生在校三年正处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二时期,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也就承担了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
  通过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入大学后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主动获取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对口的职业行情,思考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并据此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人生目标,明确大学生活目标,做好学业规划,有目标地在大学各阶段逐步实施提升就业能力。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对自我和外部就业环境缺少理性分析,表现在一部分人面对激烈竞争缺乏自信,不论是否适合而盲目就业:另一部分人无视就业形势.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薪资、好环境,致使频繁跳槽、反复就业,扰乱了市场,丧失了诚信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未雨绸缪,精心策划职业生涯的发展途径。、
  四、高职院校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突出表现在期望过高、定位不够合理,高职毕业生在薪酬预期、就业地域、企业规模等通常都会出现高估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从小单位、从最基层做起,主动适应市场当一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
  (二)清晰职业发展远景,牢固专业基础能力。我们因本着在低年级定向.在高年级定位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在第一学年做好大一新生的大学适应和职业启蒙教育,整合职业心理要素。学校可通过系列讲座、讨论、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职业发展愿景的认识.,鼓励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引导学生会开阔思维,懂得珍惜所有的学习机会。
  (三)扩展职业素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高职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高职院校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要把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主动与企业联系.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稳定的专业人才输出基地,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强化技能开发培养,凸显专业发展能力。高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受所学专业限制,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方面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都相对较弱。我们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企联办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教学方针.促使学生具备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管理。鼓励、指导大学生创办“创业者协会”、“职业发展协会”等有利于自我成长与锻炼的社团组织,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使其成为学生交流就业感受、提供就业信息、共享就业经验、促进专业研究的场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入校友网络和同学们交流求职工作体会与心得,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之成为能力培养的核心。
  五、结论
  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成功的由“校园人”成为“社会人”.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也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满足社会求才.学生成才、高职院校育才三方面的需要。
  为此.我们的高职教育在改造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就业能力”的育人观,帮助大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不同的就业取向,自觉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求职择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充分、顺利、合理地实现就业,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职业生态模式,从而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JamesHeckman著,曾湘泉译.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1-36.
  [2]夏祖浩.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竞争优势[N].中国教育报,2006-5.
  [3]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4]刘善球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7-40.
  [5]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6]于伟,我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研究[R].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6.

【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文章:

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08-07

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08-08

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08-17

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11

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17

论数学教学中比较能力的培养08-08

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08-07

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08-14

论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培养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