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作文宜“精”忌“滥”

作文宜“精”忌“滥”

时间:2023-02-23 18:33:1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范文宜“精”忌“滥”

作文范文宜“精”忌“滥”
  
  姜有荣
  
  许多老师在评讲作文之后,都喜欢选编范文给学生赏读、学习,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笔者也发现,由于老师印发的范文太多,学生有的连看都不看就往学桌里一塞,枉费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莘莘学子,因为再好的文章,看得太多了也会腻味。为了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使范文发挥“以一当十”的实战功效,笔者主张范文宜“精”忌“滥”。
  
  一、精选
  
  到底应遴选什么样的文章来作范文呢?笔者以为,必须坚持如下两个标准:
  
  1.针对弱项。什么文章给学生读最给力?学生最想读的文章。那么,学生最想读什么文章呢?应该是对本次作文某一环节自己处理得最不理想、而别人处理得最具匠心的文章。我们选出的范文应该像一剂“补药”:学生的作文哪“缺”,补哪;哪“弱”,补哪;哪“平”,补哪。这样的范文,学生读起来才会如饥似渴。
  
  2.可学能及。班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选的范文太过高妙,只会让学生“结网”无望,“羡鱼”兴叹。要知道,桃子吊得太高,谁也够不着,就没有人去够那个桃子了。桃子吊在什么高度最合适呢?应该吊在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为此,我们遴选范文时要坚持“三选”“三不选”。“三选”就是选“学而能练”之文,选“练而能会”之文,选“会而能及”之文;“三不选”就是妙手偶得之文不选,天赋才思之文不选,独门绝活之文不选。
  
  二、精读
  
  范文的“精选”就为“精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对范文,“人乎其中”了,才能产生共鸣;共鸣了,才能产生审美愉悦。那么,到底怎么来读呢?笔者以为,必须坚持如下两点:
  
  1.读出门道。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广大同学应做目无全牛的内行,要从自身写作的不足之处出发,去观照范文的得意之处,反之亦可。而且,对着得意之处,还要揣摩出作者“想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等门道,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2.品出妙处。许多学生读了范文,“食而不知其味”。问他学到了什么,空空然;(教学论文 www.fwsir.com)问他妙在何处,茫茫然。何故?皆因其阅读时囫囵吞枣,而没有细嚼慢品。我们读范文,应如品茗,读了之后,应掩卷咂摸咂摸,闭目回味回味;应如美食家,观其色,嗅其香,尝其味,而不应像一个饿汉,只为了填饱肚子。读范文时,为完成任务匆匆浏览十篇,不及为领悟妙处细细品味一篇,这就是以“透”克“量”,以一当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为更直观地把握精选、精读范文的要旨,下面展示一则精选、精读实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颗健全的心灵应该有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尖刺,始终对应着自己的恶行。这根刺,哲学的名称叫“良知”。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今人所说的知耻、知愧、知恩,无不诠释着良知的内涵。可是,当今社会让有良知者痛心疾首的良知沉睡、麻木甚或泯灭之事却时有发生。
  
  请以“唤醒良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误区】
  
  1.审题不准。误将“唤醒良知”理解为“呼唤良知”。
  
  2.扣题不紧。叙事若即若离,不能紧紧扣住“唤…醒…‘良知”这三个关键词进行逐层演绎推进,重心突出不够,时有旁逸斜出。
  
  【选编理由】
  
  《最后的善良》一文,除文题外,文意完全契合“唤醒良知”题旨,而且时时、处处紧紧扣住题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步一步地唤良知”“良知一步一步地醒”的漫漫征程。
  
  【范文精读】
  
  最后的善良
  
  王虹莲
  
  他是一个劫匪,坐过牢,之后又杀了人,穷途末路之际,他又去抢银行。
  
  他抢的是一个很小的储蓄所。抢劫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不顺利,两个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个杀了,另一个被他劫持上了车。因为有人报了警,警车越来越近了,他劫持着这个女子夺路而逃,把车都开飞了,撞了很多人,也撞了很多小摊。
  
  这个二十一岁的女孩子参加工作不久,为了这份工作,她拼命读书,毕业后又托了很多人,没钱送礼,是她哥卖了血供她上学为她送礼。她父母双亡,只有这一个哥哥。
  
  她觉得自己真是命苦,刚上班没几天就遇到了这样恐怖的事情,怕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终于,他被警察包围了,警察让他不要伤害人质。他疯狂地喊着:“我身上有好几条人命了,怎么着也是个死,无所谓了!”说着,他在她颈上划了一刀。
  
  她的颈上渗出了血。她流下了眼泪,知道自己碰上了亡命徒,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问她。
  
  她摇头:“我只是觉得对不起我哥。”
  
  “你哥?”“是的,”她说,“我父母双亡,是我哥把我养大,他为我卖过血,供我上学,为了我的工作送礼,他都二十八了,可还没结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龄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从她脖子上落了下来,他说:“那你可真够不幸的。”
  
  围着他的警察继续喊话,他无动于衷,接着和她说着她哥。他身上不仅有枪,还有雷管,可以把这辆车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为他的身世也同样不幸:他的父母早离了婚,他也有个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着上的大学,但他不想让妹妹知道他是杀人犯!
  
  她和他讲着小时候的事,说她哥居然会织手套;在她十三岁来例假之后曾经去找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帮她。她一边说一边流眼泪。
  
  他看着前方,看着那些喊话的警察,又看了看身边的女孩,他忽然觉得世界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他拿出手机,递给她:“来,给你哥打个电话吧。”
  
  她平静地接过来,知道这是和哥哥最后一次通话了,所以,她几乎是笑着说:“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单位加班,不回去了。”
  
  生离死别竟然被她说得如此平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说过同样的话,看着这个自己劫持的人质,听着他和哥哥的对话,他伏在方向盘上哭了。
  
  “你走吧。”他说。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让我后悔,也许我一分钟之后就后悔了!”
  
  她下了车,走了几步,居然又回头看了他一眼。她永远不知道,是她那个电话救了她。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仅存的善良,那仅有的一点儿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刚走到安全地带,便听到一声枪响,回过头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盘上。
  
  劫匪饮弹自尽。
  
  很多人问她到底说了什么让劫匪放了她并且放弃了唯一的生存机会。她平静地说:“我只说了几句话,我对我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哥,天凉了,你多穿点衣服’。”
  
  她没有和别人说起劫匪的眼泪,说出来别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几滴眼泪,是人性的眼泪,是善良的眼泪。
  
  (1)题意如何理解?
  
  ①对“唤”的理解:
  
  【词典义】发出大声,使对方觉醒、注意或随声而来。
  
  [文题之意]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对方觉醒。
  
  ②对“醒”的理解:
  
  [词典义1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
  
  [文题之意]“醒”是“唤”的最终结果。“醒”是瞬间的,但“唤醒”有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唤”的过程写得越充分、厚实,“醒”的结果才会显得越自然、必然。
  
  ③对“良知”的理解:
  
  [词典义1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文题之意1词典义中的本义、引申义均切合题意。
  
  (2)“他”有良知吗?何以见得?
  
  有。可从如下两点看出:
  
  ①父母离婚后,是“他”供着妹妹上的大学。——他还念兄妹之情,或者说他还知道一个做哥哥的应尽之责。
  
  ②他不想让妹妹知道他是杀人犯!——他的内心对“善恶”是有正确认识的,他知道“杀人犯”是在作恶,这是“耻辱”,是有辱妹妹的声誉的。
  
  (3)“她”是怎么一步步地来“唤”的?
  
  ①我看你和我哥年龄差不多呢。——以做哥哥的相通之心、之情来“唤”。做哥哥的是最能理解、体察哥哥的行事、心理、感情的。
  
  ②织手套……找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帮她。——以大男人难为之事来“唤”。两个细节,加之上文的“卖血供学”,哥呵护“我”之情比“他”呵护妹之情来得更深厚、更细腻。
  
  ③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单位加班,不回去了,——以自己的善来“唤”。自己虽然身处险境,但她还在体谅哥哥,不想让哥哥担心。
  
  ④哥,天凉了,你多穿点衣服——以死亡线上的牵挂来“唤”。自己已命悬一线,却心忧着哥哥的日常起居,这是平凡中的感动,虽平常,却真切、真挚,带着“(兄妹)情”,裹着“(报恩)义”,足可融化世上任何一块坚硬的冰。
  
  (4)他的“良知”是怎么一步步地被唤“醒”的?
  
  ①劫匪的刀子从她脖子上落了下来……那你可真够不幸的。——恻隐之心“醒”了。
  
  ②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为他的身世也同样不幸。——同命相怜之心“醒”了,“他”开始回忆自己的身世。
  
  ③他忽然觉得世界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哥呵护妹,妹感念哥,此乃浓浓兄妹情。其情亦真,其情亦深,这世界多美好啊,他对这个世界已不再“无所谓了”,而是“有所谓了”;但一失足已成千古恨,想回头已上黄泉路,悔恨之心“醒”了。
  
  ④他拿出手机,递给她:“来,给你哥打个电话吧。”——有“醒”的行动了,这个行动已不像劫匪,而像一个正常人了,因为它带着正常人应有的情感体温。
  
  ⑤他的妹妹也和他说过同样的话……他伏在方向盘上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他的“伤心处”在哪?在他妹妹。这也是他坚硬如冰之心最柔软的地方。人世间至真至纯的兄妹之情,让他有“醒”的痛感了。
  
  ⑥你走吧。——有“醒”的决定了。他深知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你可以想象,说出这句话,他要下多大的决心啊!
  
  ⑦快走,不要让我后悔,也许我一分钟之后就后悔了!——有“醒”的挣扎了。尽管“良知”最终战胜了“邪恶”,但这份“良知”很小,很脆弱,他的内心还在痛苦地挣扎。有痛苦,有挣扎,这才是一个良知被唤醒的劫匪。因为没有良知,他就不会感到痛苦;良知不被唤醒,他就不会挣扎。“痛苦地挣扎”不仅没有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反而使文章显得更真实,更让人感到心颤。
  
  (5)“她”能唤醒“他”的良知的最大智慧是什么?(这也是本文构思最大的匠心)
  
  “她”没有把“他”当做劫匪,而当做了哥。如果“她”把“他”当做劫匪,“他”就会把“她”当做“人质”,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她”把“他”当做哥,“他”就会把“她”当做“妹”,那就还有生还的一线希望。
  
  对此,文中有一处暗示:“围着他的警察继续喊话,他无动于衷,接着和她说着她哥。”——警察把“他”当做劫匪,“他”身上有好几条人命了,怎么着也是个死,所以他“无动于衷”。而“她”把“他”当做哥,“他”对这世界如果还有一点留恋的话,那就只有他妹妹了;如果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做哥哥应尽的呵护之责了。所以他还能“接着和她说着她哥”。
  
  (6)这篇文章如果从考场作文的视角来审视,除了时时、处处扣题之外,还有哪些“点题”之笔?
  
  ①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仅存的善良,那仅有的一点儿善良,救了她的命!——这是画龙点睛之笔,点明主旨。
  
  ②但她知道那几滴眼泪,是人性的眼泪,是善良的眼泪。——这是升华之笔,将全文的主旨从劫匪这一个体,升华到了众生群体的人性。
  
  本文给我们的启迪是,考场记叙文构思的最大机智在于:把对主旨的昭示,放在情节的逐步推进之中,这一招不仅能让作者时时想着扣题,而且能让阅卷者处处看到扣题。
  
  

【作文宜“精”忌“滥”】相关文章:

撰写求职信的宜与忌08-15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四忌、四宜08-17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三忌”与“三宜”08-08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四忌、四宜08-13

游宜园作文03-01

作文范文宜“精选”“精读”08-22

青春无忌的作文08-18

不能用“滥检查”对付教育“乱收费”08-17

作文批改及讲评五忌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