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时间:2023-02-24 20:17:5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孙丽霞

  (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摘要:高校是以教育和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场所,面对全球问题和人类生存危机,高校要围绕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开展技术合作,实施低碳教育,开展低碳研究,健全低碳设施,强化低碳管理,完善低碳制度,营造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以此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低碳校园;建设措施

  一、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

  所谓低碳(low 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low - carbon life),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恶化。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从而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指在学校的教学及管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教学论文 www.fwsir.com)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大户,涉及面广、数量大、形式多样。因此,在低碳校园的创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节能意识不够牢固

  改善环境最重要的内力取决于学校与媒体,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媒体对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加之一些高校领导节约观念淡薄,造成部分师生缺乏节约意识,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后勤成本,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许多高校在管理方面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有力措施,加上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未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不利于低碳校园的有效管理。此外,不少高校的节能管理人员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发挥技术人才在建设低碳校园中应有的作用,使节能工作流于形式,造成节能效果不够明显。

  (三)技术改造缺乏力度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资金缺乏和技术条件较差,很多基础设施面临着陈旧老化、节能状况差。再加上高校连续扩招,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过快,各种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短期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在新的建筑设计、用材,老校区改造等方面考虑节能因素的甚少,缺乏节能科学性论证,因此造成了过多的资源能源浪费。

  (四)资源共享不够充分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由于大学合并,各学院之间学科分离,教学场所分离,一些二级学院又存在着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在教学场馆及网络资源等方面重复建设的较多,造成设备利用率不高,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充分。

  (五)制度机制相对滞后

  由于我国校园低碳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节能观念、管理制度等方面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等社会措施方面还应尽快与社会同步对接,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落到实处。

  三、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平台

  能源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各种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各国更加注重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任务,也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负起社会责任,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为主要思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应加强低碳、节能、减排方面的科学研究,强化内涵建设,为构建学科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以此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是弘扬低碳文化氛围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基地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场所和集散地,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校园内的研究机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形成低碳意识。同时,在高校建设低碳校园,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并通过设立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开设低碳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师生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还能与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等要求密切结合,并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广泛传播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可见,高校是传播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辐射源和宣传载体。

  (三)高校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幼手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科教优势资源,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大量的低碳科技、清洁能源原创成果能带动科技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产业化进程;有效地发挥高校的作用,使其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有效缩短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

  四、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首要原则是讲究科学性,要按照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和最新颖的方法设计节能减排指体系和操作办法,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见出效益。

  (二)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应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绿色的、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让师生充分享受建设成果。

  (三)群众性原则

  低碳校园建设是一项广泛性、群众性的活动,要在校园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低碳校园,我先行”、“低碳校园,我参与”、”低碳经济,我有责”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兼顾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坚持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既着眼长远、全盘谋划,又立足当前、突出重点,促使低碳理念、低碳教育、低碳生活的相互融合、有序推进。

  (五)节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在于节约资源。高校应坚持勤俭办校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立项、校园建设、组织管理、教育宣传等各个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六)借鉴性原则

  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全局性、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在低碳校园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我国高校在进行低碳校园建设中要积极吸取,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类型、历史、地域、发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注重细节和技巧,突出优势和特色,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校园低碳建设的发展。

  五、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低碳教育

  开展低碳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基础。高校应开设与低碳理论和知识相关的教育专业,建立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低碳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低碳理念的教育内容,并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着力培养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以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网络,采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有机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座谈讨论等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学校舆论宣传阵地,如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橱窗、讲座、报告等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引导低碳校园建设、宣传低碳经济、低碳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体验等教育方式,推进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促使师生理解建设低碳校园的积极意义,引导师生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扩大低碳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弘扬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指的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生产实践中,要有低碳消费、低碳排放的意识和行为,在涉及到物质能源消费的活动中,要以提倡生态文明、讲究文化质地的目标进行低碳排放和低能源消耗,低碳文化是注重科学贡献率的先进文化。由于低碳文化要求人们在所有的活动领域都尽量自觉地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因此倡导低碳文化能维持全球的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消除由气温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低碳文化还会促进各种低碳科技和各种新的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科技的蓬勃发展,使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全球生态环境的污染会很大程度地减轻,人类将向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既定目标迈进一大步。

  (三)倡导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低碳校园的落脚点。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应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将低碳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意识中,增强其建设低碳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培养广大师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一些低碳生活的知识,比如:调低电脑屏幕的亮度,就等于每年减排29千克二氧化碳;少浪费一公斤粮食,就等于每年减排0.94千克二氧化碳,洗衣服晒干而不用烘干;回收用过的书本,提高在同学问的周转率;假期去不远处郊游,可以骑自行车,而尽量减少坐汽车;出门随手关灯,空调的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发放倡议书、校园低碳签名、街头宣传、计算碳排放量、低碳生活宣誓、“地球一小时”等形式各异、色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去等等。通过这些做法,使师生员工自觉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涉及到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让越来越多的师生成为“低碳达人”。

  (四)开展低碳研究

  高校应设立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积极整合学校学科优势资源,争取相关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着力发展与低碳研究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带动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积极参与开发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研究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以学校为平台,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大力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积极探索高校节能减排的新机制、新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科研支撑和发挥示范性作用。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院(中心、所),加入到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研究队伍中,并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在推动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促进了学校自身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健全低碳制度

  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许多低碳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措施,高校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并借鉴国内外低碳校园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加快校园节能制度建设,出台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使低碳校园建设有章可循。同时,要落实低碳节能责任制,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员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约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行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奖惩办法的实施,使低碳理念逐渐“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六)完善低碳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并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人改造中,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如对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替代老旧变压器,减少供电能耗。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应在采购工作设备时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利用其它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洁发展。

  (七)强化低碳管理

  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督评估和考核问责等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体系,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公车、水、电、气、医疗、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森林资源。健全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对执行节能标准、能耗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监管,加强校内能耗审计、公示,及时消除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并强化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分析自身能源资源利用情况、利用特点、存在问题等,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数据。

  (八)培养低碳人才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低碳校园建设中应切实发挥自身在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通过人员、政策、经费方面的倾斜,在高校中开设低碳学科专业,鼓励师生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制订低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培养建设低碳社会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低碳专业人才,从而为我国低碳社会的构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总之,高校师生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秉承科学理念,加大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低碳校园运行和管理模式,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相关文章:

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校园倡议书08-05

浅谈学校如何加强师德建设08-19

校园低碳倡议书08-08

农村小学如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08-18

如何加强村级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08-15

浅议如何加强秘书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08-05

校园低碳生活倡议书08-16

校园低碳环保倡议书08-02

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倡议书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