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时间:2023-02-24 17:16: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魏洪平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学,212321)

  摘要:语文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缘于历史文化的个性差异、地域文化的个性差异、学校文化的个性差异和情感思维的个性差异。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应注重三个原则: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教师的创造,并由目标、内容、评价三部分组成。

  关键词:校本课程个性化定位原则构架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能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是最具个性化特色的课程。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在这个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教育必须顺应这个潮流。“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语文教育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一、 定位:语文校本课程立足个性化的原因追溯

  从对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学校文化、情感思维的个性差异的分析中,可确定语文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这一基本定位。

  (一) 历史文化的个性差异

  历史文化是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不同,在历史长河里积淀的文化自然也不相同。我校所在地应属江南的吴楚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在选文上若以吴楚名家为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时对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容易得多。

  (二) 地域文化的个性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为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地处江南水乡,临溪傍水,在那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网上,村舍一片蓊蓊郁郁,颇有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韵味。江南的风景总是和水联系在一起的,江南美,美就美在江南的水。那“咕噜咕噜”的摇桨声,轻盈、飘逸的采莲女,风韵独特的小桥,处处透出江南水乡纯净、柔美的灵韵。不妨让学生吟着唐诗宋词,去感受“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的水彩墨画;让学生撑着油纸伞,走进散发着丁香花的古镇小院,感受古人的孤独、伤感。

  (三) 学校文化的个性差异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从校园布局、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都是社会文化的折射,都反映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等文化特质。学校的文化氛围往往影响着学生个性气质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的情趣又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逐渐养成。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受到学校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

  (四) 情感思维的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是指个体在内在身心结构和外在行为习惯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在生理上,表现为性别、年龄、体质、知觉等;在心理上,表现为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在思维方式上,有的偏重于形象思维,有的偏重于抽象思维。语文校本课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情感思维差异,开发出适合学生个性的课程。

  二、 原则:遵循基本规律,尊重教师创造

  (一) 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首先,应树立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观。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观照,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其次,应树立开放的语文课程内容观,打通课内外,走向现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要求“以本为本”,读书只读“语文”书,观文只观“文学”文,这无疑给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套上了“紧箍咒”。这种陈旧观念必须破除。既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就有无穷的学习资源可开掘;既然“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只要与文化有关的,就可能有不尽的语文学习资源供开发。

  (二)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不关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因地制宜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因地制宜中的“地”,是指各校不同的条件——既有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又有文化环境条件;既有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又有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校本课程方案。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失却了特色,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就违背和脱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依据这一原则,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识本校、本地的条件和优势,充分、深入地挖掘课程资源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 尊重教师的创造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课程开发没有教师的参与,便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课程开发中应尊重教师的创造,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自由地确立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应促进教师的自律。

  三、 构架:目标、内容、评价

  语文校本课程应由目标、内容、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 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

  语文校本课程首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目标,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细化的、阶段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应当符合文化传递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具体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四个原则:(1) 针对性原则:结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目标具有此项内容的独特性。(2) 明确性原则:确立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必要时可进行详细描述,便于达成和检测、评定。(3) 整体性原则:既要融汇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又要使目标具有整体性和阶梯性的特点,并突出重点。(4) 可行性原则:制订的目标应与实施效果联系在一起,必须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兑现、落实,空洞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

  (二)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范围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日常学习生活类。这一类是较为普遍的,一般都会涉及。如观看学校闭路电视中的自制节目、浏览校局域网、阅览校阅览室的报刊或自编报刊等。(2) 活动、比赛类。这一类带有课外活动的性质,但要使之规范化、系列化,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参观博物馆等。(3) 乡俗、人文、自然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课程资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我国风俗淳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如收集民间传说、春联,对本地历史名人进行专题研究等。(4) 个性特长类。这一类是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教师的特长、学生的兴趣来开掘的,容易使学校、教师、学生全身心投入,也容易出效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

  (三) 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是语文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评价应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调它的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相对于结果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少用定量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依据要达成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语文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08-17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08-17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08-18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11篇)05-18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03-06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11-14

凸现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08-13

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08-17

探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促进新课程改革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