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论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声望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

论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声望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

时间:2022-08-14 00:12:4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声望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

  论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声望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
  
  张国平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在中国,教师现已成为声望最高的职业,高校教师职位也被求职者竞相争夺。但高校教师对自我职业声望的评价却低于整体评价。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功能被社会所认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其职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任职者的素质逐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职业声望得以提升是大势所趋。二、多数民众对高校教师职业没有直接认识和体验,容易受到个人经历与媒体报道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对高校教师的刻板印象,高估其职业环境。三、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地位和财富、权力地位实质上并不一致,他们所获得的资源与其发挥的职业功能并不匹配,也没有达到其期望。
  
  关键词:职业声望;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刻板印象;衙门化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2) 10 - 0070 - 03
  
  基金项目:宜宾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06Q09)
  
  作者简介:张国平(1979-),男,山西晋中人,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其中职业声望方面的调查显示,教师以55.10%的支持率位居职业声望排行榜首位,它也是公民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但教师对自身职业声望的认同却低于社会认同,而且学历越高认同度越低——大学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度是最低的。李强通过调查发现,多数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这反映出人们声望认同的向上攀附倾向。可是,为什么“局外人”予以高评的高校教师却对自身的职业评价较低呢?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声望的社会评价提高可归因于两方面
  
  1.高校教师自身的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特别是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因为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积极鼓励或硬性要求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外,有相当多的高校在聘用教师时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另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高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激增,高校教师职位逐渐成了必须通过惨烈竞争才能获得的“香饽饽”。因此,高校已成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地。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000年的31.3%提高到57.1%;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师达到52.6万人,是1978年的64倍。
  
  2.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职业环境的改善和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功能的凸显。
  
  (1)教师一直享有身份优越的“精神贵族”、“文化精英”、“道德楷模”、“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而高校教师则向来被视为社会良心和正义的代表,“他们可以借助专业领域的权威,将文化生产场共同遵守的信念建构为全社会的信念”,加之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这些都强化着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
  
  (2)高校教师的职业环境令人羡慕。他们工作的自然环境较为宜人;教学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工作便利性与舒适度不断提高;教师有两个假期,可以自由支配;收入与福利待遇也稳中有升;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竞争相对较小。这些特点迎合了国民求稳、求静、不喜变化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也会有利于教师职业声望的提高。
  
  (3)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功能凸显。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探索者和社会文明的引领者,高校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又承载着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此外,由于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的以身份为中心的凝固的社会结构形式,向以契约为纽带的开放社会转变,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在以契约替代身份,以“社区人”替代“单位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其职业功能得以彰显。
  
  二、高校教师自身职业认同较低可归因于其声望地位与其他
  
  层面的社会地位不一致
  
  许欣欣在比较几项不同时期城市居民的职业声望评价结果时发现,转型时期人们在评价职业声望时,更加看重职业所拥有的权力特征以及市场体制下职业的稳定性,且人们对职业价值进行判断时,经济收入与市场适应力的作用有了明显增加。既然公众在评价大学教师职业声望时已经权衡了其收入、权力与稳定性,那么为何依然出现高校教师自我认同较低的现象呢?这部分与公众对高校教师的刻板印象有关。(论文范文 www.fwsir.com)公众通常认为大学是好单位——大学教师职业稳定,收入都高,工作环境舒适,压力也都远比中小学教师小,有很大的自主权。民众为何有如此观念?
  
  (1)公众大多不了解高校教师的整体收入情况,他们之所以存有大学教师收入高的刻板印象,除去个人的亲身经验、家庭和学校的社会习得等之外,最重要的途径当属大众传媒。频频见诸报端的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和高收费“乱象”使民众认为大学教师是这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此外,由于媒体的片面报道使得“收入不菲”的“媒介常客”或“电视知识分子”成为了高校教师的“典型形象”。美国学者蒂姆·奥沙利文认为,刻板印象助长了某种“直觉信念”,并对建构社会的各种“常识话语”起了核心作用。因此,在媒介和其他外力的“合谋”下,“圈外”的公众极容易以偏概全。其实,高校教师内部收入差距较大。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发工资,由于地区经济存在差异,有些地方政府无法供给充足的资金,所以只能降低工资标准。二是校内工资(奖金),其基本构成有三个部分:岗位津贴(含职务津贴)、课时费和科研奖。岗位津贴、课时费、差别不太大。最大的差距来源于科研奖励。近年来,各高校对科研十分重视,只要为学校带来高额科研经费(含纵向和横向经费),则会有较高的科研奖励。然而获此奖励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而且主要集中在应用性较强的工科领域。三是个人创收,由于市场对教研需求的差异、学科间的差异、教师参与市场意识的不同等,那些在学科领域获得较高声誉的教师,容易通过在校外做讲座、办培训班、与企业或政府部门合作等途径获得较多的资源。然而能够做到名利双收,获取较多个人创收的教师也只是少数。因此,大多数高校教师所获得的实际经济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与其他高收入者比较更是相去甚远,与其从业前20余年的艰苦付出、担任的社会责任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相比也偏低。
  
  (2)公众认为大学教师没有学生升学的压力、没有批阅作业的麻烦、没有备课的辛劳,享有的是优美的校园环境、便利的工作设施、安逸的寒暑假期(其他节假日照常休息)等,似乎高校教师生活在“仙境”一般。胡志海等人对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大学生们对大学教师进行描述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为渊博、涵养与轻松。大学教师真有很轻松吗?
  
  从我国的传统来看,教师形象被刻画为“君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对教师的定位都在某种意义上把这个职业神化了,社会也难免对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过高的要求,让教师感到了角色期望的压力。同时,大学实施收费制之后,教师成了卖方市场的知识产品的提供者,这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使教师感到在学生工作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还有,由于大学的扩招和高校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不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各种科研任务。另外,中国高校的管理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以人为本”向“规范化管理”的急速转变,“效率”、“竞争”、“量化”这样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中大行其道,教师在这样的管理体系面前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监管的“打工者”,由此而带来的职业认同感危机是不容小觑的。
  
  (3)公众认为大学教师有很高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开设课程、自主选择教材、自己确定教学进度、自己选择考核学生的方式等,好似处于海阔天空的环境中。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曾比喻,大学就像一个衙门。它拥有全套的党政部门,也有其特有的业务机关,诸如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它时刻都在指导、监督着教师。即使是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院系,也已经衙门化了。教师不过是三班衙役,只有跑腿站班的份。我国高校中行政管理的官本位体制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教师位居学校行政等级序列的最低层级,成为“被管理者”。在这种规范化管理模式下,如果个体在权力的架构里没有位置或者没有影响,就会处于弱势地位。不仅一般教师的职业自主空间越来越狭窄,就是教授的个人选择空间也被大大地压缩了。
  
  有些高校甚至形成了浓厚的潜规则氛围,党务学工系统、院校行政系统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机制,唯有作为个体的教师没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民主管理权利的实质上也被剥夺。他们普遍感到很难控制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就直接威胁到教师的职业自尊,其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感被冲淡和颠覆也就在所难免。
  
  三、小结
  
  职业声望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高校教师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反映出民众对此群体的支持与尊敬。但在处于民主化进程中的中国,由于受顽固封建思想的影响,权力至上观念已经渗透到国民的心理结构中,人们依然存有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官职的敬畏。高校中官本位的“实然”取向及教育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使得多数教师被边缘化。他们感到应得利益遭受侵蚀,自身拥有相对较低的经济地位。另外,高校教师职业中本应有的“自由”与“自治”受到牵制,他们除了遭受行政管理的约束外,也面临着市场法则的操控,其角色由“自主创造者”被改造成了“被动执行者”。这就造成了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迷失和身份焦虑。因此,他们感到从事这份职业的价值——谋生价值(安身立命)、上行价值(未来发展)和体验价值(幸福和成就感等等)始终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必然影响他们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值得庆幸的是,职业声望对财富和权力有着平衡和纠偏的作用,最终使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论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声望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相关文章:

社会实践自我评价02-28

社会实践的自我评价06-09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08-24

个人评价表自我评价09-26

高中素质评价的自我评价06-11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01-04

经典自我评价02-09

自我的评价06-06

自我的评价(精选)07-27

社会实践的自我评价(精选7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