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

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

时间:2023-02-25 15:24: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

  体验:学生主体在场的重要维度 ——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
  
  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钱林波
  
  传统语文教学以认知学习为主要方法,把语文课当作了知识传授课,试图用狭隘的机械训练发展学生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弊端便是过分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学生的课堂体验以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剥夺,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力受到了严重扼制。面对当前困境,我们倡导“体验性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语文活动过程。
  
  一、关注生活经验——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桥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用一己之见束缚学生的头脑。而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发现。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作为教师,关键在于积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交流对话,以丰富其语言感受。这种感受越真实深沉,学生的心灵会越博大高远。多一些感觉,多一些感受,自然也就会多一些感触,多一些感慨,多一些感悟,最终也就丰富了他们的心灵世界。
  
  【课堂片段1——《中庸之道》】
  
  师:过犹不及,和而不同。请说一说“中庸”思想在这【11.16】语段里什么意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狁不及。”
  
  师:在你看来,子张和子夏两个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谁呢?孔子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相互交流。)
  
  生:过犹不及。犹:如同,一个样。所以,孔子这里是讲“度”的问题。
  
  师:“度”的把握很重要,中庸之道的一个要义就是——适度。你有过相关的体验或教训吗?
  
  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吗?我觉得打游戏过度了,就会上瘾…
  
  生:吃饭过度就会影响健康,医生建议吃饭讲究七分饱,暴饮暴食危害健康,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师:也对,不过“度”的把握是很难的,大家不妨齐读【17.24】这一节:
  
  子贾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愚徽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师:你看,孔子列举了很多生活现象:勇敢一过头,就成了粗鲁无礼。果敢一过头,就成了顽固不化。
  
  生:无耻地剽窃不是聪明,蛮横无理不是勇猛。
  
  生:我们生活中就有这种现象,到处宣扬别人的缺点和隐私,还说我就这么直率。这是真的直率吗?
  
  生:……
  
  师:可见,中庸虽说是常行之道,一遇到现实问题,这个分寸的把握也是很难的。
  
  对“中庸”丰富内涵的体认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结合曰常生活为例来分析就具体真切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就是一个必要的学习基点,阅读就要以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以精神升华为基本目的。
  
  二、善于咬文嚼宇——言语形式的体验是语文之本
  
  优秀作品总是具备一个独特耩到的言语形式,语文学习固然要关注作品“说了什么”,但中心任务更在于探究“怎么说”。(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共同硬件,具体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体验的对象,也是语感养成的重要阶梯。英美新批评派提倡“细读”的方法,他们认为一个字往往是一个“生命的细节”,起着协调文字和意义的各种关系的作用。因而,读者要把注意力放在艺术作品局部的肌质上,既要追索文句的言外之意,又要辨析词句之间的微妙联系。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曾通过“改写”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言语形式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节奏的变化,从而较深入地体验散文语言调子所传达的情感意味。
  
  【课堂片段2——《故都的秋》】
  
  师:这首秋天的恋歌多么深沉啊,“爱”是需要理由的。这故都的秋,作者到底爱它什么呢?
  
  生:清一静一悲凉
  
  师:第1节写明了,作者谈了对故都之秋的整体印象,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我读着嫌它累赘,把这节文字稍作修改,请看投影。
  
  【原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改写】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很好,可是北国之秋却特别的清静和悲凉。我从杭州赶到青岛再赶到北平,就是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师:老师这么一改,是不是更简洁利落一些?与原作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句子长短不一样,课文中短句很多。
  
  生2:课文中停顿用得很多,反复的语句很多。比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不说来得“清、静、悲凉”。
  
  师:对,停顿和反复。比如“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一句也很典型。我们比较着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种表达大意差不多,到底区别在哪里啊?
  
  生:(朗读)——他的语调比较慢,好像很忧郁的样子。
  
  生:原文读起来是好像慢一些。忧郁,倒不一定。我觉得“可是啊”一句很明显有抒情感叹的味道。
  
  师:对,深沉咏叹的调子。同学们读我的修改稿,很平淡。再用心读读原文,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说话的呢?我来读两段。
  
  (教师范读)
  
  师: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一种舒缓、平静、略略感伤的氛围里了?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日常话语,而是抒情话语——艺术语言。抒情散文的语气语调太重要了,作者首先就是用这种声音节奏来感染你,打动你的。接收不到这种声音讯息,也就是半个“文盲”了——文学鉴赏之盲。就像一个乐盲去听莫扎特的小夜曲一样,莫名其妙。
  
  生:老师,你能不能再读一遍。
  
  (师再读一遍,学生也跟读一遍。)
  
  师:这是全篇的调子,平静舒缓,略带忧郁。一开篇,作者就概括了北国之秋的3大特点——(学生齐声——清、静、悲凉。)
  
  接下去,3-11段,就用他这种独特的抒情语调从容地描绘了几个画面。自己读读看,读到了什么样的感觉呢?边读边划,记下你的感受。
  
  为何如此锱铢必较?意在通过比较其不同言语形式,看看字词标点的增减改换,将会使言语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就从一字一句一标点的体验开始,“听听它的声音,掂掂它的分量,感受它的体温”。(王尚文先生语)在与语境的整体关系中反复审视、咀嚼、玩味,这是语文学习者登堂入室的可靠阶梯。如果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去这般咬文嚼字涵泳体察,反复弹奏言语形式这根弦,找准了体验的着力点,或许能改变“语文教学总在隔壁”的尴尬境况。
  
  三、展开互文对读——阅读体验的碰撞与交融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独创的,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上,相互间都存在互涉关系。互文对读,就是抓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将与所阅读文本相关或相类的其他文本汇集起来,以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透彻领悟文本意蕴,在阅读体验的碰撞与交融中进一步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
  
  【课堂片段3——《直面苦难》】
  
  师:既然如此,那么人生一片虚无,随遇而安?不,你看作者接着用“然而”一转,接着再读第3段。
  
  生:(齐读)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师:这就是他赞美的英雄,你在这里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呢?
  
  (学生发言,讨论。)
  
  生:我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些从容留下来,不肯登上救生艇的绅士,就是这样的。
  
  师:他们没想过要名垂青史,是吧?
  
  生:《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决定一分分赚钱来归还巨款的时候,就开始直面苦难了,就是一个英雄了。
  
  师:对呀,战胜苦难,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它就在日常的坚守中,只要你足够坚强,眼望远空,你就能找到光明。哪怕真的山穷水尽,你还可点起心中的灯,照亮自己的路,就像文革中的顾准,不怕坐牢,不怕妻离子散,不怕亲朋规避,在绝境中追求真理。
  
  生:当年“非典”流行的时候,白衣天使们奋不顾身——
  
  师:对,这个有点远了,我倒想起上个月,HIN1流行的时候,我们班还有20多名同学坚守课堂(学生笑)。
  
  生:我们学过史铁生《我与地坛》,课外我还读过《平凡的世界》,都给我这样的启示。
  
  师:对,“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也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很多作品。大家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吗?(几个学生点头)——可以介绍一下故事梗概吗?
  
  生:一个老渔民,叫……(发言停顿,讲述不连贯。)
  
  (师帮助完成介绍)
  
  师:海明威用一句名言概括这种“硬汉”精神,大家知道吗?——
  
  很多学生回答:“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就是打不败他。”
  
  师:可以说,故事结局是极不完美的,付出许多,结果人财两空。说这是一篇悲剧小说,也对,直到最后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我就惊奇,为何老人最后竞能梦见狮子?作为局外人,我本来为这个可怜老者感到感叹,苍天无眼啊,可是真正经历众多苦难的老人却还能如此洒脱坦然地面对命运的不公。
  
  互文对读通向社会生活与人生,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促成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课例试图通过对文本多角度的诠释、补充和开发,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感受和体验,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
  
  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动态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对话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过程中,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在体验和感悟文本的同时丰富了自己。因此,要达到对文本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支撑,基于这种认识,“体验式阅读教学”视“体验”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成分及目标追求,它基于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深化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它是一个师生共享课程,共生、共进、共长的过程。

【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相关文章:

相对稳定促动现代法治08-12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08-17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学习08-15

如何让语文课堂绽放华彩08-20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08-2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08-03

浅谈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07-31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08-17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