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初中思品论文:思品审题中的“四把利剑”

初中思品论文:思品审题中的“四把利剑”

时间:2023-02-25 16:59:10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思品论文:思品审题中的“四把利剑”

  初中思品论文:思品审题中的“四把利剑”
  
  黄桂红
  
  以品德教育为宗旨和导向,对学生活学活用的实践创新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初中思品学科新课改逐步进入深水区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包括中考在内,每每考试下来,往往听到许多老师抱怨:都是平时反复复习过的,试题活是活,但不难。只是学生没明白题意,审题能力太差,缺乏仔细思考,答非所问或轻易投降不会做,都实属不应该。其实很简单!有的老师甚至恨铁不成钢地疑惑,只要认真审题,稍微想想,定会恍然大悟的。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智力不低为什么总犯低级错误?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少老师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不够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设计导学案,在自主学习中收获审题的两把利剑
  
  应试教育虽然已经遭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批判质疑,但即便作为德育阵地的主渠道——一思品(政治)学科,考试目前仍然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考试都是从学生认真审题开始的,迅速而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和重要前提。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试想一下,如果平日里没有学生经常不间断的阅读思考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何谈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同样,如果只重视知识结论的呈现,不重视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何谈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接下来。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这能为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能力奠定基础。
  
  在导学案里,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阅读教材或者阅读教师提供的文字材料,读后思考回答有关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通过阅读获取材料信息,并使之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
  
  例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教版)一课时,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引领,在几个典型的情景材料中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并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学以致用综合能力练习。这堂导学案示范课上得很成功,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努力坚持这种导学案的学习方式,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考试测验,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能力都大有长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思考能力是审题的一把利剑。
  
  初中思品学科考试主要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信息和问题都与主干知识关联,要求学生运用主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为节省时间,不少教师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把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圈划好,然后进行记忆,之后进行学以致用练习。这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发现、探究、理解、熟悉的权利,也剥夺了平日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机会,这也与教改着力倡导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精神相违背。考试时学生对试题材料的审题能力是那样的不堪一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为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因不理解而不熟悉,何谈因审题而产生学以致用灵感的“化学反应”?实践证明,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自己。学生只有自己审阅、动脑、动手,才能真正有效理解把握教材主干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教材主干知识,教师要放手交给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会自己走路。教师的身份是良好的引导者、引路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道理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诠释。
  
  教材主干知识学生因真正理解而能够快速而牢固地记忆掌握,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及能力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材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一举两得之功效。有了这两把解题的利剑,何愁学生解题会因为审题不利而失手?对每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以德育教育、熏陶为主旨,将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发现知识重点,本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启发学生发现认知规律,厘清知识点的关系及来龙去脉,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及其他多种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学会审题
  
  考试审题时学生所接触到的大多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情境或时政热点情境,这完全是同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改精神相一致的。无论是响应课程标准与课改的号召,服务德育教育要求,还是适应考试的需要,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等多种能力,创设各种形式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富有兴致的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能力势在必行。老师教得死,学生就难以学得活。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平时反复的各种形式的生活情景探究学习过程,(论文范文 www.fwsir.com)考试时自然缺乏通过仔细审阅情景材料顺利求解的习惯和自信。
  
  当各种生动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在兴趣的使然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往往很容易被点燃。如果这样的场景经历多了,学生审题求解的自信心、主动性自然会逐步提高。然而,也会经常遇到学生思维不前或思维偏颇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学会善于启发引导。如,寻找情景材料中带有暗示性的有效信息,斟酌推敲设问意在引导我们的思维走向,点拨学生是否需要多个角度思维等等。同时,要善于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教师要“像模像样”有意为学生树立爱仔细审题的榜样,让学生感悟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只要通过仔细审题,勤于思考,没有攻不破的难题,帮助学生树立审题信心,培养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情景再现:12岁的小雨突然头晕目眩,他大声疾呼:“救命!救命!”周围的人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前来帮忙,把小雨送到了医院,小雨得救了。救助者们来到医院,正赶上志愿者献血,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又纷纷献血。
  
  问题与思考: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
  
  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似并不深奥问题,竟然不知如何下手,这是许多初学者“很尴尬”的共同感受。此时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逐一发现题目中带有提示性、启发性的信息:①小雨大声疾呼:“救命!救命!”②周围人挽救了小雨的生命。③挽救者又纷纷献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结合教材知识这三点信息围绕“珍爱生命”分别向我们暗示了哪些道理?结果学生很快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当然,学生收获的还有很多很多。如果类似这样的情景审题与思考历练,几乎是学生每堂课常态化的自主行为,那么,学生在考场上的表现还何须令人担忧?
  
  三、加强审题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和技巧
  
  实践中教师可以参照下列方法和技巧引导学领悟把握审题的要领,重在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1.首先要完整地通读题目,明确题意。
  
  这是审题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在没有真正明确题意和要求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必然会出现解题错误。实践中有时会因为情景材料题目过长,有些学生没有耐心或没有时间完整地阅读题目,断章取义,急于求成,或虽然题目阅读完毕,但因为不仔细没有读懂题意,此时何谈审题、解题?显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难辞其咎。
  
  2.要抓住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
  
  这是审题的重要捷径。所谓关键词句、有效信息是指题目中有助于提醒师生打开解题思路明示或暗示的词、句、描述性信息。如果善于发现他们,解题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忽略了它们,则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偏离方向,或者使思维变得混乱。
  
  【例1】某市中考试题。
  
  试题情景:近两年,不少地方政府开通了官方微博与网民互动,比如:“微博云南”和“桃源县人民政府”等。人民网更是推出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时代。
  
  问题:请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谈谈“微博问政”体现了哪些道理?
  
  此中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笔者在不同的平行班让学生独立思考。结果,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即使是成绩好的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只言片语,想不周全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后来我启发学生找关键词、句、提示性信息,人多力量大,集思广益,该找的几乎都找出来了。此时我趁热打铁,就找到的多个关键信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梳理,这些信息都说明了哪些道理?经过这么一点拨,许多学生很快找到了光明的通道。再经过老师的点拨性补充与反馈,学生很快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神情。后来,只要遇到类似这样的情景练习,学生们普遍都表现得兴奋点很高,积极寻找与思考,跃跃欲试。因为他们都深深尝到过找到关键词、句、有效信息的甜头。
  
  3.挖掘好隐含的信息或条件。
  
  有时题目的部分信息或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藏在文字叙述之中。把隐含的信息或条件有效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题目中隐含条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往往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日常的生活经验、寻常道理与题目中明确所给的有效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进而正确全面地分析解答。
  
  【例2】时事热点试题。
  
  试题情境:继福建南平校园砍伤事件后,2011年11月甘肃庆阳校车事故再次引起党中央及社会各界对校园安全的高度关注。
  
  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校园安全?
  
  通读题目后,我们应该把目光锁定在“为什么要重视校园安全?”这一中心句上。单从字面上看这简短的一句话,作为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它很难想出多少原因,教师应适时启发其中隐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生活经验、题目中所给信息,教师可以这样去启发:这里的“安全”主要指哪方面的安全?提到校园安全我们往往会想到青少年的安全,为什么党和国家重视青少年的生命安全?还因为青少年有什么特点?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哪度过的?从题目的事故让我们想到什么?……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喜获至宝,不仅容易解答出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悟发现隐含信息的方法,增强解题自信。
  
  教师不能总是领着学生走路,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解题后需趁热打铁,教师进一步亮出有隐含信息的综合性试题让学生一试。如提出后续问题: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谈谈如何打造平安校园?留出一定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教师及时反馈点评,相信类似的审题训练学生收获会很大的。
  
  4.排除干扰因素,把握设问走向。
  
  有时题目给出的诸多信息中,有些是有用的,也有些是无关的,而这些无关信息往往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并把它们排除,题目意图也就清晰可见,便于我们迅速正确地思考解答。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审题方法和技巧不能孤立起来使用,通用方法不必言说,其余方法和技巧需要根据情况选择性的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当然这些方法和技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只要师生在审题能力方面多下工夫,学生解题能力和效果的不断提高不再是一个神话。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中心中学)

【初中思品论文:思品审题中的“四把利剑”】相关文章:

思品教学论文:思品课堂生情“五法”08-09

[思品论文]思品课开放08-17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08-14

初中思品说课稿08-11

[思品论文]在思品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品能力08-17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08-24

[思品论文]思品课的“激疑”技巧08-17

思品计划08-12

思品教学论文:思品课堂中应用情景表演的理性思考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