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时间:2012-12-11栏目:语文论文

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本体论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尽管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本体论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把它当作是领域(领域的范围可以是特定应用中,也可以更广)内部不同主体(人、机器、软件系统等)之间进行交流(对话、互操作、共享等)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由本体论提供的一种共识。
  
  近几十年来,本体论被应用到计算机界,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以及数据库理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因为计算机界最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或者说最需要对相关概念明确一个统一的界定。反思语文课程的历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取得大家充分认可的成绩的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否认、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语文课程的许多根本的概念缺少基本统一的理解,对新课程的许多理念缺少明确统一而又是科学的、可以贯彻的解释(公说婆说、说了等于不说的“解读”则十分泛滥),甚至对语文课程最根本的一些“原点问题”也缺少深入透彻的、科学的研究。概言之,就是对语文课程缺少应有的本体认识和本体研究。而本色语文,就是借助本体论对语文课程进行原点思考。
  
  首先追问的语文课程的几个原点问题是: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程?什么是语文课?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很多人喜欢纠结于语文和语言、语言和言语之间的概念关系。说“语言”是工具,“语文”是课程,不能是工具;说“语言”不是“言语”,“语言”也不是工具,“言语”才是工具。这样的学理讨论,不是没有一点价值。但我们以为,这里追究的是这几个概念的“本体”,而不是追究语文课程的“语文”的本体。那个不管用什么词表达的“语文”是客观存在的,是服务于人的学习、工作和交际的。而本色语文以为,它不仅是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和交际的工具,即使不学习、不工作、不交际的人,也是不能离开“语文”的,所以应该说是人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特殊的工具。对“语文课程”的回答,我们也明确指出,它就是“让学生热爱母语,引导学生学习母语,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突出了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目标。语文课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必然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义不容辞的,但如果因此放弃了语文的核心价值,语文课程就失去了自身的学科地位,前两者的体现也就失去了依托。在新课程改革初期,人为拔高语文课程目标的情况非常严重;而在新课程改革十年之后的今天,转移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将语文课程目标矮化为纯粹考试和成绩的做法依然比较普遍。这就是我们提出本色语文的背景和所针对的问题。而当我们回答了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什么是语文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本色语文的回答是:“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本色语文不仅引用本体论的理论,对语文的三个原点问题进行追问,而且对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语文、语文是怎样学好的、什么是阅读教学、什么是中学生的写作、什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等原点问题都进行了本体性思考,并一一作出了回答。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多数的语文教师不知道语文做什么,尽往不切实用的道路上去瞎钻研。”如果说叶老指出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吕叔湘先生则给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他特别强调两点:“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我们认为,叶老和吕老这都是运用本体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叶圣陶教育思想——本色语文学科思想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和吕叔湘先生,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大家,尤其是叶老,堪称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是难以估量的。我们的本色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以三位前辈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和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更是一脉相承。
  
  叶老最主要的教育思想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他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了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不需要教”既是教的动机,也是教的目的;既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落脚点。“不需要教”,是学生能够学习的标志,也是“教”的最高境界。所以,本色语文对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第一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阅读”就是为了实现“不需要教”。但“不需要教”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不需要教”的前提正是教师要善教,所以“教”是手段,是途径,是过程。因此,我们在论述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时一再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组织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够把学习内容变成学习的活动。本色语文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语文教学的过程观,强调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策略中,“以问题探讨为引导”是主要策略之一。我们特别强调,“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不是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用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教师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作文教学的三个主要策略中,“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这些观点,都是追求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不需要教”。因为没有教,就不可能实现“不需要教”;不会教,就不能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这些观点,也都是根植于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
  
  叶老的另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学生本位”。早在1919年1月,他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指出:“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1944年,针对有些教师提出要“制服”学生,叶老说:“教育事业既是‘为’学生的事业,在认定‘学生第一’这一点上,他们(指当时他所肯定的两位教师)总该受到尊敬。”1941年,叶老提出了“学生主体”这一思想:“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学生本位”、“学生第一”、“学生主体”的内涵或许并不完全一样,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叶老教育思想中鲜明的学生观。我们提出,本色语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立足学生本位。因为无论是拔高的、架空的语文,还是被转移了内容和目标的语文,以及只为考试的语文,都是对学生的伤害,都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而是把教师自己放在了第一,考虑的是自己的业绩、自己的名利。而本色语文特别强调教学活动的一切选择都应该确立“学生立场”,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在有关论文和专著中,我们对此有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这里不再细说)。在对中学作文教学进行课程定位时,本色语文旗帜鲜明地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是教学生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平常的好文章”,而不人为拔高要求。而拔高的作文教学定位,则是脱离学生实际的。
  
  本色语文的课程观,更是完全汲取了叶老的语文课程观,是以叶老的课程思想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看法。尽管“语文”这个词最早在夏丐尊先生的论文中出现,但作为一门课程的概念,是叶老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课程概念之后,叶老又明确了它的内涵:“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还说:“语文这一门是学习语言运用本领的。”可见,叶老的语文观就是语言观,而本色语文观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必须以语言为核心”。叶老的语文课程观,除了“语言”说,就是“工具”说。1978年,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他首次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的文、史、哲、经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1980年,他又强调说:“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尽管叶老对“工具”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深化,但他一贯坚持“工具”观是没有动摇的。而本色语文提出的“语文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特殊工具”,和叶老的“工具观”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顺着他的“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的思想延伸发展而来的。有人认为,提倡了“工具说”,就忽视了人文性,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只要用心理解叶老“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这句话的内涵,就不会看不到其中的人文性。我们提出“语文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特殊工具”这样的主张,就是认为语文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生活的工具,是人的精神成长的工具;强调其是“特殊的工具”,就是说明它具有人文性的特征。我们这样的理解,就是对叶老“工具说”内涵全面、深入的解读之后逐步形成的。
  
  本色语文,作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教学主张,它既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也有着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但囿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论素养,目前对它的论述可能还不够全面、系统。本文仅就我们的理解阐述一点粗浅的见解,敬请方家和关心关注本色语文的同仁们予以补正

上一页  [1] [2]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