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为儿童而来——张康桥十年经典课堂综述

小学语文为儿童而来——张康桥十年经典课堂综述

时间:2023-02-26 12:08:4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为儿童而来——张康桥十年经典课堂综述

  小学语文为儿童而来——张康桥十年经典课堂综述
  
  作者/成云雷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主张不仅要说出来,更要做出来。张康桥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仔细揣摩了他的课,具体有《九色鹿》《普罗米修斯盗火》《三打白骨精》《埃及金字塔》《望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如梦令》《林冲棒打洪教头》《滥竽充数》《牛郎织女》等十多节课,这些课在全国小语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并散见于各级语文类杂志,还有诸如成尚荣、金生鈜等名家的评述。我在学习这些课堂案例、名家评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他以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型。张老师的课堂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型。
  
  一、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型
  
  他很多堂课的教学,都呈现了如何直面学生的真实问题。他是怎样上的呢?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接着再问,“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此循环。此种模型看似简单,操作起来难度却极大,但并不意味着不具有推广性。透过现象,我们还是能发现其中的基本操作策略:一是直面真实问题;二是整合问题聚焦教学内容。
  
  说到真实问题,难道还有假问题?是的,通常情况下,老师在教学时也让学生提问题。以《滥竽充数》为例,学生常常会问“谁滥竽充数呀”“他是怎么样滥竽充数的呀”,这些问题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下,完全是可以通过阅读文章解决的。那真问题是什么?我们还是看张老师的课堂。同样是《滥竽充数》的教学,学生问道“南郭先生为什么姓南郭呢”这个问题,这就是学生无法解决的真问题,可这样的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什么关系呢?张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因势利导,首先介绍了一个知识点,姓氏是在宋朝以后才固定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固定的姓氏,那南郭一姓可能是怎么来的呢。然后讲解了什么是“郭”,并举“水村山郭酒旗风”为例,理解“郭”是城墙的意思。再理解“南郭”的意思是城墙之南,可能指的是住在城墙之南的人,住在城墙南和城墙内有什么区别呢?接着讲解住在城墙之外的人地位比较低,不受保护,经济上还是比较贫穷,以此来勾勒南郭先生的一个形象。最后,就把这个问题引向了文本——南郭先生地位不高,并不富裕,是否就可以滥竽充数呢?从而引向对文本价值观的思考与学习。这个问题解决就与人物的形象、文本的价值观整合起来r,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再如张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柴进为什么那么有钱”的问题。这一问题显然“不合时宜”,但更“不合时宜”的是另一个学生插了一句“小说嘛,编的呗”。其余学生大笑。而张老师却说:“不忙,咱们先来看看柴进究竟是怎么个有钱法。自己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一会儿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之后,张老师接着补充:“因为宋朝姓柴的是显赫一时的贵族,其后代不仅很有钱而且还享有特权,这说明《水浒传》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但小说又并非历史,作者也进行了虚构,关键的问题是柴进是怎样看待钱的?”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晰了柴进这个人物形象,而且知道了“钱”映衬出了洪教头、林冲的不同性格。通过问题聚焦了人物形象、价值判断等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明显。
  
  这就是以学生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从儿童的“前理解”开始的。学生的阅读经验、疑问、感受、方法不仅是教学的起点,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张老师运用得生动而有效。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启迪,对那些“貌似无关”的问题都给予充分的关注,这是对学习主体真正的尊重,这样,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实实在在得到培养。直面问题,教师的智慧往往就会表现在怎样把“貌似无关”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上。这或许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唤醒、激励、协调与引导自我教育”的生命现场。
  
  二、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型
  
  这一教学模型也有其鲜明的特征,往往表现为“边做边学”的课堂教学状态,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读出态度”,也可表现为课堂教学一直在“动”,在“演”。其基本策略有:一是让生活在课堂上继续;二是分享各自的学习生活体验;(www.fwsir.com)三是使语文学习生活更主富,更有意义。
  
  其典型的课堂有《如梦令》,张老师整个课堂都在让学生“动”“演”。从“常记溪亭日暮”的手搭阴棚,理解“溪亭日暮”美景,到“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状态的感受,再到“争渡争渡”的心理描写,最后到“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态美景,张老师一直在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如学生在演“沉醉不知归路”时,有的学生是东倒西歪,有的学生则是站立不动,原来“东倒西歪”的学生理解的是“李清照喝酒了”,而站立不动的学生理解的是“李清照被美景所陶醉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再现了“醉”的含义。
  
  再如“惊起一滩鸥鹭”一句的理解,学生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诵读,在孩子们边读边做完动作之后,张老师开始根据孩子们的活动情境展开教学。由于学生们的动作基本上整齐划一,老师问道:“一滩鸥鹭是多少鸥鹭啊?你们是一群整齐的鸥鹭,飞的动作都是一样的?这群鸥鹭是怎么样的?”一连串的追问后,学生明确了水鸟飞行的样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再要求把你感受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并把你想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张老师巧妙地利用活动,让孩子们领悟到了其中的意境,合理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巧妙而有趣。
  
  还是《如梦令》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合作表演,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画面。他们各自的理解又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孩子们通过观察同伴的状态,分享了同伴的学习体验。张老师再要求学生们把《如梦令》一词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时,学生们的体验变得更为丰满,语言也变得更为丰富。学生在描写“惊起一滩鸥鹭”时,就有这样的语言:“……鸥鹭有很多很多,由于受到惊吓,它们有的快速地扑打着翅膀,急忙往远处飞;有的被吓了一大跳不禁跌落下来;有的一头钻进了荷叶里,尾巴还露在外面直颤抖;有的则拼命用力地扑打着翅膀,冲向高空……”
  
  这就是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模型。这样的课堂教学遵循了儿童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强等特征。而且这样的课堂充满了个性化色彩,每一个儿童在阅读文本时的角度都不一样,通过活动给孩子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个丰富可能性的平台,于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精彩的理解。
  
  三、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型
  
  任务驱动是以任务情境为前提的,这一模型以言语实践为核心,以成就激励为保障。张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任务驱动式的课堂,其典型课堂模式集中表现在《望月》一文的教学中。
  
  教学第一环节,张老师让学生充分述说学生自己望月的经历,说说自己看到的月景,然后讨论:“如果让你写‘望月’,准备怎么写?”学生畅谈自己的写作打算。第二环节,老师问:“作者在江轮上的望月,你估计他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们带着阅读期待,自主阅读文本并给文章提炼小标题。因为先前学生有了自己的写作框架,所以对文本的条理也能准确而迅速地把握。然后分别对三个部分进行学习,并概括小标题。第三环节,受到小外甥、课文、作者赵丽宏的启发,你又会觉得月亮像什么?先理解小外甥眼中的月亮,然后配上音乐想象自己心中的月亮或月光,学生说道:“月亮像慈祥的妈妈,月亮像一枚邮票,月光像一粒粒钻石,月亮像顽皮的孩子,在江面上和鱼儿游戏……”最后,指导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连成一段话。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张老师把原先的课堂教学转化成制作一张手抄报的学习任务。教学伊始,他带领学生们讨论制作手抄报介绍金字塔需要几个栏目,通过讨论得出需要有“外形、建构过程、作用、价值”等栏目。然后根据各个栏目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比如埃及金字塔的外形该如何介绍呢,就组织学生开始学习课文,学习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再拓展其他介绍金字塔的文章,再确定自己又该如何写……再用类似的方法讨论学习其他内容,或缩写,或改写,或贴图,或拓展……接着各小组完成自己负责的一个栏目,到下课时拼成一张完整的手抄报,最后为手抄报起名字,写编者按,所有的完成后还进行展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既尊重文本,又不跟着作者跑,在这里教材只是例子,它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内容是张老师策划的一个个实践任务。这种课型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上,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创设有效的情境。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他们在创造,他们在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脑,说出自己的话,他们在语文课上建构了自我,而不只是个“感动者”和“参与者”。
  
  当然,这三种课堂基本教学模型也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要根据儿童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重组与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其基本的特征是不变的,它始终是方便儿童学习的课堂,它始终是充满愉悦的课堂,它始终是带有紧张智力活动的课堂,它始终是儿童自由生长的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为儿童而来——张康桥十年经典课堂综述】相关文章:

为你而来作文08-12

《再别康桥》课堂08-16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08-05

东风为我而来作文06-02

东风为我而来作文01-03

理论纵横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08-08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08-15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8-16

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