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最佳位置——浅谈经典作品的错位及教材编写

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最佳位置——浅谈经典作品的错位及教材编写

时间:2023-02-26 13:06:1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最佳位置——浅谈经典作品的错位及教材编写

  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最佳位置——浅谈经典作品的错位及教材编写
  
  湖北孝感高中 李金明
  
  一
  
  无论是课改之前,还是课改之后,各地的专家们历次编写语文教材,一直把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列传》)收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一篇“基本篇目”、“讲读课文”。很有趣的是,《廉蔺列传》几乎在高中语文课本每一册里都待过。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中小学通用教材中学语文编写组编)把它安排在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版和1990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社语文二室编)也把它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把它安排在《文言读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2002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均把它安排在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又把它调放在第四册。进一步研究发现,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8版把它放在《语文(必修)》第三册,2011版《语文(必修)》又把它调整到第五册。
  
  无论是从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角度来分析,把《廉蔺列传》当作“传统篇目”、“经典文章”,一点也不过分。清人汤谐《史记半解》评价:《廉蔺列传》“作法如此变化,其结撰之微密,摹画之精彩,更令人游赏不尽也”;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说“在语言文字上,无论叙事、对话,《廉颇蔺相如列传》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廉蔺列传》的的确确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值得深思的是,《廉蔺列传》的安排,存在“错位”现象。有的专家把《廉蔺列传》选入第一册,有的把它选入第三册,同一个人教社,先是把它安排在第一册,后又把它调到第六册,现在又把它安排在必修四。翻阅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廉蔺列传》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几乎一样;比较各种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内容还是那些内容,要求还是那些要求,《廉蔺列传》为何被调来换去?笔者认为,是因为专家们对经典作品的认识研究深入不够。
  
  一篇经典作品,并不是放之于教材的任意一册皆经典。经典作品,应该有它恰当的位置。打个比方,就像对待人才,我们应该给人才一个适合他施展才能的最佳位置。拿破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才不得地位,则难为其用。”确实如此,有的人在某个位置上是人才,换到另外一个位置就是一个凡人。经典作品放错了位置,可能就不是经典作品。例如,《祝福》放在高中阶段,是一篇深刻隽永的经典小说,放到初中去学习,学生难解其中味。
  
  那么,《廉蔺列传》究竟应该放在高中语文课本哪个位置才最合适呢?
  
  二
  
  笔者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先谈谈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感受。《廉蔺列传》被人教社专家们安排在1997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2002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包括《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四篇文章。我们教《廉蔺列传》的感受是:完全没什么可讲的。“司马迁”没什么可介绍的,因为本单元第一课《报任安书》刚学,学生对司马迁了如指掌。课文内容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学生已在小学五年级学过“将相和”课文(人教版新课改下册第18课,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6课“卞和献璧”,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有“负荆请罪”),课堂上让高中学生概括三个故事,好似“炒冷饭”。讲授文言词语“先”、“完”等词类活用和“负”、“幸”等一词多义现象,学生在高二阶段已基本过关了,再讲只能是重复。“作品通过语言、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在高二学中外小说时已经掌握了,教师课堂上分析鉴赏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美德,显得多余。总之,教师讲解欣赏完全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似乎就为了让学生“背诵最后五段”。《廉蔺列传》安排在第六册,一篇经典文言文变成了鸡肋。
  
  现在,《廉蔺列传》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安排在《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失败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落实教学目标,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我们的教学感受。
  
  先说落实“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参考书》建议“强化学生在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在文言词语方面,可注意“缪”、“孰”等通假字和“指示”、“亲戚”、“宣言”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耳”、“乃”、“者”、“所”、“而”等虚词的用法,“严”、“急”、“舍”等词类活用的情况,“顾”、“引”等一词多义的字词在文中出现的不同意义;在句式上,注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等判断句,“徒见欺”等被动句,“求人可使报秦者”等定语后置的情况,等等。这些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学生在学习必修一《史记,鸿门宴》等、必修二《赤壁赋》等、必修三《过秦论》、《师说》等,已经接触到了,而且《过秦论》、《师说》等课文的语法规律比《廉蔺列传》更典型,更有难度。学习必修四的《廉蔺列传》仍然把以上知识当作“难点”,这样安排是失败的。
  
  再说落实“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参考书》建议“重点应放在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等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方面细细体会”。学习《廉蔺列传》,其“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不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否则,课堂教学喧宾夺主。(www.fwsir.com)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我的理解是,教师教文言文,“语言工具性”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内容,像“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没有必要“细细讲”。教师细细讲“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那是变文言文教学为文学鉴赏课,或者说变文言文教学为“百家讲坛”——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史记》多么伟大,文学手法真了不起。要学习“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话,去学习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足够了,必修三课本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文学作品,哪一篇的“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不比《廉蔺列传》更典型、更丰富?《廉蔺列传》仅仅是一篇传记类文言文,其“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即使再经典,怎么比得上一篇经典的现代小说更有文学性、艺术性、代表性呢?学必修四的历史传记文言文花大气力“重点”去“细细讲”其文学手法,是出力不讨好,绝对没有意义。
  
  再说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学参考书》建议“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考虑组织学生表演一个或几个小片段”。这一维度目标似乎应该在必修四课本的“戏剧单元”去落实,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为什么要落实《雷雨》等“戏剧单元”的功能目标呢?
  
  王荣生说过:“文本的教学解读,一定要依据体式,才能正确地解读课文。”也就是说,“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回到《廉蔺列传》教学上,就是说我们要把文言文当文言文教。把一篇文言传记经典作品,当成小说“刻画人物”课、散文“写作手法”课、戏剧“对读表演”课来讲,那是本末倒置。
  
  三
  
  笔者认为《廉蔺列传》的最佳位置是安排在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单元”第一课。
  
  首先,《廉蔺列传》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我们把它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必修一至五册17篇文言文的难易程度进行比较,《廉蔺列传》“语言是典范的文言,内容不深,读之不难”(任靖华)。它故事性强,写了三个故事;它的句子大多是短句,叙事语言简练,对话语言简明;它的文言词语知识,《教学参考书》列举了“通假字”有11个,“一词多义”的实词有8个、虚词有4个,“古今异义”词语有16个,“词类活用”有6种情况,成语有6个,这些都是一些常见常用常考的知识。《廉蔺列传》是一篇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文言文,把它放在必修一教学,指导学生积累“知识和能力”,是最合适的。
  
  其次,从高中阶段教学司马迁作品的实际出发,《廉蔺列传》是教学难度最低的一篇文言文。新课改之后,高中必修教材弱化了《史记》教学,选入教材的作品剩下2篇,分别是《项羽本纪·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比较而言,《廉蔺列传》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鸿门宴》则稍有难度,词语丰富,人物多,关系复杂,文化常识难理解。如果把《廉蔺列传》和课改之前选入教材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和司马迁的散文《报任安书》对照,不难发现《廉蔺列传》是最没有教学难度的文言文。教材编者若把《廉蔺列传》安排在必修一教科书里,让它上承小学教材中的《将相和》或《负荆请罪》、初中教材中的《陈涉世家》,下启《史记》中《项羽本纪·鸿门宴》乃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等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笔者认为,这样安排非常切合《史记》作品的教学实际。
  
  再次,先学容易的,后学艰难的,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现代认知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人的认知活动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人的认知能力,遵循由低到高、先易后难的发展过程:人的认知水平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螺旋式上升。高一阶段,学生学习浅易的文言文,大量地积累知识,牢固地掌握基本方法,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发展和提高。到了高二、高三,再去学艰难的文章,学生就不会畏难了,因为学生会用先前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眼前的问题。像《廉蔺列传》这样浅易的文言文先学,像《鸿门宴》、《屈原列传》这样艰涩的文言文后学,这样安排,才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最后,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廉蔺列传》放在必修一教科书里是十分恰当的。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换句话来讲,学生只有感到有接受知识的乐趣与期待,才愿意接受经典,否则,经典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廉蔺列传》放在必修一教科书里,它的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能给学生带来“接受知识的乐趣与期待”;放在必修四教科书里,无论是“作者介绍”,还是“字词知识”,或是“人物刻画”、“写作手法”,给学生带来的“乐趣与期待”,是极其有限的。
  
  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观点。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教学的有效性。课文安排的前后顺序,更要考虑内容切合学生认知水平,考虑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要考虑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增加难度,增加维度目标,要以学生的阅读水平、认知水平不断进步,接受水平不断提高为目标。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教材编写的专家们尤其要考虑到经典作品并不具有“永恒性”而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去安排经典作品的前后顺序。经典作品并不是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经典。孟子说过:“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英雄只有在得到他该得到的位置时,才能显现出他的价值,同样,经典只有得到切合的位置才显现它的魅力。通览现行必修教材的编写,专家们没能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相反,或多或少有点按照成年人的眼光来选作品,以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以自己的人生思考为标准去安排作品。于是把艰深的作品安排在前,把浅易的作品安排在后,甚至把毫无联系的文章堆在一个单元,这使得教材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内在规律、不科学等问题。教材的编写,尤其是课文的安排,没有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专家固然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一套理论,但是,为了“传记专题”完整,为了“寻觅文言的津梁”的目标,为了“《史记》研究”的方便,去随意搁置像《廉蔺列传》这样的经典作品,顾及形式、丢掉灵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在成长,时代在进步,新的语文文化在诞生,编写教材的专家们不仅要有全局性、整体性的观念,还要遵循适龄性、渐进性的原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专家们编写教材,要关注时代,关注学生,关注作品,把浅易的作品安放在前,把艰深的作品安放在后,容易的作品下放到低一个学段的教材中去,艰涩的作品剔除出教材。苏教版先安排《廉蔺列传》后安排《鸿门宴>,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十分科学。现行人教社教材,剔除了《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许多研究者肯定人教社专家们的突破创新,笔者十分赞同他们的观点。
  
  以上文字只是个人浅见,但愿此文能给教材编写的专家们提供一点借鉴,早日编写出一套经典的高中语文教材,像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开明教材”那样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最佳位置——浅谈经典作品的错位及教材编写】相关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08-16

语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计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08-16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