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5 21:33:5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郑扣莲
  
  如何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说易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较法是鉴赏教学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法。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为例,谈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想内容的比较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低沉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则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高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解说。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时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聚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悲伤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词人虽然暗示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勒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对比今昔,以昔日繁盛与今日破败的强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 (范文网 www.fwsir.com) 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毕竟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相似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
  
  二、结构艺术的比较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结构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结构层次安排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氛围,暗示浓厚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结构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情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对比强烈,前五句概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强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到处哀不可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比较,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处处对比,结构缜密,蕴含深沉。
  
  艺术结构的安排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相同,结构形式也不可能相同。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对比,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结构艺术鉴赏法,若在比较中进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比较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个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勒“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笼罩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可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响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婉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日:曼妙婉转,缠绵悱侧。的确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究竟如何?让人顿生向往。体现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烘托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体现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巧妙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低沉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则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比较中认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则更易让学生掌握。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家作品的个性差异,而且还能使他们更直接地学到有关鉴赏的知识和方法;既有助于教师走出“贴标签”式的鉴赏教学困境,又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221400)

【例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例谈08-16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15

例谈随堂练笔的有效运用08-16

课外资源有效运用例谈08-15

谈比较法在数学中作用08-17

例谈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范画选取策略08-18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08-17

浅谈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08-18

运用改换比较法培养语感08-17

试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