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词语教学之”四境”

词语教学之”四境”

时间:2022-08-16 10:03:2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词语教学之”四境”

  词语教学之”四境”
  
  作者/王其华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是字词。”但是,现在忽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简单化、边缘化的现象比较普遍。笔者认为,学习词语不仅要掌握它的音形义,更要感受它的精气神,要摆脱就词解词、单调查字典、机械背词典的僵化的教学状况。提高词语教学的艺术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进入词语教学的四种“境界”。
  
  一、擦亮“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起来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环境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义的“语义场”,它对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起着决定性作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是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是发生在特定语境下的,没有任何语言是脱离背景环境的。词语教学首先要理解它的特定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绝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就词解词,而要联系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词语的上下文,在具体情境中领悟词语的内涵。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设问: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雪”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和敌人作战。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食品)那“炭”又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找出“炭”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那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结合“雪中送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需要查字典,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这样的理解最直接、最恰当、最有效。任何语感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擦亮词语的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地呈现出来,应该成为词语教学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点燃“情境”,让词语的形象鲜活起来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教师通过语言、动作、实物、表演和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词语学习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情趣性,让词语的形象鲜活起来,使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扎实高效。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教学“饱满”一词时,就巧妙地创设情境,她拿几粒长得丰满的种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有的说:“豆粒长得多饱满。”有的说:“菜子长得多饱满。”然后,她走出教室,又突然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昂首挺胸,面带笑容,两眼炯炯有神,问:“你们看,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学生一齐回答:“老师精神很饱满!”斯霞笑了:“说得很好!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学生听后,马上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
  
  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含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词语只有与学生的情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财富。斯霞老师没有机械地讲解“饱满”的意思,而是通过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赋予词语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这时候的词语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可感、生动活泼的生命,成为学生精神的元素。
  
  三、唤醒“意境”,让词语的神韵灵动起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意境是指语言文字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于漪曾说:“如果打开用汉字书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一个个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词语背后,都隐含着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是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理解词语不仅要感知词语的表象,更要进入词语的内核,即唤醒词语悠远的意境。词语教学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陶醉其中,通过想象感悟词语的神韵。
  
  请看特级教师张祖庆《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屏幕——(出示一组词语)
  
  苍绿幽静、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
  
  生: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碧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让词语的神韵灵动起来,就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抓住词语的意象反复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披文入境”,将语言中的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画面,并走进画面中去感受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从而洞见词语悠远的意境和深邃的意蕴。联想和想象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借助它,学生便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美好的遐想和情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循景入境、情景交融,走入词语的天地。
  
  四、浸润“化境”,让词语沉淀下来
  
  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识记”“理解”的层面,最终的归宿应是“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的词语,是干瘪的抽象符号。理解词义只是词语教学的基础,能够把词语真正固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慧体系中,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才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化境”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沉浸在整合化用的境界中,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语言,让词语在表现中焕发生命活力。
  
  如于永正老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于老师的教学独具匠心,使词语感悟、情感体验和写作表达巧妙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学生在创造性的理解展示中达成了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升华,对词语意蕴的内化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浑然天成,静静地沉淀下来,“化”成学生生命的财富,体现了词语训练的整体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彰显了词语教学的魅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涵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个词语都是一个隋感的世界,都是一个精神的家园。词语教学不能沦为阅读教学的点缀或者“边角料”,而要精心设计,重锤敲打,教出美妙的境界。语文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沉人词语的感性世界”,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让词语教学成为阅读创新的催化剂,成为阅读教学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华小学)

【词语教学之”四境”】相关文章:

重返词语的密林——给词语教学注入源头活水08-20

认识生字词语教学设计08-15

看拼音写词语教学设计08-15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08-17

词语教学中的生本位思考08-17

词语的造句以及词语的对比08-24

重词语教学显语文本色08-15

《美德之花》教学设计08-17

《美德之花》的教学设计08-17

华夏之祖的教学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