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的论文 “教材体”变身记

小学语文教材的论文 “教材体”变身记

时间:2022-12-16 15:46:0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论文 “教材体”变身记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论文 “教材体”变身记
  
  作者/ 毛海鹰
  
  不少教师对当前各种版本的教材颇有看法。我们不否认现行教材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问题需要我们多站到儿童的立场上来进行改进,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我们教学是这样的事情,选文,然后经过教材编撰者和我们老师的阐释,可能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因为老师是要做一个教学内容的抽取。所以教材的编撰,选文是一个载体,一个基础,最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你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想,我们一线的教师除了对教材进行批判与思考外,能否尽自己所能,与编者展开对话,真正“用教材教”呢?我就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之旅中大胆进行了一系列尝试,试图让“教材体”鲜活起来。
  
  ●补充式阅读
  
  目前语文教材中的许多选文因为受到种种限制,不得不进行改编、删减等处理,可是一些名家名篇被改编后引起了众多争议。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引子,你可以以它为载体,引进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可以从读者和教者的角度与编者展开对话。一是看看编者究竟改变了什么;二要想想他为什么这样改;三可以试试,如果把原文与课文对比着教是否可以带给学生、带给课堂更多的精彩。
  
  例如,笔者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就仔细地将课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并在教学中引入了三段原文中的描写。
  
  片段一: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犯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对环境的描写)
  
  片段二: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对白骨精外貌的描写)
  
  两段文字音韵和谐,用词考究,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再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这样写。前者可以体会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俗话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此处的描写正是为下文“白骨精”的出现埋下伏笔。后者则让学生感到白骨精“诡计多端”,就是想依靠美丽的外表来迷惑唐僧师徒,降低他们的警惕,以达到险恶的目的。这样的外表又与她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学得饶有兴味,对课文的理解越发深入。
  
  片段三: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范文网 www.fwsir.com)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对孙悟空离去时情景的描写)
  
  “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故事中写了孙悟空“三打”,又写了唐僧的“三责”,课文改写后,删除了第三“责”,补充片段三能够让故事完整,有助于研究“三”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宋江三打祝家庄,刘备三请诸葛亮……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对孙悟空有了一个更立体的了解,深入感受其对师傅的忠心耿耿。
  
  阅读《西游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读书建议,不少孩子未必会主动去读原版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完全可以作为“导火索”,点燃孩子们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编者考虑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将文章简化了许多,教学中以小片段的方式适度引进原文,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原文语言的精彩,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这也许就是编者的期待。
  
  ●对比式阅读
  
  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受到批判,尤其是一些现代诗(儿童诗)。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老师,你好!》,众多批评者认为它缺少儿童的情趣,语言空洞,没有诗的美感和意境。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就充分利用教材,补充了任溶溶的儿童诗《爸爸的老师》。我让孩子们将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任溶溶先生的这首诗带有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情趣,显得真实自然,的确赢得了不少孩子的喜爱,但在比较中孩子也发现了课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我将其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片段对照阅读: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论文 “教材体”变身记

[NextPage]

  
  孩子们尽情地比较着,谈论着,立足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完成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建构。
  
  即使是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练习中的《大风歌》时,我也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作业,要求孩子们将《大风歌》与《垓下歌》进行对比研究,从创作背景、人物情感等多角度进行探究比较,完成书面报告。孩子们的作业让我感到惊喜。
  
  这种对比,不是非要孩子就文本比出一个高下,而是推动孩子去经历,去享受这样的过程,孩子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文字,在比较中提升阅读能力,赏析能力。
  
  ●引导式阅读
  
  著名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这样说道:“我给苏教版教材选篇的时候,没有直接选《鲁滨孙漂流记》,我给他们推荐的是杨红樱的《男生日记》中的那篇。这样可以给他们一个引子,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读。我们可以指出这样一条路子,而不是直接给他这个文本,把所有的压在孩子身上。我认为给孩子的应该是一颗种子,而不是一棵大树。”是啊,教材里虽然没有完整地呈现《鲁滨孙漂流记》,但是却用一种导读的方式为孩子们进一步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就看我们老师有没有理解编者的意图,通过此文的学习去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了。
  
  苏教版教材中四大名著都有涉及,《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林冲棒打洪教头》(《水浒传》)、《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以及六年级下册练习中有一段对“笑”的场面的描写是来自《红楼梦》。看,编者竭尽所能将经典安排进来,我们怎么来充分利用呢?
  
  说说我怎样引导孩子阅读《水浒传》的吧。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就有意识地“煽风点火”,之后,我又组织了一个阅读研究活动——以孩子喜闻乐见的人物绰号为抓手。《水浒传》中有108个好汉,他们都有自己独有的绰号,你能将绰号与人物对号入座吗?这些绰号是如何来的呢?试着制作主要人物卡片。孩子们想要研究绰号的来龙去脉,首先要阅读《水浒传》,然后去发现、比较、记忆。在研究中,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居然还发现在小说中,人名多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相关联这一特点。阅读、研究深入的孩子甚至发现《水浒传》中人名与性格所呈现的负相关。“智多星”却是“吴用”,谐音“无用”,林冲,名“冲”,却是性格隐忍、逆来顺受的人物。他们也就越发读得兴味盎然了。
  
  可见,我们在对待“教材体”时,如果目光放得更远一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注入一些阅读的动力,使其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后的生活中去,可能对课堂教学更有益处。
  
  虽然,孩子的语文学习绝不能仅限于课堂这个领域,我们需要到更广阔的时空里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语文课堂上40分钟,远远不能解决一个人语文能力发展的问题。但是这40分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激发,一个引导,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所以思考和践行“怎样用好教材”应是我们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小学语文教材的论文 “教材体”变身记】相关文章: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08-08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05-05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11-15

牛津英语教材教学论文 依托教材,促进“知能转换”08-16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08-15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08-17

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研究08-19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感悟心得12-08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