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

时间:2022-08-15 22:21:4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
  
  谷青
  
  [案例背景]
  
  要上初三语文古诗阅读复习课了,是不是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做完中考指导书上古诗阅读的相关题目就完成呢?这是我,一个初三语文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正思考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中考古诗阅读的命题材料由课内转向了课外,面对课外的古诗学生该如何下手,这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了。那么我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首先,我备课前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列出中考这部分四个考点,你觉得最想让老师讲什么?结果全班47人中26人选择了“明内容情感”这个考点。备课中我也发现在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读懂了诗歌才能做其他表达技巧的题目,所以这堂课我就准备从“明内容情感”下手。
  
  其次,我分析了初中阶段遇到的所有教科书上的古诗和中考指导书上出现的课外古诗,发现它们从题材上大致分成边塞征战、怀古忧时、惜别送别、山水田园等几类,那么我完全可以从课内引申到课外,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分类”“总结”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根据诗歌题材来把握思想情感。
  
  于是我把教科书上的古诗和中考指导书上的课外古诗“动了些小手术”后,带着它们进课堂了。
  
  [案例描述]
  
  片段一:背诵复习,观察分类
  
  学生齐背初中阶段学过的几首古诗: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牧的《赤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这些古诗分别侧重于哪些题材内容?
  
  生: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边塞生活,怀古感伤,送别朋友。
  
  师:这是初中最常见的几类诗,老师把初中阶段学过的诗大致分成:边塞征战、怀古忧时、惜别送别、山水田园等几类。我们可以分析探究同类的诗通常表达哪些感情。
  
  这个教学片段既带着学生一起复习了中考默写的部分内容,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内容迅速进入课堂。而且对诗歌进行分类后,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片段二:分析问题,合作探究
  
  师:我们来看两首边塞征战诗,一首是课内学过的《渔家傲·秋思》,另一首是中考指导书上课外古诗《凉州词》。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1:第一首诗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看出对家乡的思念。
  
  生2:第一首诗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思念家乡无法回去的悲凉心情,从“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看出。
  
  师:对,这是我们上课曾经分析过的。那么第二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3:和第一首诗一样,渴望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
  
  生4:我不同意,好像和第一首诗不太一样。
  
  师:这首诗我们没学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赏析感情呢?
  
  生:看看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什么特点。
  
  师:对,边塞征战诗一般都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这两首诗,看诗中写了哪些同样的景物,表现的诗人感情是不是一样?
  
  生1:都写到酒。
  
  师:是不是一样的酒?
  
  生1:不一样,第一首是浊酒,第二首是葡萄美酒。
  
  生2:还有听到的乐器声,第一首是羌管悠悠的声音,第二首是琵琶声。
  
  师:听到这两种乐器的声音,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生3:羌管声音可能更低沉些,而琵琶声柔和明亮好听。
  
  师:我们再看看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生4:第一首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很痛苦睡不着觉。第二首是“醉卧沙场”,尽情酣畅地喝酒甚至醉倒在战场上。
  
  师:很好,大家都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那么,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边塞征战诗,又写到一些同类的景物,但特点形象却不尽相同?
  
  生1:诗人思想感情不一样,我手写我心嘛。
  
  生2:也可能是诗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
  
  师:好,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知人论世来看看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3:我知道了,范仲淹是宋代,写出的内容比较悲凉,王翰是唐朝,写的比较乐观,社会环境决定的。
  
  师:有道理,盛唐国力强盛,以能到边关打仗为荣,很多诗人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宋朝国力衰微,诗人更多家国之仇、悲凉之气。(www.fwsIr.com)我们可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抓住诗的主旨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凡人回”理解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乐观、豪放、旷达的感情。
  
  师小结:我们一起通过读诗(推敲关键词句)、读人(知人论世)发现边塞征战诗一般会表现:建功立业,思乡思亲,乐而忘忧,豪放旷达等思想感情。
  
  复习不是教师过去教学的回放,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反馈和加深。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在大家的合作探究中得出答案,并且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
  
  片段三: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按照之前边塞征战诗读诗读人的分析方法,完成《中考指导》古诗阅读部分挑选的几篇古诗关于思想感情的题目,可以和课内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最后归纳总结出三类诗歌常有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怀古忧时诗类,第十一篇《卖花声·怀古》可以和课内古诗《赤壁》比较阅读;第二组:山水田园诗类,第三篇《山居秋暝》可以和课内古诗《饮酒》比较阅读;第三组:惜别送别诗类,第十二篇《子衿》可以和课内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阅读。
  
  我让学生们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讨论探究本小组课内和课外两首诗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课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地讨论分析。比如第一组,学生甲说:“这类诗都是借古人之事抒写个人情怀,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其实是写他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学生乙说:“不对,也有写对人民、对社会感情的,你看这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他们能够扣住关键词句来积极思考,这点是原来很多同学都做不到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在各小组间走动,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我偶尔也会参与其中,启发提示。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的活动中,主动地用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当中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更像是个‘小老师”,认真地分析着,不错过任何一点重要的地方,其他同学聚精会神地听着,课堂参与度非常高。这其实是一种“同组解救”,有些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得出来,我们做老师的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保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帮手,在快乐中完成教学任务。我相信运用集体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努力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中考指导书上题目有一定难度,又涉及没学过的一些诗歌,而且最后又要总结归纳,所以在其他组的同学说答案、分析原因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似乎生怕错过了什么。
  
  [案例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抓住了三个关键词:尊重、主动、理性。
  
  反思一:尊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节好课要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首先,课前要对学生古诗复习需要进行调查,只有尊重学生的“已知”,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此,备课前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明确了学生在中考四个考点中最想让老师讲的内容。其次,在案例描述的片段一中以背诵复习作为新课的导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片段二中任何思路、答案都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的,老师绝不会强加给学生,只是适时给予点拨。在和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尽可能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片段三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在充满尊重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课堂充满活力。这些设计正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反思二:主动。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出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学活动。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组织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营造出热烈而有序的学习氛围,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进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群体更好地体验“主动学习”。这样,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每个学生无需思考每类诗歌,但通过各小组之问的“分享”,每个学生具有形式多样的“练习”机会——亲身练习,聆听分享,疑惑商讨。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不必事事躬亲,不必包办代替。当然,一节课里学生是无法完全学会“主动学习”的,这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再体验的。
  
  反思三:理性。按照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层次性,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运用的顺序进行。所以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与再现,而应是认知的深化和能力的升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归类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中考指导书上以及其他的模拟题很多,“做练习”是学习知识的必经之路,但“处理练习”要实现有效教学,追求“事半功倍”的高效教学的目标。所以这堂课首先对初中阶段遇到的所有教科书上的占诗和中考指导书上出现的课外古诗根据诗歌题材内容进行了分类,接下来经过师生共同分析探究典型诗例、比较阅读,最后学生自己对几类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所拥有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既掌握有关知识,又学会了怎样进行复习。而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时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既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同时也能达到学生认知的升华。
  
  如果说平时的教学是栽活一棵树的话,复习课就是给这些树灌溉,施肥,使每棵树都枝繁叶茂,使它们更茁壮地成长为一片林。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能触类旁通。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不包办”,才能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学生才有可能在充分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教师。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相关文章:

例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08-23

例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为例08-24

例谈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06-03

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08-24

谈议论文的叙例与析例论文09-04

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08-21

例谈认识方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08-24

例谈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08-25

例谈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策略08-26

作文开头十忌例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