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

时间:2023-02-26 21:24:54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
  
  汪志国
  
  (池州学院 教务处,安徽 池州 247000)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基层组织,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内涵建设,尤其要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教研室的整体水平也就提高了,并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30-04
  
  作者简介:汪志国(1963- )男,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教研室是学校直接设置、组织并承担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及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的基层组织。是院(系)级教学单位的业务主体,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管理机构。学界尤其是高教界对教研室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1-4]。这些研究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提出的建设思路与措施也有现实性和适需性,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的建设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由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在本科教学及管理中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多,作为高校基层单位的教研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对前述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重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指导。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关注不多的领域,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质量等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核心是“高”和“专”。所谓“高”,是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性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技术的高深性;“专”则是指按学科行业分类教学的专门性以及所具有知识与能力结构特征的专业性。此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反映了时代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分化。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按德、智、体3个方面对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具体表述,包括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上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所有高等学校的共同属性,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在设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时,除遵循上述规定外,还必须坚持“二个结合”,即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首先要研究的课题。
  
  高校的办学定位属顶层设计,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价值取向和内部资源配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多为“地方性”和“应用型”,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增加了“开放性”(如池州学院等)或“国际化”(如合肥学院等)。“地方性”是指高校的服务面向定位,如池州学院的服务面向是:“立足池州、服务安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应用型”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为“培养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开放性”是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具有开放眼光和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最重要的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应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中心,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在研究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时,应该把高等学校的共性特征与新建地方学校的个性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惟有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才能彰显特色,走出一条与学术型大学不同的人才培养之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课程结构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注重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重新设计与科技、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应坚持3个原则:一是主体(学生)性的原则,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综合性的原则,要系统地综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把基础教育和专门教育,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穿插起来,相互渗透,如基础课与专业课并举,专业课与实践课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合并若干门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及系列课程。三是创新性原则,不仅要对现有课程其中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重新排列组合,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开设前沿性课程。课程创新不仅要重视新兴学科,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池州学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3大课程平台。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长课等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大学体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划分,涵盖各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和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为目标,强调基础性、通识性。专业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专长课是为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实际,合理进行课程优化设置,开设以研究为主的探究型课程和以实现与企事业等单位无缝对接的实践性、创业性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个模块。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可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小论文、专业技法、体育训练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要将课外实践课程化,将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扩展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活动,将集中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课程化改造,加大第二课堂学分比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3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可开设“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文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等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开展的课程和相关活动,主要包括各类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为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
  
  教研室应围绕前述3个平台、9大课程模块,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点、社会需求,精心构建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着重要把握2个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和专长课的设计。要适当减少核心课程,改变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注重课程内容编排的模块化、问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应注重融入职业元素和岗位要求,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建立起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的动态更新机制。要强化专长课程模块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设置专长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志向,灵活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性和职业适应性。二是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注重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3个结合,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3种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在低年级安排专业认知实践,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专业课程教学要通过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专业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时,理工类专业在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各专业都要增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动学校教学进一步贴近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实际。
  
  研究制订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提纲,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大纲的功用有计划、契约、沟通、认知路线图、学术记录和教学评估等。教师通过拟定课程大纲,就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方法做出全面的计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方法、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准。课程大纲起到了约束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课程教学行为的合同作用。课程大纲是教师给学生的课程名片,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告知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能够达到哪些教学目的, 以及使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大纲,或制度建设力度不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大纲建设上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这些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应把课程大纲的研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首要事务来做。
  
  教研室研究制订课程大纲时可注意2个问题:一是了解课程大纲的内容,一份规范的课程大纲主要有13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学年、学期、课程名称、上课时间等;(2)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办公室、答疑时间和联系方式;(3)课程要求,以及其他由教师或系所提出的必须具备的要求;(4)课程简介,包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等;(5)学生需要阅读或使用的书籍等材料;(6)学生的作业要求;(7)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依据、评分方法和权重分布;(8)学生的责任和课程政策的理由;(9)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人)的特别安排;(10)课程进度表,包括各周教学主题、阅读论著或教科书章节、相关作业提交截止期等;(11)成功完成本课程学习须耗费的时间(如每周若干小时);(12)必读资料以外的补充阅读信息;(13)供学生记录其他选课生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处所。教研室可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上述内容编制课程大纲。二是重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研制。池州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35%;各专业所有课程(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除外)的课内实践教学原则上占课程总学时的10-15%。同时要求各专业均制订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教研室编制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时,可单独编制;也可与理论课一起编制。
  
  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改革居核心地位,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有的几十年还是同一版本,缺少新鲜的活力,有的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实践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重视单科课程,忽视综合课程的倾向[5]。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学生毕业投身社会后,就会不知所措,在学校学富五车,但到了社会却派不上用场。更为严重的是,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还没有一套权威性的、适需性的教材。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应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创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要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大纲,认真研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和调整能反映当今科技与经济最新成果的相关内容,理工农医类的教学内容改革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增加新知识新方法,文史类的教学内容改革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增加高新科技新内容;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传授和培养,变知识的传授为学习方法的传授,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以能体现学科最新发展的补充教材,使用最能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还要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和学时。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应有动态的观念,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科技发展和教学进度以及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目前,高校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等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以课堂为唯一教学场所,以听觉为基本沟通形式,无法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研究教学方法,把优化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着重掌握3点。一是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一的接受式教学为重视发现的导学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三是由运用单一的讲授法转向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法、对话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指导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既是高等教育现时的重要生力军, 又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主力军。截止到2011 年4月27日,全国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总数应为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5.49%[6]。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徽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3所,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15所,占安徽本科院校近1/2。这些高校为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并将逐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但是,由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办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办学经费更为紧缺等多种原因,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比起部属或省属重点院校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教学能力还须进一步提高。
  
  教研室是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在高等学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前沿阵地,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自身培养提高的学术性集体。教师队伍建设是教研室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是教研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观摩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途径,帮助青年尽快适应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上述4个“研究”和1个“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教研室在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在此研究过程中,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能力、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领悟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等均应得到提高。关键是,教研室老教师应主动关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向老教师请教。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教研室的整体水平也就提高了,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道武。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1(5):37-41.
  
  [2] 毛晓星。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182-184.
  
  [3] 赵建国。地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管理模式创新[J]。铜陵学院学报,2007(2):102-103.
  
  [4] 吴文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J]。黄山学院学报,2011(4):103-105.
  
  [5] 李新市。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84-87.
  
  [6] 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相关文章: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07-23

新建本科院校有关课程建设方面的探讨08-15

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08-27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探析08-17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08-04

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08-17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08-15

微课制作的基本策略与方法路径08-01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