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基于“意图本位”的文解读策略 一以<说“屏”》为例

基于“意图本位”的文解读策略 一以<说“屏”》为例

时间:2022-12-20 00:19: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意图本位”的实用文解读策略 一以<说“屏”》为例

  基于“意图本位”的实用文解读策略 一以<说“屏”》为例
  
  作者/ 贾龙弟
  
  传统实用文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循着文章“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的解读路径,即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意思本位”。比如一见说明文,我们马上会想到应该教给学生的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三要素,似乎知道了这三要素,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但事实并不如此,缺乏对文章“为什么写”即“写作意图”的有效关注,必然导致实用文解读的低效甚至无效。
  
  就说明文而言,学生如果没有意图感,即使学了不少说明文,掌握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技能,也未必能够根据某一具体的写作意图,针对具体的读者对象来写好一篇说明文。这就好像我们只是为了学语法而学语法,不关注为什么表达这个意思、对谁表达,那么语法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一个死的规则系统,即使学了再多的语法,与说话能力的培养总难免会有一段距离。此种忽视造成的最大弊病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分离。从写作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的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然后才是选择能实现其写作意图的内容和形式,即“写什么”和“怎么写”。与此相反,自然的或者真正到位的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单方面平面地看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而应该看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如何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正冈为我们只是关注了实用文的内容和形式,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只是学了一些平面的、静态的文章学的知识。而这些静态的文章学知识,悬在半空而不切实际,学生并不能学以致用二
  
  基于以上传统实用文解读的不足,从学以致用的目标出发,我们认为,“必须从语言的意思本位跃进到话语的意图本位”,二应该保留传统实用文解读的一些点(如说明文的三要素),但是,这些点的确定必须在“意图本位”的视角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读者对象出发,审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实用文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特别是实用文的『、列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是如何立体良性互动的。因为说到底,实用文就是作者为了达到一个实用目的而写的书面作品。
  
  以陈从周先生的说明文《说“屏”》为例,我们认为只有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解读才是有效的:I.作者为什么写这篇实用文?2,这篇实用文是写给谁看的?3.作者选择的言语内容是否能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4.作者选择的言语形式是否有助于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5.文章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质疑的地方?
  
  《说“屏”》的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作者已在文中说明:“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也就是说,文章的读者对象是“建筑师、家具师们”,写作意图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引起当代建筑师、家具师们对这一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集功能与美感于一身的古代建筑材料的关注,并能推陈出新,“有超越前人的创作”。
  
  下面我们看第3个问题:作者选择的言语内容是否能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意图本位”观照下的实用文内容,不仅仅是如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看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来写,这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细察之下,我们会发现:
  
  (1)用“吸引人”的内容点燃创作激情。
  
  在作者眼中,那些“建筑师、家具师们”对于“屏”这一古老而又极具文化魅力的建筑艺术并不真正了解:而要他们产生“超越前人的创作”的冲动,必先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因此,作者选择了那些能真正展现“屏”之魅力的内容加以介绍。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说“屏”》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从文中选一个最有趣、最吸引入的句子放在文章的标题上面,让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有读下去的兴趣,余老师把这种手法称作“引读”。余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写得最精彩的内容,感受”屏”最吸引人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屏”之魅力逼人,应该让它在当代绽放它的魅力,从而点燃“建筑师、家具师们”的创作激情,
  
  (2)用充满“美感”的内容影响创作。
  
  作者的意图是希望“建筑师、家具师们”能够推陈出新,但前提是要对“屏”有深刻的理解,而现在他们在理解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这一点,来自“近来我也注意到”的现状,对此,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的时候有意“凸显美感,弱化功能”,特别选择那些能充分凸显“屏”审美功能的知识内容,即使是在介绍其实用功能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它的审美功能。例如:“屏”的名字是“很有诗意的”;吟诵“屏”的诗句是“真够令人销魂的”;见到古画中的屏是“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的。这些都是“屏”的美感使然。
  
  在说明“屏”能起到“缓冲一下视线”的作用的时候,引用了《牡丹亭》的话,“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让“屏”有了文化审美意味。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在写作意图的观照下的有意为之,目的只有一个:“屏”最“吸引入”的魅力是凝聚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功能,虽然作者在文中也不否认它的实用功能,但两者权衡轻重的话,显然是凸显了它的审美功能,并希望以此影响“建筑师、家具师们”的创作理念。
  
  同样是介绍“屏”的短文,汪莱茵的《古代的屏风》,在内容的选择上几乎是面面俱到,冈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读者对“古代的屏风”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意图不同,内容的选择自然有异。学生在阅读中明确了这一点,自然对如何根据写作意图来选材有更深的体验。
  
  下面我们看第4个问题:作者选择的言语形式是否有助于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l)介绍方式
  
  作者面对的是“建筑师、家具师们”,是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士,应该说是“圈内人士”,因此,作者在选择介绍方式的时候,偏于感性,避免说教。没有板起面孔,没有以一个“屏”方面的专家自居,所有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叙述自己的切身感受牵带出来的,作者写了自己被“屏”的魅力所吸引的情感经历,希望以一个研究古建筑专家的真切感受来感染当代的“建筑师、家具师们”。这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的知识介绍方式,这种介绍方式是作者面对读者对象选择的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写作意图的实现。如开篇就用“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带出了自己听诗销魂之事,接着又直述了“后来每次”读诗见画对屏的神往之意,中间通过“小时候”躲在屏后望客人,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生活图景,后面还用“近来我也注意到”表达了自己对屏的设置的看法。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使行文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情致。
  
  正如教参所言:“本文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因此,我们很难说它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因为所有知识的介绍都是在作者娓娓叙述中完成的,每一个内容之间的过渡自然而随意,比如作者由“锦屏人”自然引入到屏的分类,又由屏的大小自然引入对设置屏风的技巧介绍,没有刻意的安排,有的只是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贴切。
  
  这样的叙述无意间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距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者呈现给我们的美感世界,心底油然而生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相比而言,汪莱茵的《古代的屏风》,就采用了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介绍方式,在表达方式上就是说明,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对“古代的屏风”有一个客观、全面、具体的了解,介绍清楚了,目的就达到了。
  
  (2)说明方法
  
  写作意图不同,在说明方法的选择上也有很大差异。陈文主要使用的是引用的方法,而汪文除了引用之外,还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古代的屏风有一个全面、具体、客观的了解。同样是介绍“屏”的大小,陈文只有一句:“屏也有大小之分。”因为他的目的不是要让读者知道屏大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而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说明“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设置规则,让读者对屏的摆放要遵循美感的要求有所了解。而汪文则显得分厘必计,如他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说明如下:“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让读者对这一屏风有具体实在的感受,没有这些具体的数字还真不行。同样是引用说明,因为写作意图的不同,引用的材料差别也很大。陈文为了凸显“屏”的文化审美特征,所以引用的多为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让读者沉浸在浓浓的古代文化氛围中,体会到“屏”的美感,引用的目的在显美。汪文引用的多是古文中一些客观记载,引用的目的是在说明和印证。比如,同样是为了说明屏风的功用,陈文引用的是《牡丹亭》中的“锦屏人”,而汪文引用的是《屏风铭》中的记载,两者意图相异,引用的内容也不同。
  
  总之,对于说明方法,到底用不用,用哪一种,多用还是少用,都不是绝对的,都必须在“意图本位”的观照下。
  
  (3)语言特点
  
  ①为了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屏”的古代文化内涵,文中雅词、单音词、文言词俯拾皆是,营造了浓浓的文化味。
  
  大量的雅词,如“纳凉”、“销魂”、“擅长”、“称道”、“徒劳”等,优雅而有文采。凝练的单音词,如“置”、“咏”、“勾”等,个个词意都值得玩昧。诸多文言词语,如“屏者,障也”句、“皆可置之”之“皆”、“尚少诗意”之“尚”、“未始不能”、“诚如是”等等,给全文布散了一种典雅古旧的书卷气。
  
  ②为了让读者感同身受,文中大量运用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副词,唤起读者的创作激情。
  
  开篇写自己的情感经历就用了“很”、“总要”、“真够”、“不禁”、“怪不得”等副词,极言自己对屏的由衷赞叹。结尾又再次用“真够”、“也够得一些”、“未始不能”等副词,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入的。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自豪感、怀旧感,分明给读者内心一份隐隐的触动,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的爱,从而使读者也平添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
  
  最后我们看第5个问题:文章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质疑的地方?
  
  至于这个内容,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我们在“意图本位”的观照下,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内容形式和写作意图之间的互动”情况,哪些互动是良好的,值得学习;而哪些互动是有欠缺的,值得商榷,而这是以“获取主要信息”为内容的教学所做不到的。正如徐江教授所言:“你若是停留在‘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就不可能有关于文本介绍之缺陷的反思。”
  
  以上只是以说明文教学为例阐述了“意图本位”的实用文解读策略,其实其他的实用文,如议论文、新闻报道、科技文等的解读亦然。
  
  从“语文即言语”的角度,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作者美好的意图和通过书面话语实现意图的能力”,因为好的实用文,应该是那些最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表达意图的文章。只有在这些优秀的实用文中浸染久了,才能将言说的正确动机和言说的内容、形式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写作实用文的能力。只有在“意图本位”的实用文解读中,我们的学生才能逐渐学会根据“实用”的目的,选择有利于实现其目的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实用文的写作。

【基于“意图本位”的文解读策略 一以<说“屏”》为例】相关文章:

《说“屏”》08-16

意图决定语篇制作的策略08-08

“说课”一例08-17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08-17

《说“屏”》 208-16

《说“屏”》 408-16

15说“屏”08-16

《说“屏”》 设计08-16

《说“屏”》 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