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科学课论文>“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7 20:33:57 科学课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李 明
  
  (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214432)
  
  摘要:“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投射到中学科学教育中,“P”相当于策划阶段(包括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等环节),“D”相当于实施阶段(包括教学任务的启动阶段和教学活动的实施阶段等环节),“C”相当于监测阶段(包括细化评价形式、优化评价内容、强化评价效能等环节),“A”相当于改进阶段(包括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效果的改进、个人经验的改进等环节)。
  
  关键词:“PDCA循环”应用过程 反思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共同指导下,中学科学教育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学科学教育的过程管理成为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热议话题。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尝试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在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中,以期加强过程管理、组织协调,提高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PDCA循环”简述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提出构想,1950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挖掘并加以广泛宣传,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P(Plan)-计划,包括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对策;D(Do)——执行,即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 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进而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 (Action)-总结处理,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订作业指导书,以便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如图1)。
 “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教学的质量也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订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从而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如图2)。
 “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二、“PDCA循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过程
  
  “PDCA循环”投射到中学科学教育中,“P”相当于策划阶段,“D”相当于实施阶段,“C”相当于监测阶段,“A”相当于改进阶段。
  
  (一)策划阶段
  
  即探究教学的准备阶段,本阶段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将原来狭隘的管理范围加以适当拓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
  
  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全面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等,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备课的目标就是如何通过每节课最终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探究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对学情的全面了解。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切实了解学生已有的科学水平,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同时,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的任务和奋斗目标,确保合作有序不乱,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享受合作的快乐。
  
  3.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科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物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目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广泛利用媒体信息、社区生活信息、有关生物课程资源的教学用具、人力资源等,(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比如,“三弯腰”工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塞中学“学生赋”(学生行为准则)等便是我校良好的校本资源——可以通过对“三弯腰”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对“学生赋”的生长点的研究等科学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的校园环境,培养主人翁精神和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任务的启动阶段和教学活动的实施阶段。
  
  1.教学任务的启动阶段。
  
  (1)通过创设情境来启动。
  
  指教师通过创造情境,促使学生对社会领域的某一问题“敏感化”,以便集中注意力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个“敏感化”的问题,或产生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或产生于对阅读材料的反思,或产生于课堂之内的某个冲突。设置情境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或实物展示,或实验演示,或多媒体展示,或讲述一则故事、一次事件,或呈现一段文字材料,只要与学习内容有关,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其中蕴含的某些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都可以采用。比如,教学“航天模型史”,可用多媒体展示“天官一号”发射的全过程,利用学生对航天技术无限的憧憬,让学生带着期盼一起走进科学探索中。
  
  (2)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动。
  
  指对于那些不太容易通过实际场景来引入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其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般来说,作为整个教学活动起始点的这个问题,必须包含让学生迷惑的、难以澄清的地方,或者与现有的解决方法具有冲突的地方。比如,教学“观察蜗牛”,提出问题:“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蜗牛有视觉、听觉、嗅觉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3)通过某项任务来启动。
  
  由于学生面对任务总会有一种尝试完成的欲望,因此,教师也可以将探究活动设计成一项待完成的任务。关键是这项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难度主要表现为任务本身与原有知识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距离,需要学生跨越这段距离才能完成。这样,完成任务本身也就成了一次探究。对那些与学生生活结合紧密的尤其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常常可以采用这样的启动方式。比如,教学“遗传与变异”,可组织学生就人体的相对性状,在学校和家庭进行调查,然后分析这些性状的显性与隐性关系;教学“环境污染”,可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遍的污染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
  
  2.教学活动的实施阶段。
  
  教学活动的实施阶段根据活动对象的不同,又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指导过程,另一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学科学教育课堂中教师作为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教师还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有的小组可能在一个非关键问题上纠缠,走入了歧途;有的小组可能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当学生学习中出现迷惑时,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认识中的障碍与鸿沟,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暂停活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
  
  (三)监测阶段
  
  要提高科学教育的有效性,细化对探究课堂的监测尤为重要。监测主要可以通过评价来完成。
  
  1.细化评价形式。
  
  主要分为他评和自评两种,其中他评又主要分为教师评、学生评两种。教师可以从发现并善于提出问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语言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情况、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分析问题的科学性、灵活性,特别是创造性等方面去评价。学生评价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的相互评价。学生自评可以从学习态度、资料准备、发言、动脑、合作等方面去评价,小组互评可以从合作态度、合作精神、对小组的贡献、合作成果等方面去评价。
  
  2.优化评价内容。
  
  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非常突出。因此,无论纸笔评价还是非纸笔评价,都应注意学生的层次性,使评价内容具有阶梯性,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表述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力争把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统一起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提高情况。
  
  3.强化评价效能。
  
  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也就存在差异。教师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并非简单地找出学生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以发掘其学习的原动力,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四)改进阶段
  
  1.教学设计的改进。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改进就是针对这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教学过程的改进。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
  
  3.教学效果的改进。
  
  对教学效果的改进,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内容;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4.个人经验的改进。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
  
  三、几点思考
  
  (一)学生的激励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正面激励为主要调控策略。由于科学探究需要学生自主穿越“情境”到“新知”,知识之间的差距、方法和策略的不足以及心理品质上的缺陷,都可能导致科学探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学生分析原因,进行自我调整。对于那些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他的观点可能错误或者可能遭到其他同学的取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前行的力量;而对于那些平时基础较差或者性格内向、表现意识和能力欠缺的学生,鼓励则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科学学习,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如此,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师的指导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指导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集第一手资料,在科学探究的不同阶段提供给学生,运用资料中的信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拨;第二,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第三,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加强巡视和询问,通过针对性提问,指导学生对存在问题的探究环节进行修正;第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不要过早地或代替学生下结论;第五,当学生发言时,要求能把自己的内容、想法、方法等表达清楚;第六,通过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对结论进行规范处理,以建立科学的知识网络;等等。
  
  (三)课堂的管理
  
  科学课堂强调探究性、自主性,并不是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精力不集中或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学生,应该进行严格的课堂管理:一是有些学生面对有一定难度的科学探究活动会产生惰性,不愿参与;二是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故意捣乱;三是有些学生发言时刻意乱说、哗众取宠,以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管理和教育,以保证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

【“PDCA循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PDCA循环管理工具》培训心得08-24

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08-21

职高化学高效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索08-25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9-05

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论文(精选7篇)05-11

教学案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索08-21

浅析“反馈原理”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8-25

浅谈“班班通”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6-04

论讲故事学英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08-25

激励教育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