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对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对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08-18 08:11:0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作者/刘远文
  
  摘 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典作品有许多经典名篇,是一个相对而言完整的美学体系,既可让学生从中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形成扎实的古文功底,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文;音乐美
  
  一、揭示作品的主题美
  
  主题美是指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社会思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
  
  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独立和陶冶,在审美上得到教育和提高。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谈生死观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使他超越了庸常的“死节”观念,摆脱了传统意义上“舍生取义”的束缚,“所以隐忍苟活”,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道路。课堂让学生联系屈原《渔父》讨论“为什么屈原要慷慨赴死,而司马迁却忍辱苟活?”这样的论辩对高中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是很有帮助的。
  
  又如,《论语》中《君子之风》讲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探究儒家的精神追求。颜回的物质生活匮乏,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因为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求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贤哉回也!”以此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苦乐观,理解儒家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师生共同品味那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意趣,在美学意义上有教育学生求真、向善的功用。通过探究作品主题,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的意识,恪守道德规范,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这种启发引导学生对作品中主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学生人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二、欣赏古文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水平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
  
  如,品读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篇即沉浸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词人内心浓重的悲苦。下阕再以“到黄昏、点点滴滴”加以渲染,使这种凄惨、悲凉更显浓重。眼前好似浮现一位清瘦忧郁、满心凄苦的女词人,中年丧夫无所寄托、孤单寂寞,此时配以《月满西楼》音乐,多媒体展示女词人独自把盏、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寂寞孤零。回忆以前和丈夫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的场景,学生诵读时自然会联想,将词中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感受词人“国破家亡、晚年寡居”、孤独凄惨的生活,体会词人颠沛流离、极度愁苦的凄凉
  
  心境。
  
  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作者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顿生同情。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后文强调祖母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令人动容泣下,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作者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共鸣与作者情感沟通,欣赏作品的意境。
  
  三、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
  
  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条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有感觉,背诵起来也就驾轻驭熟了。
  
  而屈原的《离骚》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写成:《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扬顿挫、音乐般的吟唱,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
  
  有些古典文赋则运用结构整齐的骈偶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巧妙运用排比、夸张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另一段脍炙人口的排比句也是如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运用夸张、对比,揭示了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对广大农夫、工女们的剥削之上的道理。师生在铿锵的韵律中感受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批判意识,进而体会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这样富有韵律的佳句应指导学生多品味诵读,善于依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揣摩名句的内在美
  
  名句本身语言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大都凝练、含蓄,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词汇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往往揭示人生哲理,朗读时应细细品味,揣摩其蕴含的内在美。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句。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面对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消沉放弃。作者以此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是对自身的君子之风生活态度的高要求,对我们学生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格亦有借鉴之处。
  
  古典作品还有许多佳句,现已被人们广为传唱,如,《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皆为传世名句,这些句子或写景传神,或抒发真情,或提纲挈领,或揭示哲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要启发学生谈名句的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
  
  诚然,古典文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贵在教师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我们应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语文这个载体使之整合、提升。在大力提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倡导语文美育教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第七中学)

【对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设探究问题 激发探究热情05-01

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08-20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08-19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08-18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08-25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08-18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08-2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预设性探究08-24

探究不是作秀——生物教学探究活动之我见08-20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