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必读中的必写——语文必修课中的读写转化

必读中的必写——语文必修课中的读写转化

时间:2022-08-18 19:14: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读中的必写——语文必修课中的读写转化

  必读中的必写——语文必修课中的读写转化
  
  吕艳
  
  摘要:新高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体提出了针对性写作指导。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读写转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写作教学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相对单一,学习已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没有感知生活的时间,便没有了生活体验;没有了丰富的生活,何来作文的创作灵感。于是作文指导便会成为流于形式的“八股文”教学。而空有形式、内容单一的文章,能是有灵魂的好文章吗?
  
  那么,如何提升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我们不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停下繁重的学习去体悟生活。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间接经验,以联系生活,引发感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高考考纲中对作文的考查有明确的要求:“能写记叙类、议论类文章。”有关这两种文体的作文写作技巧,奋斗在最前线的高中教师已总结了很多实战经验。接下来,笔者更想谈谈如何在高一和高二的语文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对这两种文体的针对性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读写转化
  
  何永康教授明确指出考场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1)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从这三点来看,记叙文一定要会叙写故事,会描写人物和场景。而其中的难点应该是描写。在此,笔者想结合必修课文谈谈记叙文中描写的读写转化。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读者从中受到情感的体验、熏陶与感染,所以记叙文重点强调抒写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呢?除了直抒胸臆,细腻的描写则是记叙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最有效的方式。要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性性格和心理需要有人物细节描写;要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需要环境描写。可以这么讲,没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不能算作优秀的记叙文。
  
  1.人物细节描写
  
  记叙文中总少不了对人物的描写,由外貌到内心凸显人物特征。外貌的描写已难不倒高中生,但对于心理,很多学生却只会用苍白无力的语言直生生地表达为:我感到“惭愧”“害臊”“欣喜”“无聊和寂寞”等。如何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切感受,是描写内心世界的重点。我们不妨看看苏教版必修一教材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作者在写到客居异国时感到深切的空虚、寂寞:“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韩少功将自己在无聊和虚空状态下的所思、所想、所为都用文字表现了出来,好似一部电影画面给人以真切感。在阅读体会之后,我让学生试着想想自己在无聊时往往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于是学生不仅学会模仿了这段文字运用的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更学会了将感受与生活实际联系,细微地展现内心世界。
  
  2.情境的创设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身边的环境中可以体察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的心情一般来说是和谐统一的,当周围的环境与心情不一致的时候,人物就会尝试着去改变一下身边的环境,以求得心情的舒畅愉悦。所以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心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环境描写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是正面或反面烘托出作者的
  
  情感。
  
  我们不妨看看《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在表现自己与客人饮酒乐甚的心情时,以景衬情,创设了清丽、开阔、渺茫、朦胧之境,人物情感自然流露,读者也好似身临其境,徜徉其中。再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手法对洞箫声进行描写,创设悲伤、寂寥之境。虽无明说,“愀然”之情却已表露无遗。教学后,笔者立刻指导学生结合周末的社会实践,运用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创设情境,间接抒写自己心情的起伏。
  
  由此及彼,学生明确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心情,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情感。
  
  记叙文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虽说“考场记叙文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但笔者认为适时恰当的抒情议论亦是真切的情感抒发。而恰恰很多学生有真情,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往往走极端,要么干涩,要么做作。常常会有学生在写某种情感之浓时,以“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来简单概括情感。可见,情感的抒发有多苍白,如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妨参看《想北平》,老舍在表达对北平之爱时,多次说:“这种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然而,“说不出”三个字就足以抒写思念之情打发读者吗?老舍接着说:“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运用类比,将这种复杂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深入浅出。
  
  再看看《我心归去》,韩少功在惦念亲人时,运用了想象:“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正是作者往昔与家人生活的温馨场面,无需多言,此刻异乡游子的思念之浓可见一斑。在教完这两篇同主题的文章后,笔者布置学生写一片段,要求运用类比和想象,表达思念之情。于是,学生在抒发情感时,不再只说“说不出”了?“说不出”,是不能直接说出,但并非不能委婉而含蓄的表达。
  
  二、议论文读写转化
  
  高考议论文写作,一是要指导学生能够结合对提示语与题目的双重理解准确立意;二是要指导学生明确一个中心论点,并且分解成两三个有关联的分论点;三是要指导学生写好主体论证段,落实分论点、阐述、例证、分析等诸多必然环节。可见,在已确定立意的情况下,要重点抓住以上两三个要点。而对于议论文,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分论点的设置,没有层次;主题论证段不会论证,只是干巴巴地讲空泛的大道理。
  
  不妨看看《劝学》和《师说》,虽是文言文,却是非常合乎考试的论述类文本。从行文结构安排和论点的设置上看《劝学》,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提出中心论点。后文第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亦是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对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的论述,阐释为什么“学不可以已”。最后一段从怎么做的角度,阐释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和专心。从为什么到怎么做,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剖析清晰,论证严谨。且通篇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设喻,化抽象为具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分析文本结构和论证手法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文的框架结构应该怎样安排才条理清晰。笔者在教学后,就布置学生以“劝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开篇提出中心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由为什么到怎么做逐层阐释,使论证清晰而有条理。
  
  学习了《劝学》,理顺了议论文的结构,但只会运用比喻论证,依然显得论证单一。再看看《师说》,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轻视师道的坏风尚时,采用了多角度的对比。分别从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纵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耻师焉”的自相矛盾的对比,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的横向对比中多角度论证。除了对比论证,文章第三段还运用了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引用论证和“孔子师郯子……”的举例论证阐述学习的正确态度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学习完《师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前次“劝问”进行再创造。要求再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这样,结合文本再次修改之后,一篇思路清晰、论证丰富且合理的议论文就初具模型了。
  
  以上是笔者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对两种文体的针对性读写转化指导。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语文教育书简》)。因此,只注重文本的研讨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根据文本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练习,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
  
  此外,笔者还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培养学生各抒己见、辩证思维的能力。如,教完《赤壁赋》后,笔者要求学生感悟文章中万事万物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以及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反思人生的辩证豁达思想。就永恒与短暂、自信与自卑的界限发表议论,写一篇短文。学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与培根的《论厄运》后,在比较阅读后学会从多角度辩证的思考。以“顺境”为题,发表看法。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立意。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积极性相当高,他们认真阅读原文和原文有关的书籍,写出来的文章思维活跃,颇有见地。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的读写转化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找到读写结合的连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把每一次的习作练习看成只有作文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相信,读写转化假以时日,学生对作文也将是“忧”与“爱”的转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

【必读中的必写——语文必修课中的读写转化】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的探究08-24

关于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08-20

语文《沙漠中的绿洲》教案02-05

简历中写自我评价05-27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08-24

元曲中写秋的诗句08-20

中语文调查报告04-12

语文教案:沙漠中的绿洲02-25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03-05

《沙漠中的绿洲》语文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