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让教学因点睛而亮丽——智慧阅读教学系列谈之八

让教学因点睛而亮丽——智慧阅读教学系列谈之八

时间:2022-08-18 22:44:4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教学因点睛而亮丽——智慧阅读教学系列谈之八

  让教学因点睛而亮丽——智慧阅读教学系列谈之八
  
  作者/黄桂林
  
  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画家张僧繇仅仅是“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那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乏神韵的四条龙,转眼就“腾空而去”。可见此间的“点睛之笔”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需要。如果不是那一笔,四条龙永远不会腾飞,观赏者永远不会感受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谛。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尽显自己的教学智慧,依据教学进展和教学实际,随时随地来个画龙点睛,也许课堂平静的水面上会时时荡漾起令人欣喜的涟漪,叫人兴奋的浪花。这样的画龙点睛,就能催生出课堂上的一个个精彩。
  
  一、表达:点在学生动情处
  
  发展语言,提升精神,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语境,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情境。为此,文本解读中,可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语言形象的还原和拓展,带学生进入如入其境、似见其人的境地,让语言的解读变成画面的感受,让课文的阅读变为生活的感受,从而使作者与文中人物似在一起、想在一处。接着来个画龙点睛,引导学生走进情景,叙谈感受,抒发情感,让学生借助飞扬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请看《一夜的工作》(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
  
  师:知道那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是总理的办公室,你想里面的陈设会怎样?为什么?
  
  生:我想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一定是这样的:下面是高级的地毯,上面是豪华的吊灯,四周是新颖的壁灯,总理用的是高级的办公桌椅。因为他是国家的总理,这是办公室最起码的设施。
  
  生:我认为总理办公室应该有新式的电话、新式的壁橱、新式的桌椅,一切都该是高级的,因为他是国家的总理。
  
  师:是啊,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这些办公设施是不足为奇怪的,而走进总理办公室,出现在你面前的又是什么画面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自读、圈划后交流)
  
  生:我看到的是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
  
  生:我看到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很是简单,只有写字台、小转椅和台灯。
  
  师:你们看,想象中的陈设那么豪华,事实上的陈设这样简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有什么想说呢?
  
  生:一个国家的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如此简朴,简直叫人不可思议!
  
  生: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办公室吗?里面的陈设少得不能再少了。难道就不能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就不能装个空调、铺个地毯?我想,只有我们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
  
  生:我想,无论总理办公室的设施多么豪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这是总理的办公室,是工作的需要。可总理没有考虑这些,而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哪个中国人看到如此简陋的办公室之后对总理不产生敬佩之情呢?
  
  上述案例中,在学生凭借想象,勾画出办公室陈设的豪华,与实际情景形成强烈反差后,教师引学生进境,激学生动情,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此时,学生的惊异、感叹、激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神情激动,言语飞扬。可见,要善于创设、捕捉、运用情感升华和语言发展的契机,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精神活动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语言的发展。
  
  二、梳理:点在思维发散处
  
  在充满张力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思维空间无限广阔,而由于语言驾驭能力有限,学生对语言的解读信息往往是优劣并存,鱼龙混杂。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保证语言解读的准确、合理、灵活而深刻,在拓展解读思路的基础上,面对诸多解读信息,要引导学生进行及时而科学的梳理,区别正误、优劣,使解读信息给学生清晰的条理。下面是《秦兵马俑》(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好像亲临临潼,感受了享誉神州的珍贵历史文物——秦兵马俑。看到这些惟妙惟肖的兵马俑,你认为我们最要感谢谁?
  
  生1:我认为最应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否则,兵马俑就可能一直沉睡在地下,我们就没有可能看到它。
  
  生2:我最想感谢秦始皇,因为没有他,就不可能有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就不会看到这兵马俑。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前,我们只听说有兵马俑,但没有亲眼目睹。真要亲自去,还不知到什么时候,是作者的这篇文章把我们带到了现场。
  
  生4:我认为最应感谢的是古代那些修建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没有他们,那有什么兵马俑呢?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如果对这些感谢对象排排队,谁在前谁在后呢?
  
  生:首先还是应该感谢古代的劳动人民,没有他们,秦始皇去发动谁实施这一工程;没有这一工程,那个农民到什么地方去发现兵马俑的陶片;没有农民的发现,兵马俑怎会重见天日;兵马俑不能重见天日,作者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上述案例中,引导拓展、开掘语言的情感内涵,这对尊重文本价值取向,促进价值取向的生长很有必要。学生的发言也表明了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路的开阔。面对如此众多的感谢对象,如果不加处理,学生很可能无所适从,除了上述所言,兵马俑的挖掘者、装运者,还有课本的编辑者、印刷者等,似乎难以穷尽。为此,教者巧妙点拨,引导“排队”,如此一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看起来是简单地“排队”,实质是思维方法的反思、思维结果的梳理、思维成果的提升。因此,引导挑战教材,超越教材,课堂必然会呈现出空前广阔的信息空间。面对各种信息,教师要冷静头脑,引导处理,或分清正误,或区别优劣,或综合梳理。这样,才能保证“挑战”和“超越”的效果。
  
  三、拓展:点在情思诱发处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为学生精神提升和语言发展创造一个“场”,以激发情感,诱发情思,并促使他们借助语言外化涌动的心潮,放飞震撼的心灵,抒发奔涌的情感。由于学生与文中人物情感差的存在,阅读中他们难以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振,也就难以看到他们情感涌动带来的语言流淌。结果工具性因情感性的缺失而难以发挥功能,情感性因工具性的失灵而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可抓住最能诱发情感、诱发情思的情境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触发学生心中积蓄,以形成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阅读《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真心表白,抒发对人物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但学生多就事论事,思路难以拓展,为此教师进行了针对性引导。请看下列片段:
  
  师:许多患者脱险了,而叶欣却倒下了,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永远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2003年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来到这里,与她做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同学们,我们就是她昔日的同事,就是她曾经救护过的患者,我们都来到了青松厅啊,要送一送自己的好同事,送一送可敬的护士长。此时此刻,面对永远倒下了的叶欣,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叶欣啊,我就是那个老梁啊。你醒醒,让我再看你一眼,让我再听一听你那温和的话语。为什么我留下了,你却走了。要不是为了我,你肯定不会走的。
  
  生:叶欣啊,我是你的同事啊!要不是你声色俱厉地把我们推出门外,把安全让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你肯定不会倒下。护士长,我们好想你呀!
  
  生:叶欣阿姨,老梁就是我爷爷啊,我爷爷的生命是您用生命换来的。阿姨啊,你醒醒,再看一看我爷爷吧!
  
  生:护士长,我是你的同事,“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是你说得最多的话,这句话让我们远离了危险,而你自己却倒下了。大姐,你一路走好!
  
  生:叶欣阿姨啊,还记得我吗?我妈妈患病后,我到医院看望她,你隔着窗户告诉我,妈妈没有事,要我放心。十天以后,我妈妈病愈出院了。而你怎么就走了呢?阿姨啊,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看望你的!
  
  患者站起来了,护士却倒下了,叶欣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读了课文,学生被叶欣为病人、为同事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为了让他们走进青松厅里为叶欣送行,与叶欣话别,促进学生言语流淌,情感升华,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当角色,亲近人物,道感谢,话离别。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学生心灵的大海上引起了奔涌的浪花,在学生心灵的回音壁上引来了强烈的回响,学生语言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就能成为了现实。
  
  四、叫停:点在思维偏差处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常会纠缠于“看来有趣,实质无用”的细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偏差并及时叫停,把他们将注意力引领到教学目标上来。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随着学生转”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效率。阅读《五彩池》,一学生突然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教师见学生很感兴趣,便引导讨论:为什么你想到这样的问题?游泳需要什么条件?五彩池有这样的条件吗?经过长达10分钟的讨论,学生得出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结论:因为有的池小,有的水浅,而且池中有长长的、尖尖的石笋。此刻,教师再问先前提问的学生:“还想不想去游,还敢不敢去游?”该生说:“不想了,不敢了!”教师长吁一口气,问题总算解决了。
  
  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想在里面游泳,其想法是真实的。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便尝试通过对话让学生深谙其理。而结果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不是美好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本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产生赞叹、向往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深明课文人文内涵,就无须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肯下去吗?为什么?”此时,学生就可能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这样,五彩池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就是永远的美好和向往。
  
  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容易使自己的探究热情持续地逗留在那里,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里是不是掉队和迷路。如果学生语言解读偏离目标,但又表现出浓厚兴趣,简单回避不行,过多耗时也不行。有效的办法就是随机点拨,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在有目标、有方向的引领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充实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并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解读的目标观。
  
  五、追问:点在学生质疑处
  
  课文阅读永远没有休止符,当我们认为,似乎一切问题都已有了明确的答复时,学生心中还有不少、甚至很多不解。而这正是引领学生从文内走向文外、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契机。因此,课文阅读后,很多教师都安排质疑的环节,这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这种质疑,不仅能全面地把握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状况,了解学生心中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质疑中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巧妙点拨。因此,对学生质疑,教师要善于判别,准确捕捉,对颇有价值的疑问,可通过追问,引导探究,促进疑问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下面是《小珊迪》(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已经读完了,你还有哪些问题呢?
  
  生;为什么小珊迪伤得那么重,他还要叫弟弟送还零钱呢?
  
  师:你认为呢?
  
  生:我想,他告诉那位先生是去换零钱的,而那位先生根本不知道他被撞伤了,肯定还在等他换回的零钱。因此,他无论如何也要把零钱让弟弟还给那位先生。否则,那位先生还以为珊迪是骗他的。其实,从情理上来讲,他自己被撞得如此严重,他完全可以不去考虑先前的承诺,但他并没有这样。想到这些,我真的很感动。
  
  师:是的,想到这些,不仅是你,我们在坐的每个人都很感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事情会怎么发展呢?
  
  师:大家认为呢?
  
  生: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他肯定很快回来,把零钱还给那位先生,并且谢谢他。然后会用那个便士去买个饼子,再飞快地跑回家,将饼子送到弟弟手中。弟弟可能一天没吃东西了,哥哥肯定心疼。当弟弟询问哥哥有没有吃过时,小珊迪一定会说自己已经吃过了。两个孩子没有亲人的疼爱,但是他们相依为命,实在叫人感动。
  
  师:是啊,这样一问一想,眼前就会出现新的画面,新的故事。这些画面和故事,会让我们对小珊迪有更新的认识,对他的善良和诚实、可爱和可敬,定会有更加深切的感悟。
  
  课文教完了,小珊迪那感人的形象总还在学生眼前浮现,一个个“惦记”和“不解”会在他们脑海萦绕。为此,教师不仅引导表述自己的不舍,叙说心中的惦记,而且借助追问,让学生想象故事,叙说画面。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就促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新的感悟。可见,决不能把质疑仅仅作为一个环节,而要把它作为一种必需,作为生成教学资源、催生教学精彩的需要。
  
  

【让教学因点睛而亮丽——智慧阅读教学系列谈之八】相关文章:

因你而亮丽作文06-04

世界因你而亮丽作文04-09

我因你而亮丽作文06-08

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作文02-25

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作文08-19

因你而亮丽作文15篇06-04

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优秀作文09-08

世界因你而亮丽作文15篇04-09

关于读书的作文 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05-01

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作文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