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幼教论文>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23 13:44:45 幼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文/周爱娣
  
  摘 要:从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谈起,以各种教育实例为线,分别从环境创设、内容设计、材料投放、教师指导四个层面来阐述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心理特点
  
  由于幼儿年龄阶段的差异性,我们在具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开设区域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将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谈起,介绍我在带小班的过程中开设区域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即3——4岁幼儿具有如下心理特征。幼儿心理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动作发展不够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展还不完善,手眼协调能力较差;且思维以具象直观思维为主。这样的年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杜绝抽象简单的说教,尽量减少传统划一的集体教育模式,多为幼儿创设区角,多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分区分层地实现保教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区域活动应该成为小班幼儿各方面长足发展的活动平台。为了这个平台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我们在创设管理小班区域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征并依据特征开展区域活动。
  
  二、如何在小班开展好区域活动
  
  1.创设好一个益于小班幼儿感知体验的外部环境
  
  小班幼儿大多是初次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而好奇,本能促使幼儿对环境发生兴趣进行主动探索,而区角的设置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幼儿年龄较小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意识特征使幼儿的集体活动时间相对缩短,这就需要我们创设区角活动,用区角的功能来发展幼儿。而且,基于该段幼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我在创设区角时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乐于重复性活动,喜欢进行模仿活动等特点,所以在区角的设置安排上,我作了以下布局:(1)活动区的布局讲究动静分区。小班幼儿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因此活动区的布局应做到动静分开。我把益智区、语言区这些相对需要安静的区角与娃娃家、建构角等呈两边分开的布局,中间用相对安静的美工区相连;(2)在区域的划分上,能因地制宜。小小美工师与墙面的主题环境相结合,让幼儿都能及时展示自己的作品;小小巧手娃安排在室内和室外,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生活乐趣;小小音乐家在走廊里可以尽情地表演,真实的电子琴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其乐无穷!
  
  2.设计有利于激发小班幼儿各种智能组合的区域活动内容
  
  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旋律等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代表了每个人八种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里,这个适当的情境便是区角内容的设计。
  
  (1)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寻求区域活动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观察到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及时补充相关内容。(www.fwsir.com)比如,我们在创设“打个结儿玩一玩”时,最开始便是源于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班里的幼儿经常喜欢摆弄衣物上的绳子,特别是帽子上的。经常把两端拉在一起打结,甚至打多个结。出于安全问题考虑,这样的举动往往要被老师制止。于是,教师在区域中设置了此角:几个头上或身上带有绳子的布偶娃娃被固定在了区角内,几个孩子进入区角玩起了打结的游戏。平时因为安全问题不被提倡的行为却可以在区角里追寻兴趣而生,这更是幼儿喜欢所在了。当然,兴趣是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据,但不应是唯一依据,知识领域和社会生活事件也是活动区活动内容的来源,比如模拟社会生活的娃娃家、超市等都非常受小班幼儿的欢迎。
  
  (2)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的活动价值,注意各种价值的整合性。在同一材料中可能蕴涵着丰富的多方面价值,教师在开发的同时应将各种智能价值材料进行整合。如,天线宝宝玩具,其中就蕴涵着数数、大小排列、比较等认知价值,观赏绘画等艺术价值,故事讲述情境表演等语言价值,教师要做好串联引导工作,让材料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让各个领域的价值有机地整合。
  
  三、投放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操作材料
  
  1.提供隐秘性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我们所说的隐秘性材料是指外形为幼儿所感兴趣或新奇的材料,而内在的物质则是幼儿一下子看不见却听得见的,比如,我们在开展“下雨的日子”主题时,为幼儿准备的各个听雨盒。幼儿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但能听到里面的响动,幼儿只有通过听、摸等其他途径来发现罐内到底是什么东西。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尝试体验,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
  
  2.提供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来吸引幼儿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所以我们在给小班幼儿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能力弱的幼儿,又要考虑能力强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比如,在开展认识花活动时,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等各个层次的内容。
  
  四、全程支持、适时引导互助的教师指导方式
  
  1.因势利导,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马雯洁(化名)抱着娃娃喃喃自语:“别哭,别哭,妈妈帮你洗澡。”说着,把玩具全倒在地板上,用装玩具的框框当澡盆给娃娃洗澡,不一会,她拧下一个瓶盖,跑到墙边,撕下了墙饰上的皱纸,又撕成了一堆碎片装在瓶盖上,抱起娃娃说:“开饭了,来,妈妈喂你吃饭”。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并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景中,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看做在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把自己当成某一情景中的人物,并由此展开自己的活动。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一特点进行适时合理的引导。可以游戏化、情景化的区域环境,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化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例如,在以上案例中,该幼儿事实上正沉浸在自己假想的当妈妈的情境中,教师首先可以将自理区创设成娃娃家的游戏情景,增加投放各种炊具和餐具,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然后顺应幼儿的游戏需要,以娃娃肚子饿了的游戏口吻来引导幼儿学习“做饭”给娃娃吃,正确使用汤匙喂娃娃吃饭;以“娃娃身体脏了”引导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把娃娃洗干净,并及时告诉幼儿洗澡久了娃娃会冷,要赶紧帮娃娃穿衣服,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学习各种自理动作,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当然,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破坏性行为教师同样可以以游戏性口吻利用幼儿“泛灵论”特点来教育幼儿要爱护墙饰等等。
  
  2.灵活调整,将幼儿的需要转化成教育目标
  
  建构角里教师投放了很多的牛奶罐,大大小小参差不齐。意在让孩子来进行排列叠高,看谁的房子搭得又高又稳固。孙钊伟(化名)来了,看着一大堆的牛奶罐喜滋滋的,拿起一个牛奶罐在地上转了起来,一会儿又把罐子在地上滚动起来……
  
  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着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导致,因此幼儿表现在活动中时常是不知道玩什么,如何玩,与教师的预设目标相去甚远。教师看到这些现象难免心里会着急,担心教育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对幼儿发展不利。事实上,这是由于我们教师运用了成人的眼光在看待幼儿的活动,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从幼儿的发展规律来看待幼儿的活动,以一种“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来体验幼儿可能的兴趣与需求就不难发现,上述的这些看似无目的的行为其实还是蕴涵着孩子以物代物的创造萌芽,同时,孩子们也正是用这种看似无目的的活动在向我们传达他们真正的活动需要所在。例如,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欣喜地发现幼儿本身对材料的认识非常有创意,教师可顺应幼儿的这种创新思维,告诉幼儿你真棒,想出了其他的玩法,还有更好的吗?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一起把场地重新布置,因为玩牛奶罐的新花样时需要相对较大又不影响其他幼儿的场地。这样,既保护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又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这些才是幼儿此时最需要的。
  
  3.平行介入,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榜样作用
  
  益智区里,新添了几个天线宝宝和很多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天线宝宝身上有相应形状的口袋,幼儿可根据形状的不同把相应的饼干送给天线宝宝。赵嘉琳和孙艳淇(化名)正仔细地把各种形状的饼干一一送入娃娃口袋。赵君豪(化名)跑过来了,也拿起饼干一股脑儿地往里塞,还抱起娃娃使劲摇,然后又把饼干往外倒。旁边两个孩子看他玩得特别也如法炮制跟着玩了起来。
  
  教师应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进行引导。比如,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直接以同伴游戏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操作,“我也来喂天线宝宝吃饼干了。”教师一边喂一边有意识地自言自语,“噢,拉拉,我知道你喜欢吃长方形的饼干,我给你吃长方形的饼干……”这样,教师以游戏同伴中根据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同等材料的操作活动,即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从而影响幼儿行为,得到良好效果。
  
  通过探索实践,我们发现班里的活动区角活动时间已逐渐成了幼儿一日活动中最积极的时段,小班区域活动已深入幼儿的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深化开展,小班区域活动展现了吸引幼儿参与、促进幼儿发展的勃勃生机。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困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改进,小班区域活动便会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梁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1.
  
  [2]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8.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12.
  
  [4]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走进新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富阳市新桐乡中心幼儿园)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相关文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08-24

基层协商工作的实践和探索04-14

提高幼师生区域活动见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08-24

中职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08-24

法理学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08-24

浅谈小班区域环境创设08-24

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08-26

开展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的探索08-24

对初中体育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08-2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与探索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