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25 01:36:5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
  
  文/于文莉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界定,不仅强调其工具性,更突出强调人文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时代、教育、生活和教学实际都要求我们要抛开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授课模式,而“活动式”教学则能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重点阐述创新活动“期末复习汉字听写大赛”“唱诗会”等。通过对这些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
  
  时代呼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就要有创新性教学,以培养具有主动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缺乏生机,欠缺活力。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接触到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一书,深受启发。
  
  一、概念
  
  所谓语文“活动式”教学,即“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语文主体能力综合(知、能、情、意)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言语实践活动,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全程教学形式”①。其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化”和“活动教学化”。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师如何教,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主动性。而语文“活动式”教学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一个有生机、有活力、有生趣的高效课堂,是一个学生高兴学、学得会、记得牢、能融会、善贯通、有提高、会应用的活动课堂。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一起上阵参与记忆,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提高感知的效果,这叫做“感官协同定律”。“活动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收获的知识记忆准确、记忆持久。
  
  四、创新性活动
  
  1.期末复习汉字听写大赛
  
  笔者吸取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模式及成功经验,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考须识记字词、成语”为主要内容,唤回学生久违的书写热情,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解救学生于不书写、提笔忘字导致的母语情感淡化危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更为学生搭起了夯实基础、训练基本功、获得成功的平台。
  
  2.“唱”古诗
  
  “唱诗”这一活动最初的创意灵感来自哈辉的“新雅乐”。新雅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新乐”。当然,笔者与学生只努力做好“诗歌、音乐”的有机结合。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唱经典古诗词曲目,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者:曹颖),《明月几时有》(演唱者:王菲),哈辉成品《礼》等。第二阶段,自主配乐唱诗。配乐方式:(1)字数吻合;(2)曲风一致,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所配曲风就应凄凉悲转;(3)曲调应简单易学,有较强的操作性。
  
  古典诗词、文言文是国学的精华,让“消失的让人心疼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活动式”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莫不是语文老师的欣慰!
  
  五、在运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活动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避免台上活动的学生是“主角”,台下的学生是“看客”的现象产生,(www.fwsir.com)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活动中来。
  
  2.“活动式”教学的结果不是热闹,而是效果
  
  “活动式”教学,不是为了肤浅地取悦学生,不是为了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只看到在“活动式”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热闹,教师应精心设计每次活动,注重每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3.要处理好学生“活动”和教师“讲解”之间的关系
  
  把学习、探索、体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就负责“引导”和“点拨”。
  
  六、结论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场”中,学生不再是无从而盲目地只顾接受知识,而是以一种想学习、敢想象、能创造的姿态投入到宽松愉悦的情境“场”中,学生从思维、语言、组织、合作各个方面获得整体性的训练和发展。
  
  “活动式”教学的开展,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学生爱语文,爱学语文;教师爱语文,爱教语文。
  
  语文课堂“活动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教改的洪流中脱颖而出的一支生力军,还需要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同仁们在切实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创新,逐渐形成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注释:
  
  ①肖家芸。试论语文“活动式”教学“场”效应的生成[J]。学语文,2002(01):8-9.
  
  参考文献:
  
  [1]“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课题组。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田慧生。活动教学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陈浩。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语文,2010,(05):10.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 山
  
  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相关文章:

新课程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压力现状分析与缓解策略08-27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4-12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精选6篇)07-28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4-13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7

双减背景下的心得体会04-05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05-31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4-06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06-27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管理心得(通用8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