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莫让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

莫让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

时间:2022-08-25 09:49:40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莫让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

  莫让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
  
  作者/谢苑芳
  
  摘 要: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运用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以校本教材"失真"的现象分析为出发点,主要阐述了使校本教材回归"教育本真"的一些看法。校本教材作为本土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具有独特价值,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立足于课堂,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优点,改变教与学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材;功利化;回归本真;校本教材有效运用
  
  一、校本教材陷入功利的泥沼
  
  为了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和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开始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国家教育改革赋予了学校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各地迅速掀起了"校本教材编写热",就此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由课程学科专家编写教材的历史。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弥补了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有利于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运用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有些学校将开发校本教材当作形象工程,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者教育评估;不少教师将校本教材当作个人晋升的工具,将校本教材作为课题结题的重要成果,列入课题研究报告中,以证明自己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更多的学校将校本教材当作提高高考成绩的"独家秘密武器",在教学实践中"化身为"一本本课外练习册、高考复习资料书,用来介绍学习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学科培优、学科竞赛等等,目标直指考试分数;在校本教材运用的过程中还出现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各行其是、严重脱节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背离了校本教材开发和运用的初衷,都是教育功利主义在作怪。(www.fwsir.com)实际上,由于受时间不足、教师综合知识水平有限、开发过程缺乏校外课程开发专家指导和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编写成册的校本教材乏善可陈,其中不乏独具匠心、质量较高的精品,但也充斥着较为粗糙的成果。更多的校本教材一旦完成了为学校、为老师"装点门面"的使命后便被束之高阁,成为学校的展品。而沦为"练习册""辅导书"的校本教材更是容易让学生生厌,不但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还抹杀了校本教材的独特价值。
  
  这种本末倒置之路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纠正,不但让人更加质疑校本教材存在的价值,而且最终将导致教育目的和目标的错位。因此,克服功利主义的心态,使校本教材回归教育的本真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对策:从迷失中回归教育的本真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应当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学习的兴趣、做事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等内容。而校本教材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校本教材的"失真",很多教师都归咎于高考。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从来不缺乏抱怨,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以勇气和智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方面。
  
  1.树立起"校本教材服务于教学"的理念
  
  所谓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可以将它的含义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①校本教材是指教师个体或群体,在学校课程设计的总思路下,为有效实施校本课程而自行编制的教学材料。②从校本教材的开发看,其目的就是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校本教材",实质上就是"学本教材".③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生活经验有哪些?学生是否乐意学习?学习以后会获得什么?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校本教材,都要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
  
  从校本教材的运用看,"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这要求教师改变以纲为纲、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大胆突破教材的束缚,促进学生基于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校本教材就是这样一种基于本土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一旦用心地开发出来,就不应"束之高阁",应当运用和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才是校本教材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
  
  2.灵活处理好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的关系
  
  校本教材选用的资源本土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实用性,内容灵活多变,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随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但校本教材的编写往往体现为"草根行为",作为教材编写主体的基层教师往往不具备教材专家的综合知识和专业素养,大多数是对统编教材的模仿,往往具有局限性。
  
  统编教材选用的材料经典,内容体系、语言表达均经教材编写专家组的千锤百炼,科学严谨。但关注的是全国或全省全体学生,无法兼顾地区和学生的差异,同时由于我国教材更替时间比较长,因此时效性相对不足。
  
  可见,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各有优劣,是教学体系的统一体,应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其中,统编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而校本教材是对国家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校本教材在实际中的运用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课时,但也不应该作为"第二课堂"简单敷衍,因此应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利用校本教材的主要形式,通过有效整合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相关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在深入钻研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可以将统编教材进行校本化、个性化处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编替换教材的例子:即用校本教材中具有"特殊性"的地方资源去替代统编教材中面向全国的、体现"一般性"的内容。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统编教材选用的是"京剧""北京菊儿胡同""吴越文化"等例子来说明文化现象,但这些内容南方的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做出调整,使教学更显亲切。
  
  (2)补充拓展教学内容: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感兴趣或一知半解、且能够探究的一些学习内容,确定相关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统编教材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情感。
  
  (3)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即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再建,打破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生硬的割裂,将不同的课程资源有序组合,开发出将知识重新归于一体的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可以采用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等形式,比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校本教材有效运用的关键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的呈现方式决定着教学的方式。传统的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教材、统一内容,导致教师过度依赖于教材、教参或市面上、网络上流行的教案,教学活动死板无趣,缺乏个性。而校本教材旨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这势必要求变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的有效运用,核心是"自主".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为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技巧,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展方向、兴趣、潜能等因素来主动地学。
  
  校本教材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类型不同、目的不同采用多种灵活的教与学的方法。学科拓展类校本教材可采用讲座、讨论和视听等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类可采用社区活动、独立研究、小组调查教学方法;基本素养类校本教材可尝试探究、发现、操练、角色扮演、模拟等教学方法。
  
  4.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环节是校本教材运用的重要途径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情境"是"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二者和谐统一,方成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手段有语言、实物、课件、图画、音乐、表演、讨论、竞赛、辩论、调查采访等等。
  
  对于课堂情境创设的操作流程,国内的学者一般认为大致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教学—贯穿情境,合作探究—升华主题,实践运用"三个步骤。而胡兴松老师认为情境教学要经历"展示情境、感知情境、理解情境、深化情境"四个步骤。梁培兵老师将情境教学的实施概括为"情境建构、情境展开、情境升华、情境分析、情境回归"五个关键步骤。
  
  结合上述学者的理论,笔者认为运用校本教材开展情境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展示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情境分析:设疑促疑,讲授新知—情境回归:设计试题,巩固提升—情境深化:主题拓展,实践运用。但这一操作程序的具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应坚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
  
  总之,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指导下,校本教材应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满足于学生,而这种回归教育"本真"的状态,从长远来看,即便是束缚于"应试",也必定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蔡伟。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念宏。教育学词典[M].北京出版社,1987.
  
  [3]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新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
  
  [4]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5]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6]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续论(二)情境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9)。
  
  [7]梁培兵。《文化生活》情境教学实施的探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9)。
  
  [8]赵坤。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思想(品德)政治科小课题"校本教材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编号:2013G06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中学政治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莫让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相关文章:

切实"削文山""填会海"转变文风会风08-27

"Hello Kitty猫"吸管杯03-27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巧:剖析"概念" 妙笔生"理"09-26

坚持"五有"力求"五更"扎实推进办公室工作全面提质08-27

"文明餐桌, 光盘行动"倡议书05-17

武术协会 武术"五进"活动方案05-25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05-04

"千课万人" 学习心得04-21

"书香三八"征文:面朝高铁 春暖花开04-17

"低碳环保 从我做起"活动策划书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