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时间:2022-08-02 15:26:36 信息技术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梁伟鸣

  (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经过教学实践,发现“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个目标很好的方法。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发展;研学案

  一、对“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分析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的。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问题、探究、发展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11法则”。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211法则”,即按照2∶1∶1的比例有三个含义:

  1.时间的划分。一节课40分钟,“1”是分析问题,有10分钟的时间属于教师,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才讲,需要讲时才讲;“2”是探究讨论(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占的时间约20分钟;另外一个“1”是评价发展,约10分钟组织学生评价以达到发展的目的。

  2.学生分组的划分。在一个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人合作小组学生的组成是1个优秀学生,2个中等学生,1个学困生。

  3.学习内容的划分。“1”是25%学习内容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2”是50%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学会的,另外一个“1”的25%学习内容是小组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评价后才学会的。“1”就是自己学会的,“2”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二、“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分三个基本步骤:

  1.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是“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中的“1”,约占10分钟时间。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2”,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点,约占20分钟时间。

  3.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最后这个环节是另外的一个“1”,约占10分钟时间。

  在这三个步骤中,“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最具挑战性的,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所以导学案要精心设计,情境创设要适当;“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课堂是否精彩,与小组间能不能默契合作有很大关系,所以小组的建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小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是课堂的亮点,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好的老师能借助点评升华,使课堂亮点百出,精彩纷呈。

  1.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前奏

  课前,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转变成问题编写在研学案里,这个环节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情的调查和把握,进行研学案的编写工作。信息技术的研学案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搭建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它具有“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研学案的作用就是使教学能够适应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沟通教与学,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还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课前发放的研学案通常要求学生依据学案,通过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参考资料、上网等渠道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写下预习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采用研学案知道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尝试解决有关问题,目的明确,不仅能把学生直接引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自学中深入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情境创设,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旧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是多么重要。

  创设“角色”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角色”情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本着一个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情境是要为教学服务的”,选择的情境应能使教学内容与之有机地融为一体,要避免情境内容的牵强附会,不要盲目追新,切忌生搬硬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我认为,教师应当好像导演一样,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不同的“角色”,把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在设计“表格数据的处理”学案的时候,选择的“角色”就可以是如何做班主任的小助手,帮助老师进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这一个情境虽然普通,但是却很典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一步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搜索引擎”一课的时候,让学生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讲解如何运用搜索引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在上“文本信息加工”一课时,让学生扮演“个人名片”的评委,分别对不同的作品打分等。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既迅速又牢固。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核心

  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明确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后,就开始小组讨论与交流

  自主探究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适时地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探索和体验中得出结论。这样做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网页的链接”一课时,我首先要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之后都有一个屏幕录像演示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屏幕录像演示动画获得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小组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出人意料的是,我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很强,在课堂上我只需点到为止即可。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齐心协力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学生之间也应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人帮助,或者接受他人帮助。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人不只是教师一个人,还有每天在学习中朝夕相处的同学。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学会学习,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4人合作小组中的1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个目标,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2名中等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学困生向着中等的群体推进。从理论上“消灭”了学困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在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要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班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各组探究情况。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3.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亮点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展示,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相应的评价方式也应兼顾自主与合作。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养成了在评价中学会聆听、接受、合作,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好习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以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学生以评价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师生双方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引导着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成果展示评价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除了评价学生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评价学生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成绩评比,成果展示评价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切实支持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成果展示环节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交流思想的环节。信息技术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形成一件件电脑作品。学生在组内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广播将作品在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边演示自己的作品,边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大家共享。学生在刚开始评价作品的时候,往往凭直觉说好与不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时才能做到胸中有“则”,才能评得中肯恰当。在刚开始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比如,对学生制作的“个人名片”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告诉学生从比例是否协调,色彩是否搭配,整体布局如何、细节上有无缺陷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亮点”,也就是作品中大家值得学习的部分。因为评价不仅仅是挑剔,更重要的是传播和发扬美的事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师在这种模式下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这说明“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是适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性。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所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刘志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03)。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丽霞,张立新。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4(02)。

【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相关文章: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08-17

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08-07

“三三六”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08-15

信息技术条件下“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08-07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探索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08-07

“讲堂”模式教学——高效课堂实践记08-08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08-17

对话型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08-15

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8-17

“尝试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