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为语文课堂出彩建言

为语文课堂出彩建言

时间:2022-08-03 02:25:4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语文课堂出彩建言

  为语文课堂出彩建言

为语文课堂出彩建言

  湖北省公安县向群中学 陈超明

  【摘 要】打造有趣、高效、精彩的语文课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期望。文章从教学重点、难点、细节、板书四个层面阐述了让课堂出彩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精心设计;出彩

  当下的语文课堂,由于受到课程进度及各种参考资料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设计不够用心,导致课堂内容充实却无趣,教师神采飞扬课堂却死气沉沉,毫无精彩可言。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是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所在。如何让课堂更精彩呢?下面笔者就以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

  一、找准切入点,让教学重点出彩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切入点把握好了,一篇课文就能很顺畅地讲完,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有更好的收益,课堂才会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巧用文中的词句切入并作为整节课的线索,不能不说是一个简易的方法。一位名师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以“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中的“走”字为切入点,通过步步引导探究,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整节课的思路清晰,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教师引导点拨得当,做到了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课堂效果明显。

  由此,笔者想到教授鲁迅的《社戏》时,如果能以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是我吃过最好的豆,看过最好的戏”为切入点也能启发引导学生,真正令人难忘的不是罗汉豆,也不是社戏,而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同样,教授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时,也可以紧抓“愧怍”一词为切入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真情体验,让教学难点出彩

  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仅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有文章感情的领悟、写作意图的把握等。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加以突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笔者认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真情体验”活动中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感情,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可能无法体会那种深沉而复杂的父子情深,为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劳动忙碌时的情景,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观察父母当时的表情、动作等,然后把这些观察所得写成书信或散文等形式,在班上朗读,相信学生在读到文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这一段文字时,就笑不出来了,反而增添了一份沉重与感动,从而体会到文中作者内心深处那份深沉的父爱。真情体验还可以采用语言主题活动的方式,即围绕内容设计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有读、有写、有说的语言活动方式。在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认真品读并结合文章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写一段导游词。将朗读、感悟、写作有机结合,以达到落实基础,提高能力的目的。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可以设计小小导游员活动,让学生现场解说,从而抓住故宫的总体特点,对其有整体而明晰的印象。总之,这些语言主题活动,既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兴致,又能使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使读、写、说等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高。

  三、注重文本细节探究,让教学疑点出彩

  《现代汉语词典》将“细节”解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深度挖掘教学细节,对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深入追踪、剖析、探究,以细节处见主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将其生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教学杨绛的《老王》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对老王“愧怍”的情感,可以抓住几个细微的情节,让学生质疑讨论。

  第一处:你觉得老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送香油和鸡蛋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如何做的?

  第二处:看着老王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我”为什么只在楼梯口呆站着?

  第三处:“我”是如何知道老王死讯的?这说明了什么?

  教学中让学生分三个小组进行谈论交流,小组发言后老师可以随机进行引导、补充。第一个问题的提出,主要让学生理解老王当时是怀揣着一颗淳朴真诚的心想把生前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我”,他把“我”当做亲人般对待,渴望得到家的温暖。而“我”却拿冷冰冰的金钱去回馈他的奉献。可见,作者愧怍的是双方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我”没有真正理解老王内心的感情,曲解了他的用意。第二个问题重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在面对行将就木的老王时内心十分复杂: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害怕了,被他面如死灰般的表情吓住了;可能是心里很担心老王却不知如何表达;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没反应过来,一时不知所措只能呆站着。回屋后才感到抱歉,没请他来坐坐,喝口茶水。

  但无论怎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当时是没能充分理解老王的。没有被他充分感动,对他崇高的内心感触不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地方。第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懂得作者愧怍的原因还在于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是深怀愧疚的,“我”是在老王死后十多天恰巧“碰见”同院老李才得知老王死讯的,假如没遇见老李就可能一直没能了解老王的消息。相对于老王的行为“我”的“冷漠”是显而易见的,最后一次见到老王时,他的相貌如此可怕,甚至还为他担心,为什么不去破落大院看一看呢?给予他生前最后的期盼和渴望呢?而当作者真正懂得老王高贵的品性、圣洁的灵魂时已经来不及了。通过这三处细节的讨论质疑,学生基本把握了作者愧怍的情感内因,细节处见主旨,细微处显精神。

  四、巧用叹词和标点,让教学板书出彩

  在执教《桃花源记》一课时,笔者在解决生字词,指导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读懂文意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桃花源人听到渔人说到外面世界的情况时,皆叹惋呢?他们叹惋的是什么?”(老师板书:叹惋?)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桃花源外纷争不断,叹惋的是桃花源外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他们也庆幸自己逃脱了外界的战乱和纷争。笔者接着又问:“仅仅是桃花源人叹惋吗?”作者叹惋的又是什么呢?(板书:叹惋?!)这里笔者特意用了叹号,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得出作者叹惋的是社会纷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最后追问:“陶渊明一心向往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安宁的理想社会,作者内心深处还有哪些无限的叹惋呢?”(板书:叹惋?!……)此处用了省略号,带给学生深深地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比如,教学《第一次真好》一文时,在充分调动情感,朗读文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第一次看到幼鸟孵出来时激动惊喜的心情,可以让学生在“小鸟孵出来了”这句话前后分别加上叹词和改换标点,有的学生在句子前加上“哦、唉、啊、呀”等叹词,有的学生在句子后面改用了感叹号、问号等标点符号,再试着读一读那种惊喜之情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学生表现得很生动、形象,好像亲眼所见当时的情景一般,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再如,在教授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可以抓住标点符号——感叹号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骄傲之情,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讲到端午的风俗——放黄烟子时可以巧妙地把句中的冒号改为问号,即“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特别强调“有不”来体现一种自豪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标点符合的巧妙运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突显教学亮点,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精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的重点、亮点、疑点、难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很好地体现,才能呈现质朴而有效的语文课堂,还课堂一份本真与精彩。

  参考文献:

  [1]顾翼娟。在学生的“出格”中寻找“出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编辑:杨迪)

【为语文课堂出彩建言】相关文章:

我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08-08

让朗读为语文课堂增色08-14

出彩人生作文02-08

出彩优秀作文08-16

出彩自我介绍07-14

出彩的自我介绍11-08

出彩自我介绍02-08

出彩的英文自我评价04-26

变“灌”为“导”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08-17

记叙文出彩的捷径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