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08-03 02:23:0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浙江省温岭市长屿中学 潘君娥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和提出。文章根椐新课标,结合教育实践中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创造民主、和谐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问题意识;恰切设问和追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肯尼思·H·胡佛也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可见,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对策: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轻松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会形成兴奋中心,此时思维相对敏捷;而在压抑、郁闷时,神经细胞处于休眠状态,由此致使人的思维也受到抑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注意:①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应具有亲和度,师生之间应充满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②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不带任何压力主动参与学习,并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积极发展的良好课堂氛围。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忌讳挖苦、讽刺。④课程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设计合理课程,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有学习的乐趣,使全体学生融合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民主、和谐、平等且充实的课堂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的动力,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自然、自发地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尽力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就很难产生质疑和创新思维。对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创设问题意境,引发质疑兴趣。

  2.合理运用表扬和奖励。

  3.教学设计中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如创设一例题:甲、乙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过50元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呢?问题A:问学生如何理解题意?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然后自由发表观点。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经过多轮讨论后得出五种结果:①当消费少于50元时,在两个商场消费一样;②当总消费大于50元少于100元时,在乙商场付费少;③当总消费大于100元小于150元时,在乙商场付费少;④当总消费刚好150元时,两个商场付费一样;⑤当总消费超过150元时,在甲商场付费少。通过这一课堂实例,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数学思想,找出数量关系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4.适当开展学习竞争,如班级开展解题比赛,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是抽象的,教学内容也比较枯燥,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应该尽力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且将问题意识与兴趣培养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就会自然形成。

  三、恰切设问和追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设问和追问,合理设问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而巧妙地追问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多重层次和梯度的问题,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解决,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同时,还要控制问题的难易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有了“式子x+y=10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你能给它命名吗?”的设问,“你能试着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吗”的追问,学生才会借助已有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学习,有了“你怎么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唯一确定吗?”的设问,才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又如,《公式法》教学设计,笔者认为求根公式来源于配方法。先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二元一次

  追问3:你是否很想寻求一个公式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以上例子体现了公式法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追问正是利用一个个“有意义的切入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通常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一问一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引向问题的关键处、实质处,因此,数学课堂追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追问的效能,以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活跃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以及探索、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深化和提高。

  四、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去解决新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多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使问题由“接受”转向“探究”。课本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适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如“图形与几何”,它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对此,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几何图形知识和有关技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空间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先动手操作,后思考结论,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经验,认识图形,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因此,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并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五角星是我国国旗上的图案,可让学生制作一个对角长是30毫米的五角星,提供一张A4纸,一把剪刀,主要运用课本的线段与角的知识,以及正多边形的知识来解决。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先观察五角形的图案特点是什么,思考怎么着手,计算,画图,折叠,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动手过程中,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直接运用计算数值画图,也可通过折叠纸张简化。通过实际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独立思考、设计、制作,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增强其应用数学的问题意识。

  2.设立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使问题由“单一”转向“多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研究,进而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和提出,然而数学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思维定势,提不出问题,对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问题: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纸上画一个周长为20的长方形。①画好图形后相互交流,你有什么发现?②你所画的长方形长、宽分别为多少?③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画出周长为20的长方形?④由刚才操作得到的结论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表达出来呢?

  通过学生画周长为20的长方形,相互交流后自主发现长方形的形状不唯一,而相同之处是长与宽的和不变,都是10,由此引导学生将这种发现数学模型化(x+y=10),深刻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实践证明,教师合理设置问题,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自我讨论交流,把开放的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维、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总之,数学课堂离不开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应从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开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问题,通过教师恰当地设问和追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我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云芳,许芬英。强化问题意识 积累解题经验[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6):24-28.

  (编辑:朱泽玲)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8-16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8-17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8-13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08-17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8-17

浅谈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08-25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08-17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08-16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08-17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