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2-07-20 16:24:3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技巧指表现在文学、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如“谈话技巧”;或者指技巧性的运动。如“技巧比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技巧。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体明确

  我们在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等认真设计,加以限制,不能问得太宽或太窄。比如问:“这篇文章有何特点?”这是范围较宽的大问题。文章点有结构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这样提出的问题范围宽,较笼统,不易回答。类似的大题目不宜过多。学生不能回答该类问题时,要进行引导、分解、提示。

  又如:“《尊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怎样说的?”这就是显得太笼统、太模糊了,使人不得其解。如这样问:“这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就具体明确得多。

  二、提问要新颖

  提问要做到新颖、别致,就是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全文。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积极思维。比如教《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写作时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都可以作为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应是层层引导,层层深入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抓住全文的文眼,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有根据、有兴趣的去解剖答案,使他们感到成功感。提问重在开导、启发,启而得法。

  (1)定向点拨,启发思维。现在的学生思维很开阔,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新事物,所以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当老师头脑一热之时,就会偏离方向随他们而去,从而越来越回不到你所设想的地方。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回答既要加以肯定又要加以适当的否定,要避免我们的“火车”偏离轨道。对此,我们要“定向”。“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点拨”就是指点、开导,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教师对自己的提问,应先准备好一个明确的答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及怎样给予引导。对东拉西扯、离题的回答,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到正确的解答。

  (2)转换点拨,举一反三。当你抛出一个问题,全班毫无反应,根本不见任何手的动作,说明学生对你的问题有疑问,不能理解,更不可能作答了。提问中,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能迅速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更不能叫别的学生回答,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看“困难”出在什么地方,从而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做相似类比,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由此及彼,这是课堂提问中最常见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彼此接而相通的。使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启发引导,使学生在问答过程中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

  (4)分解问题,化整为零。有时提出的问题综合性强,范围较广,学生往往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各个击破,再综合探索大问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洗补衣服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小金花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志愿军认为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三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这就明确体现了我们提问要求具体明确,要求有启发性,要定向点拨,要分解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作答。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问题要难易适度,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年龄、智力水准、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题目不能太浅、太易。太浅、太易既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调动不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激不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题目也不能太深、太难。太深、太难学生会感到目标太遥远,实现的可能太小,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好比让学生们摘桃子,不用跳就唾手可得,没劲;反复跳总够不着,扫兴;跳一跳能摘到,他们就能尝到摘桃子的.甜头。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为了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了解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课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

  ②文中通过几件事情讲述了焦裕禄?

  ③这些事情反映了焦裕禄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五、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六、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课堂提问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

  总之,教师要注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研究提问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让提问成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平台,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课题即“文眼”,它是连结题和文的关键点,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梗概、范围或主旨。以课题为着眼点设计提问,展开教学,能够纲举目张。如教《学会合作》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合作”,然后循此思考提出问题。

  什么叫合作?为什么要学会合作?怎样才能与别人搞好合作?这样从题眼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清课文的路子,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学生循此思路,自主地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课文中心,一举数得。这样紧扣文题引领全篇,不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而且整体感强,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二、从课文的中心句入手

  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设计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夹竹桃》一文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地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抓住这一句,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

  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设计: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韧性、幻想)。

  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这样抓住一句串联全篇,犹如一条红线串起无数珍珠,让学生以纲带目轻松理解。

  又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让他们先找出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语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从“规模”“类型”“个性”入手,找找哪部分是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哪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进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从内容的对比处入手

  有的课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参议员前后的态度变化就是一根隐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这根线索,并作下记号。可以用图示表示: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根据这些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在场的参议员们听着林肯的演讲,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会如此之大?着眼于此设计问题,就能一下子触及课文的根本——宽容是一种力量。

  由此,学生也就自然地领悟到:林肯虽然出身卑微,可两度成为美国总统,并深受人民爱戴,靠的不仅在于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而且在于它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再如教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容的逐段梳理上,学习将变得浮光掠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稍纵即逝,得益甚微。反之,在设计全课时,围绕主旨和核心内容设立一个中心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否伟大”,来启发学生通读全文,注重前后联系,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就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从文章中找出“理据”,尤其是通过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成就与留给小女孩的邋遢外貌、穿戴进行对比、辩论后,学生才得以感受这位科学家专注思考问题,不拘生活小节的性格,辩证地理解了“伟大与平凡”的关系。这样设计,提问少而精,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关键内容各个击破,教学目标层层落实,逐一到位。

  四、从文章的概要入手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概要,可以对课文先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由此展开学习,深入到课文的各个局部,沟通联结微末细节,以便进一步印证、丰富、完善这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几次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每次所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莫泊桑和福楼拜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使学生从概括了解到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

  再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时初读得到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夏洛蒂·勃朗特,再加以扩展,从而抓住课文概要,夏洛蒂·勃朗特遭遇了哪些逆境?她是怎样不屈抗争的?结果如何?从中你悟到了什么?由浅入深,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从夏洛蒂·勃朗特身上收获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2

  1.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起初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抓住课文的突破口,从文中的题眼人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对学习才会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找出答案,会认真思考与探索,初读文章的时候,也会主动思索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题眼一般是整篇课文的关键陛词语,能够将课文的中心内容体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例如:在课文《天鹅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启发学生找到题眼的亮点,利用“故事”这个词语。

  提出以下问题:(1)课文讲了夭鹅的什么故事?(2)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中突出天鹅的形象的?(3)天鹅主要有哪些精神与品质?教师通过这些题眼为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迫切希望从文中找到答案。

  2.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的时候学习表现不积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抓住突破口,重视为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冲突”。这样学生为了想解开这些“冲突”,可以将思维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技巧的运用,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兴趣,之后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生可以顺利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这里能够看出,教师要利用各种契机,提出有利于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3.因材施教,整体提升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过于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经常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课堂表现上看,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表现得比较活跃,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能够主动思考,而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信心一般不强,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被教师批评。

  对此,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中,教师要问学生故事发生的.时间、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等,通过采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讲课内容将进一步深入,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进行归纳,谈一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这样的提问方式就非常有层次性,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4.突破难点,促进探索

  教师合理运用提问的技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重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需要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课文《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重难点内容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讲:“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之后播放錄像,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到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师可以问学生:“黄山上有哪些奇松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教师运用这种提问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自己的内心情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3

  1.课程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好比一把钥匙,是打开学生大脑思维的工具,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如果在设计的问题上,难道很大,教师应当降低难度去设置问题,设计提问前,教师应在深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

  因此,教师在提问前,需要有一个充分的课前设计,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学生的喜好点。同时,要重视挖掘问题的深度,深钻教材,研究课堂提问的“精问”艺术,可以大力提倡“精问”,做到心中有数,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本质性的东西。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灵活多变,同样,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细心,要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慢慢地去疏导。力争每一课堂都能提出新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慢慢地把学生地思维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训练出灵活性强的学生。

  2.课堂提问要激起学生兴趣

  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要适量,提问太多学生厌烦,而问题也不能太偏离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有梯度、有层次,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这样设计出合符学生“口味”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思考答案中学习,学生就对上课很有兴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高。

  因此,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设计问题时不要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按照教学目标施教。一定不要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无相关的问题,尽量地寻找有针对性,适合小学年龄阶段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其次,提问也要新颖有趣,在不改变提问目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反应能力,很多需要教师在提问中来引导,即便学生回答不对,也要巧妙地扭转和适当给予解释,让学生能力正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

  最后,教师也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口味”,提出一些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或者教师在提问中总是“一问不休”,这要教师学会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更富启发性。要在提问后给学生“留白”,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便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

  3.讲究提问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语言表达上讲究艺术性,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语言表达,要具备创造性的优美的`语言,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美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先设计出学生能接受,也比较爱回答的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一些问题,从而为学生喜闻乐答。如变直为曲,要把问题直接问,明确问,学生就很容易回答,但是这种问缺少一个情趣,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要曲问,绕道迂回,旁敲侧击,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

  (1)好问题不能没有方向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方向性、目的性,那么这课堂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比如,准备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如何才通过提问把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中去,这就需要教师有个目的性的提问,要首先让学生有兴趣,这样才会去思考问题,当思考问题后就会进入到新的知识点,提问前教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

  尤其是教育的目的。教学目的发生变化时,则更应该积极地转变原有的观念,并积极地将这种新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同时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2)艺术提问还需有节奏感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能就要求学生立马能回答出来,一定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而留时间也要看问题的难道,一般都是在3分钟之类,如果把时间留太长,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就脱离了课堂,因此,教师的提问需要掌握好节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4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教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

  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在关键字词处提问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教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

  3.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4.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

  5.在重要标点处提问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

  教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1.注意提问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教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

  2.注意提问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

  3.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教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相关文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0-08

关于面试中的小技巧09-22

面试中自我介绍的技巧03-28

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技巧05-02

小升初语文作文技巧12-28

中考语文作文应试技巧:出新技巧_应试技巧:出新技巧作文3000字09-14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02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