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

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08-05 03:31:1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

  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

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

  苏志华

  (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专业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为例,在总结近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专业能力;教学模式;学习观

  作者简介:苏志华(1983-),男,贵州六枝人,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副教授,自然地理与环境。

  一、前言

  自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和规模,到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700多万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众多的企业又面临着招聘不到合格员工的困境,产生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拥有”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究其根源,专业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关键[1]。学生专业能力的欠缺除了与扩招引发的教育设施不足、师生比例悬殊有关之外,落后的教育模式对其影响更大。因此,为适应日益白热化的就业竞争,除了需要逐步改善大学落后的软硬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也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专业课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关键环节,承载着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影响这一角度出发,依据环境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探讨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行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它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判断、调整和选择的科学依据。该课程是环境类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有用人才,非常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人在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下要点:

  1.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研究,熟悉教材上每个知识点的内容,为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打下基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知识点琐碎冗繁,包括了大量的导则和预测环境的模型,非常枯燥和抽象。所以在进行内容讲授的时候需要有所侧重,重要的知识模块由教师重点教授,但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不应超过10分钟,以避免学生走神;次要琐碎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提问及讨论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泛泛而谈,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取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即从学生起始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诸方面去分析,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前期知识的差异、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学习观等,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及教学方式。以便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如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主要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受到高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导致该类学生很难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也很难适应大量信息涌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此导致了进入大学以后,农村学生对学习的适应能力弱于城镇学生;而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信息,因此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专注力一般不及来自农村的学生。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教师需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自觉加强品行修养,在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保护社会和他人,以实现“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引用贵州大学郑强校长的话: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的真谛的认识,不是教人混口饭吃,而是一个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树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以后漫长和艰辛的学习生涯中学生才拥有精神支柱,那学习活动就不会急功近利,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试想,如果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将来升官或发财,或只是简单地谋取一份工作,那学习就变成了实现目的工具和手段,从学习中不但得不到任何乐趣,而只是感受到痛苦,这违背了学习的真谛,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也谈不上专业能力的培养。

  3.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学习成绩的检查者,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定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不是游离在教学活动之外[2,3]。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环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质疑及思考,课后调查、探究与总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环评专业的学生,首先要了解环评法律法规、我国的环评制度及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外,重点还必须熟悉环评导则及相关标准、环评的技术方法,并结合大气、水体、生物监测的要求,根据标准开展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选用相应的模型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再根据预测结果进行环境影响评价[4]。因此,将学生分小组进入环评课题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训练,将职业过程引入到教学中,为职业需要教与学,让学生到环评课题组亲身感受工作氛围,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和细节,这样能缩短毕业生进入环评单位上岗后的适应期,提升做环评的专业能力,达到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环境保护专业的技术工作,内容体系依次为环评法律法规、我国的环评制度、规划及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环评导则及相关标准、环评的方法与技术、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生物监测的标准、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其许多操作技术必须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4]。内容繁杂,加上学生从未经历过实践,学习起来不免觉得枯燥、吃力。因而在教学中应坚持课堂内外结合,在课堂内选择学生熟悉的实例,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以深化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课堂外引导学生从教室和书本走向外部广阔的环评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环评事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如环境影响评价每个环境要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可以在学校周边地区开展污染源调查,让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并以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老师针对学生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集体或个别辅导。学生实践训练的选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如学校学生宿舍产生的生活污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一次性饭盒、寝室生活固体废物、美食街餐饮店的污染问题等。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弥补实践教学时间的不足;另一方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教学中,模拟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让学生分小组对学校新建实验大楼的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要完成评价报告文件的内容,学生必须通过互联网查寻最新环境标准,到后勤基建处查找相关工程资料,到图书馆查阅有关污染源的计算手册,按照导则与标准开展污染源调查,结合水环境质量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数据以及利用其他课程所学习知识进行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等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整个实践过程学生以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身份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制作,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这种模拟的实际工作过程能帮助学生明白进入环境影响评价课题组后,自己能从哪些方面开始工作,从而缩短学生进入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增强了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64-68.

  [2]钟新仙,彭艳。推动“生本教育”改革提前师范生角色转换[J].高教论坛,2014,(7 ):41-46.

  [3] 李文送。 剖析生本教育的内涵[J]. 现代教育理论,2012,(3-4):76-78.

  [4]邓喜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237-238.

【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相关文章:

注重实验探索强化能力培养08-17

电子专业“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08-16

“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12-06

古诗新教 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索08-17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索08-17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08-23

高职教学中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08-24

“网络探索者”与新型教学模式08-07

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08-17

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08-13